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对浦东‘引领’的定位要求,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我们永远超前一步。”中午12点,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浦东新区委员会主委、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唐石青步履匆匆,从在张江开工兴建的和黄医药大型创新药生产基地赶回办公室,顾不上吃饭,又一次开始了他对科技和产业的“宣讲”。
2011年,唐石青离开科研院所到张江挂职。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穿着胶鞋去如今张江中区实地考察的情景。彼时,上海科技大学是一个大工地,纳贤路800号高楼大厦还只存在于图纸上。几人凑在一起拿了地图,手指着荒地,谈论着规划。
10年之后的今天,上科大与上海光源连成一片。纳贤路800号则成为他们精心打造的科技创业孵化基地。这使得浦东孵化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实现了大幅度的跃升。浦东正以高端的科技、自由的金融、激情的文化,行驶在上海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浦东对科技创新,对先进制造业的依赖,会比任何时候更甚。再给浦东30年,正好是共和国建国百年,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浦东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唐石青说。
创新理念时时讲
我国经济正运行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跨越这个“三期叠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放大的阶段,上海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驱动发展。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作为上海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浦东无疑将处于这场寻找新方式的风暴中心。
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浦东提出五个方面要求,而第一位就是要求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这让唐石青倍感振奋。
在亲历浦东科技与经济双发展的10年里,无论是面对企业,还是面对同僚,唐石青始终将创新挂在嘴边、落在行动;在每一个合适的场合,他都会抓住机会向别人灌输创新的理念。这与他早年在科研院所成长的经历密不可分。
1983年从上海交通大学电工及计算机科学系毕业之后,唐石青在中船重工704所从助理工程师干起,历经副总工程师、总师办主任、技术创新部主任等职务,一干就是近30年。无论是在冲锋陷阵的科研一线,还是在谋篇布局的管理岗位,唐石青都能深切感受到国家对创新的迫切渴望,以及因为缺乏原始创新而遭受的切肤之痛。
2011年,唐石青到张江挂职。一年后,他赴浦东新区履职,担任科委主任。从科研到从政,他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能级上推行“创新优先”战略,这与国家对于上海和浦东的创新定位不谋而合。
2014年,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1年后,上海出台科创中心建设实施意见,将浦东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再到量子、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科技与产业融合领域,浦东渐渐习惯于将创新作为支点。
以创新为界,可以将浦东开发开放30年分为创新准备期和创新活跃期。
在前一个时期,浦东以土地开发、基本建设和项目引进为主。建大桥、通隧道,让浦东与上海市中心相连;张江、金桥、外高桥,一片片阡陌农田从图纸上的高新区变成了一家家企业兴衰成败的主场;罗氏、华虹宏力、中芯国际,生物医药跨国巨头和集成电路重大国家产业项目的落地,为没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缺少创新策源能力的浦东硬生生地铸就了科技创新的基石。
在后一个时期,随着大量科技企业和金融资本蜂拥进入浦东,对国内外科技创新力量产生了虹吸效应,一大批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涌入浦东,而浦东的创新动力也渐渐从外部促进转变为内生发生。一批科技企业犹如创新之树,集聚、进化、辐射,终将形成立于世界潮头的创新大生态圈。
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完整过程,从基础科研到应用研究,再到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是创新环境的营造。作为中国科创改革的先行者,浦东要有情怀去做基础和前沿,通过原始创新来推动产业技术的发展。这个观点被唐石青反复提出,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那天会议上,我听了总书记的讲话,觉得很自豪。”唐石青说,“因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是这么干的。”
守望者的力量
我国科技创新需要打通产业链,做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实现真正的腾飞。从科技到经济,从来都不是一条顺途。
科技创新一定要服务于经济建设。“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材料生物工程,哪个高科技产业不是与基础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唐石青一直致力于推动浦东形成重视基础研究的创新氛围,让企业家、科学家、政府、社会民众形成一种共识:创新不是向世界索取,而是向世界奉献。基础研究越向前走,不确定性和失败的概率就会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浦东要有宽容的心态去包容失败,无论是科技上、产业上,还是在政府管理上,都要有这种胸怀和预见力。
随着浦东进入改革深水区,每一次艰难的前行、大胆的设想都有可能触及体制和机制的“天花板”。所幸,市、区全力支持浦东科技和产业发展。科经委积极倡导院地、院校合作,不遗余力地为浦东引进顶级创新资源。唐石青曾在一年内拜访清华、北大8次之多,力排众议推动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量子通信科研团队项目落地。
2016年,浦东成立科经委,唐石青出任科经委主任,这给了他更大的平台和机会。当时,唐石青在接受采访时说:“原来给企业提供服务,经信委偏重于大企业,科委偏重于中小创新企业,改革后我们将有能力覆盖企业成长的全过程,推动科技创新贯穿于整个产业链。”
事实上,在不少人早先的观念里,科技创新只是一个狭义的范畴,由政府和一群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人员完成。前面落下了高校科研院所,后面落下了产业,更不用说与创新相关的配套因素。
而如今在浦东去描述一个经济现象或是一个社会管理现象,无论是社会治理、政府管理,还是金融、产业,甚至是疫情中的公共卫生,都会自然而然地联系到科技创新。例如,政府管理中的“一网通办”,就是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达到一定科技水准下才能实现。在应用端与产业端纷纷积极寻求科技创新的时候,上海作为应用场景与技术的高地,推进科技不断迅速演进。这是一个令唐石青备受鼓舞的变化。
“经过数年的‘润物细无声’,科技创新从小众变成全社会共识”,唐石青说,“我最大的一点感受是,过去谈科技创新,总被认为是科研机构或是科创企业的事,但现在,科创的形态已经深入到每一个环节,各个产业乃至各个政府部门,都在主动拥抱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在中兴和华为被芯片卡脖子之后,这句话不仅是国内科技界与产业界的共识,也让社会大众所认可。这也是唐石青一直以来秉承的鲜明观点:“站在市场的角度,引进与仿制可能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我们不能强迫企业去创新;但政府可以提倡、支持和鼓励企业去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
曾经,国内的药品基本上都是仿制药,但在浦东张江,这种局面正在被打破。累计上市I类新药10个,占全国的19%,创新医疗器械8个,占全国的9%;260个I类新药正在开展临床试验,占全国的20%以上。国家每批准3个I类新药,就有一个来自张江。
“过去,核心技术攻关依靠政府投资,现在越来越多民营资本加入。”唐石青说,“‘卡脖子’其实本身就是一次市场机会,被卡之后就会有人、有钱将产品做出来。我们现在不是被卡,而是我们没有交换的筹码。假如说世界上有100项是最顶尖的核心技术,中国有其中10-20项,就不会被卡。”
交朋友做好服务
政府在创新活动中,不是组织者,指挥者,而是一个推动者。近年来,浦东政府提出“店小二”的服务理念,对于创业企业来说,政府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当你需要的时候我们出现;只要你需要的,只要我有的,我都给你。这是科经委几年前发出的最长情的告白。
让唐石青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看着一家家企业规模不断变大,不仅是人员规模,还有产品规模、技术成熟度的增加。“这一年来,我参与了很多家企业的科创板上市。回想我们与企业一路前行,常常会有特别的情感。有很多次到这些企业创业者的办公室,在总面积只有10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我们与创业者一起展望未来;当企业遇到困难来找政府,我们就跟他一起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在企业上市仪式上,有企业负责人会向唐石青提及当年的科经委基于的帮助和解决的难题,有些帮助甚至连唐石青自己都没有什么印象了。这样不经意间的“帮助”数不胜数。
还有创业者来张江创业时是意气风发、冲劲十足,但常常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和思路。10年后,看到原来的这群创业者,已经转变为企业家,能够在一起侃侃而谈。甚至有时候聊起“当年说过的狠话”,大家都会会心一笑。唐石青说:“我非常享受于浦东的创业者、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当我和他们摆脱了政府官员和企业法人这一种简单关系,我就能融入他们,跟他们去共同感受创业的艰难和成功的喜悦。这个时刻会特别的开心与放松。”
“可以说,在浦东科经委这些年,我和企业从来没有处于对立的状态。遇到问题,一方面要尽可能去换位思考。这个换位不是假定的换位,而是真心去换位。另一方面,要始终牢记政府是一个服务提供者,而不是仅仅是管理者。从企业难点考虑,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唐石青说,“这就好像开了一家饭店,有烧好菜的愿望,但没有烧好菜的本事也是不行的。”
对于企业的诉求,科经委在自身的职权范围内去进行调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唐石青也坦言,科经委几乎没有审批事项,而解决企业问题的大部分服务在科经委的权力界限之外,科经委能做到的是延伸服务,帮助企业协调政府管理。“其实,企业来找科经委比较多的是不开心的事情。因为企业找政府,一般来说都是寻求解决问题。”
唐石青曾遇到一家科技企业加速器负责人来寻求帮助。该加速器的运营企业整体购买了一家外资研发中心,准备将其改造成企业孵化场地。但该地块是工业用地,按照现行规定不能分割出租,这直接剥夺了加速器的内在需求。科经委帮助加速器与土地管理部门进行沟通,以加速器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理由申请了出租许可。
让唐石青自豪的事情是,现在,浦东企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有了问题会来找政府,一但有了开心的事情,也会主动分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主动找他聊天,不仅讲自己企业的发展,还会讲一讲行业内的情况以及周边企业。“有时候,周边企业负责人,我根本不认识。但微信里的企业家会提醒我,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政府应该关心一下,或是产业链上有了什么样的机会,提醒政府要关注。”唐石青希望让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创新者梦想成真,让一棵棵创新的幼苗长成一望无际的森林,为浦东的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30年前,伴随着拓荒者的一锹一土,敢于担当、敢于超越的浦东精神生根发芽。从此,“唐石青们”与这片崛起于阡陌之中的创新热土,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开始了他们共同的征途,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从深谋远虑的技术掌门人到科技产业蓝图的践行者,他带着岁月留下的历练、思考与气度,向前走,一直走。
晴空映照下的世纪大道,阳光在摩登大厦的玻璃墙面间流转。科技,将为这里增添多一层色彩。“唐石青们”用自己的经历诠释着不懈奋斗、勇于创新的浦东精神。 (转自科way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