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张学军:在农科田野上耕耘不息的“老黄牛”


图片

?张学军(右)查看试验田间记录本。

张学军,银川市金凤区政协委员,金凤区九三学社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防控、农作物、枸杞合理施肥等方面的研究。30多年来,他一直穿梭在田间与枯燥的实验室之间,安心诊断土壤与植物,为农民兄弟服务。问及他选择农业科研之路的理由时,他说:“作为一个出生在农场的孩子,我学这门专业,就是想尽我所能,帮农民脱贫致富。”

深耕农业勤学习

两鬓虽生白发,谈吐依然爽朗。这是采访张学军时,记者最大的感受。1988年从宁夏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宁夏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从事土壤肥料研究,由此开始了他的农业科研之路。

“虽然我出生在农场,但是在城市里长大。大学期间学习了很多课程,但也只是一些书本知识,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比较陌生,觉得压力很大,总感觉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回忆起刚参加工作的感受,张学军记忆犹新,“刚参加工作时,本所知名土壤肥料专家罗代雄,带着我们在基层蹲点,大家一起骑着自行车进行土壤普查,布置田间试验和观察作物长势,划小区、称肥料、下稻田调查水稻苗情。”从这些老专家身上,张学军看到了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吃苦、踏实和严谨的作风,并深深地影响了他。

在老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他逐步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也了解到从事农业科研的各个环节。工作8年后,随着对农业科技领域地深入研究,让他敏锐地洞察每个作物都有很多知识值得深挖,他也需要再充电学习。1996年,单位派送他到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进修,通过为期1年的系统学习,他掌握了解了先进的植物营养研究方法。2003年,他又到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为更好了解本学科国外发展趋势,他先后到日本山形大学和北海道大学研修,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到德国洪堡大学农业与园艺研究所做访问学者。通过在国外研修、学习和学术交流,他深入了解本学科国外发展趋势和先进技术,为更好将这些技术结合宁夏实际应用到农业生产、服务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潜心科研解瓶颈

刚开始从事农业科研工作时,张学军就遇到了棘手问题。他参加了“九五”重点攻关项目“扬黄新灌区农业综合开发技术研究”课题,该课题对盐池惠安堡和红寺堡搬迁移民来说非常迫切,需要及时掌握种植水浇地农业生产技术。

针对新垦灌区土壤肥力水平低的现状,张学军运用在中国农业大学所学知识,首次采用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系统研究法,提出了氮、磷配施微肥技术,显著提高了春小麦、玉米产量。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跟踪学术前沿,努力成为本研究领域的专家和本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这是张学军的目标。

随着宁夏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在宁夏灌区发展迅猛,张学军针对设施农业发展中土壤与环境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和新的研究方法,采用作物-土壤-合理施肥-环境有机结合的理念,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宁夏菜田土壤氮素养分动态与环境效应研究》和宁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宁夏设施农业土壤与环境调控研究》。在项目实施期间示范推广设施农业环境调控技术1500亩,节本增效31万元,有效控制了氮肥流失,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

近年来,围绕宁夏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土肥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问题,张学军又开展枸杞土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通过潜心研究,他配制出不同树龄枸杞专用肥配方2个,制造出枸杞施肥样机1台,研发枸杞滴灌专用型肥料3个,提出枸杞提质增效集成技术1套,研发枸杞专用型肥料5个。研究提出了水稻水肥耦合与生态调控的氮磷减排集成等技术,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45万亩,节支增效6.3亿元,为宁夏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起到科技示范引领作用。

满腔情怀为民生

他常常深入生产一线,日晒雨淋、顶风冒雪是工作常态,满身泥泞、熬更守夜是家常便饭。

做一件事容易,坚持做一件事却很难。30多年来,张学军坚持向基层技术人员解答农业生产土肥水存在的问题,针对农民和技术人员提出的问题深入钻研立项。同时,结合研究团队研究成果,给全区各市县基层技术员和农民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50余场,培训人员达4000人次,受到各市县(区)好评。

张学军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不俗的成就和社会声誉。近年来,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农业科技进步奖、环保部科技进步奖等奖项,登记成果5项,授权专利7项,颁布技术规程(地方)8项,发表论文50余篇。

“农业科研工作需要静下心来,来不得一点点浮躁。”张学军感慨地说,每次看到自己和团队的科技成果被农户接受,他就会由衷地感到快乐,再苦再累也值得。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张学军就是这样一位无私耕耘的“老黄牛”,默默地传递着爱与暖,散发着光和热,将一腔热情怀化作科研动力,他将自己积累的科研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将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转载自华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