密码:

“九三楷模”补充人选公示


经九三学社中央十三届二十八次主席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在54名“九三楷模”候选人基础上,补充公示陈化兰、张德二、屠鹏飞等3名“九三楷模”候选人。公示时间为2015年11月11日12时至21日12时。

对公示名单如有异议,请于11月21日12时前向九三学社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

联系人:刘晓卿 侯艳华

联系电话(010)82553628     82553559

                                                    九三学社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11月11日

 

附:第二届“九三楷模”补充候选人简介

陈化兰,博士,研究员,国家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农业部禽流感防控专家组组长,“国家杰青”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科学群体”项目学术带头人,我国第一位OIE专家,OIE最高技术决策机构-生物标准委员会副主席。

1994年以来开始致力于禽流感防控相关研究,1999-2002年赴美国CDC从事H5N1禽流感致病分子机制与疫苗研究,2002年回国工作。开展了系统的禽流感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研究,先后确诊H5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100多起,为国家禽流感防控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研制了一系列具国际先进水平的禽流感疫苗,应用于我国禽流感防控的生产实际,并大量出口东南亚及非洲国家,累计超过1400亿羽份;在禽流感病毒基础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发现,深化了对禽流感的科学认知。先后获8项新型疫苗发明专利授权,12项国家新兽药证书;在Scienc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0多篇,是美国汤森路透集团公布的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陈化兰的主要学术贡献有:

一、建立、完善了禽流感防控与研究技术平台,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符合我国实际、行之有效的禽流感防控技术策略,成功地运用于我国禽流感防控生产实际

针对禽流感病毒高度变异的特性,她进一步建立、完善了禽流感病原监测、分析与疫苗研发技术平台。通过系统的病原监测与研究,及时把握我国禽流感病毒的流行分布、遗传演化、抗原变异与致病性等特性。根据病毒特点及其流行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的防控措施与疫苗策略,被农业部采纳;针对不同的流行病毒,及时研制出抗原性匹配的疫苗株进行储备,必要时投入应用。这种区别对待的防控技术策略,以及疫苗的及时更新机制,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被OIE和FAO高度认可,目前已被多个国家采纳。

二、将先进的疫苗技术应用于禽流感防控实践,研制的系列疫苗均在我国禽流感的成功防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她主持建立了国际先进的H5N1反向遗传灭活疫苗研发平台,能够根据病毒变异与流行特点,科学设计,快速研制出抗原针对性强、生长滴度高的低致病力疫苗株,突破了传统技术疫苗安全性差、抗原性不匹配、免疫力低的重大技术瓶颈,并解决了水禽免疫效果欠佳的难题;她利用H5N1禽流感反向遗传疫苗技术平台,根据国内外病毒流行变异检测结果,研制出了一系列具不同抗原针对性的H5N1储备疫苗;针对埃及流行变异病毒的Egy-Flu-1株,2010年通过埃及农业部注册,已应用于埃及的禽流感防控;她主持研制成功了国际上第一个生产应用的RNA病毒活载体疫苗H5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实现了一种活疫苗有效预防两种重大疫病,成本低廉、使用方便;针对H9N2低致病力禽流感在我国家禽广泛流行现状,她主持研制了H5N1+H9N2二价灭活疫苗。这些疫苗在国内外累计应用1400多亿羽份。

三、在禽流感病毒进化、跨宿主感染、致病力及水平传播分子机制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发现和进展

发现H5N1病毒在自然进化中逐渐获得感染和致死哺乳动物能力,揭示其巨大公共卫生意义,提出了因关键基因位点变异而不是基因型构成影响H5N1病毒感染哺乳动物能力的观点。对我国家禽、候鸟分离的H5N1病毒进行了系统的跟踪分析,发现这些病毒不断重组,形成复杂的基因型和生物学与致病力表型。发现聚合酶PB2基因D701N突变可使禽流感病毒获得感染哺乳动物能力,被WHO列为判定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风险预警的两个最重要分子标记之一。发现NS1是影响H5N1病毒对禽类或哺乳动物致病力的重要基因,并阐明关键位点变异影响致病力的分子机制。发现HA基因影响H5N1病毒在哺乳动物水平传播的关键位点,并阐明相关分子机制。系统揭示了H5N1病毒与人流感病毒重组后对公共卫生的潜在风险;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起源、变异以及在人群之间水平传播的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重要发现;相关结果先后在Science发表两篇论文。

四、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合作成绩显著

她带领的实验室研究水平快速提升,成为具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向亚、非多个国家提供禽流感防控人员培训和技术援助; 2008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动物传染病OIE参考实验室;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和农业部“禽流感防控突出贡献奖”。她被遴选为OIE生物标准委员副主席,为国际禽流感的防控提供科学建议;培养博、硕士研究生70余名。

她的学术成就与贡献获得国内外同行及社会的认可。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1)、“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1)、“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1)和“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获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因其在禽流感研究及防控方面的贡献,她被Nature评为2013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2016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张德二, 1965年南京气象学院毕业,1986-88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修。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原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6年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从事气候变化研究42年,潜心于利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献记录研究古气候取得跨学科的系列成果,在新学科方法探讨和基础资料研制上有创新建树。在历史气候变迁规律、特征,高分辨历史气候序列和历史气候复原图,及古环境演变研究等方面发表论文140余篇。曾重建中国五百年旱涝、温度、千年降水、历史降尘气候序列,研究其变化规律和特征,取得新认识。其中历史降尘研究,建立中国历史降尘频数序列和历史雨土年表,发现降尘频数与温度、湿度反相关、降尘高峰时段对应于干冷气候背景。绘制中、日历史降尘地点分布图,显示降尘地点分布与西风环流的关联,又与现代黄土分布实况一致,结合天气动力学分析为“黄土风成学说”提供力证。刘东生称“把风这样一种气象因素的地质作用从理论上肯定下来”“对我国历史上出现的雨土频率、尘暴起源和降尘分布范围等研究结果”,“为认识黄土演化和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此成果为国内外多部专著大篇幅引用,被写入美国大学教科书,并用于古全球变化比对和现代沙尘暴理论阐释。

在中国历史气候基础资料的研制方面做了系统性的探索。1977-80年在全国大协作基础上执笔合作《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 2004年主编《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4册880万字,2013年再版(增订本)900万字,此为联合多学科专家系统查阅8432种古籍,用自主提出的气候记载考订方法历20年完成。以编年体系统地辑集中国三千多年间各地天气气候、大气现象及相关记录,首次辑入甲骨文记录。本书以涵盖时间、地域、内容和考订认真而论,超过国内外同类出版物,且有创见地将采集的逾万件史籍副本编目,实现中国历史气候古文献副本的集中收藏。中国气科院前院长张家诚称为“历史气候研究趋向成熟的标志”,IGBP-PAGES负责人美国R.Bradley书评“廿年钻研的巅峰成果,为古气候研究奠定很重要的基

础。”日本地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吉野正敏撰文“令人惊叹的成就,是全世界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资料”“如果气候记载可作为世界遗产的话,我将第一个推荐这四册资料集。” 建成的中国历史气候检索系统正用于编制历史气候专项年表及历史极端气候和古季风等新研究,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科学的贡献。

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国家自然科学奖(1980)、中国气象局科技奖(1982, 1994,2005), 气象科学研究院科技奖(1984)。执笔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1等奖(1982),主编的《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增订本 四册)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2015)。2007年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集体获诺贝尔和平奖,作为主要成员持IPCC颁发的获奖证书。

历任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气象学会多届气象史志委员会副主任、气候委员会委员,任《第四纪研究》常务编委,《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等多种学术期刊编委。经遴选任联合国IPCC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主笔。

历任北京市政协第九届委员、第十届和第十一届特邀委员,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

1989年加入九三学社,历任九三学社第九届、十届北京市委员会委员、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局支社主委,社中央第十二届人资环委第一副主任,现任社中央十三届人资环委副主任。先后获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五十年突出贡献奖、优秀社务工作奖等多项奖,和社中央颁九三学社成立六十年优秀社员奖等等。

屠鹏飞,1963年4月出生。现任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然药物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第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材饮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他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求实作风。工作勤勤恳恳,责任心很强,三十年来,经常工作到深夜。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0多项;研制二类新药2项,取得新药证书4个;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1项,并获得2001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地奥药学科学技术奖(中药奖)三等奖、2002年度茅以升科技教育奖-北京青年科技奖等荣誉奖;发表论文620多篇,其中SCI收载280多篇,著作10部,授权专利30多项。

屠鹏飞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倡并积极实践科学研究服务于祖国的民生事业和经济建设。他长期从事中药肉苁蓉研究和推广应用,系统阐明了我国肉苁蓉属植物的资源、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建立了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并收入《中国药典》;首次发现肉苁蓉具有抗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作用,并将其研制成为治疗老年痴呆的新药。

肉苁蓉属植物为寄生植物,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等地的沙漠、荒漠地区,其寄主为固沙植物梭梭、柽柳等。为了解决肉苁蓉的资源问题,从1990年开始,他不辞辛劳,二十多次深入内蒙古西部、新疆南北疆的沙漠地区进行资源调查和生物学研究,足迹遍布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巴丹吉林、腾格里等我国主要沙漠,经常吃住在沙漠之中。调查中,他发现由于长期乱采滥挖,中药肉苁蓉的资源已濒于枯竭,而分布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管花肉苁蓉资源比较丰富,其寄主柽柳易于种植,是解决肉苁蓉药材资源问题的最佳物种,但未收入《中国药典》,不能作为药用。为了解决管花肉苁蓉的药用问题,他首先对其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比较研究,建立质量标准,并将其收入2005年版《中国药典》,解决了管花肉苁蓉作为药材使用的法定地位问题,也为南疆发展肉苁蓉产业提供了法律保障。

为了解决肉苁蓉的人工种植问题,他邀请中国农业大学郭玉海教授、内蒙古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田永祯所长等研究人员组成协作组,联合攻关,解决了寄生植物大规模种植的关键技术,并在新疆于田县建立研究所和示范基地,免费对当地农牧民进行技术培训。为了推广肉苁蓉的种植技术,提高当地政府和农牧民对发展

肉苁蓉生态产业的认识,从2000年开始,他多方筹集经费,连续组织在肉苁蓉的主产地新疆和田、内蒙古阿拉善盟、磴口县召开学术研讨会,至今已召开8届。十多年来,在屠鹏飞及其协作组坚持不懈的推广下,已在阿拉善盟、和田等民族地区种植肉苁蓉及其寄主梭梭、柽柳75万亩,治理了大片沙漠,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治理沙漠新模式。屠鹏飞也因此两次被邀在国际沙漠化论坛上做学术报告。

为了全面提升肉苁蓉生态产业,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民生,2012年,屠鹏飞以北京大学为牵头单位,申请并获得国家首批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的支持,在国家级贫困县新疆于田县进行管花肉苁蓉大规模高产稳产技术的推广。为了做好项目的实施,他每年六、七次亲临于田,培训管理和技术人员,选择种植基地,指导农牧民接种、田间管理和采收。在他及项目组的积极工作下,三年来为于田县培训管理和技术人员115人次,重点培养技术骨干20人,培训农牧民3000多人次;建立管花肉苁蓉种子基地4300亩,为农牧民免费发放优质种子9吨;建立高产稳产示范基地5000亩,亩产达到300kg以上;对9万亩低产基地进行了全面改良,年产量由改造前的18kg/亩提高到100kg/亩;结合沙漠治理,新建基地8万亩,亩产超过100kg,成为国际上寄生植物大面积种植并获得高产稳产的典范。项目的实施,累计治理沙漠17万亩,为于田绿洲构筑了一道牢固的生态屏障;2014年生产鲜肉苁蓉1万吨,实现产值1.099亿元,种植户平均每户新增收入2.67万元;2015年生产鲜肉苁蓉达到1.5万吨。有效促进了该县沙漠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农牧民致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和田地区各县乃至全国肉苁蓉产区提供了示范。和田地委书记闫国灿在接见屠鹏飞时表示:屠鹏飞教授牵头的惠民项目,是为于田县量身定做的好项目,既节水,又不用脑力且省劳动力(戏称“懒人作物”),农牧民有事干了,有经济收入了,生活条件改善了,社会就稳定了。为了促进和田地区肉苁蓉产业的发展,他还积极为当地引进企业,先后引进了和田天力沙生药物开发有限公司等三家专业从事肉苁蓉产品开发的企业,并利用“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引荐大型中药企业江苏康缘药业在于田投资。鉴于屠鹏飞对新疆和田地区和内蒙古阿拉善盟生态、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本人也获得和田地区科技特等奖和阿拉善盟荣誉公民的称号,并被业界誉为“肉苁蓉之父”。

屠鹏飞还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加九三学社的科技服务工作。多次深入社中央“九广合作”项目广元市旺苍县柴胡基地、“九绵合作”项目绵阳市柴胡基地指导柴胡种植和系列产品开发。指导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组织的房山区北车营村“药王谷”项目建设,设计建设方案,组织有关专家引种了近百种中草药,为该村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北大教授,屠鹏飞具有很强的爱心,多年来资助5名贫困学生直至大学毕业。在于田工作期间,他听说该县学生人数最多的乡镇民族中学斯也克乡中学,由于办学条件差,双语教学老师严重缺乏,学生流失严重,他马上给该中学捐资10万元,并接受县教育局的邀请,担任该中学的名誉校长,积极为中学发展献计献策,并联系多家制药企业,为中学发展筹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