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带领团队登上《自然》杂志的辛秀芳备受瞩目。85后的她,是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一名研究员,也是一名九三学社社员,同时还拥有海归、博士后、女科学家等诸多身份。
辛秀芳的研究成果,使得中国科学家在植物抗病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也为“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更有力的科研基础。面对成绩,辛秀芳把功劳归于创新中心的强大支撑。她感恩创新中心在科研经费、科研条件和个人生活上都给予她极大支持,尤其是在进入研究所的头几年内,新人没有筹措经费之忧,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科研。这是她这次能够产出成果的重要前提。
“秀芳那是相当优秀!”辛秀芳的同事和前辈张鹏谈到了对她的第一印象,“她在博士后期间,就已在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她的导师是大名鼎鼎的何胜洋(美国科学院院士),她的研究方向又和我们所很匹配。经过学术同行的推荐,我们当然是竭尽所能地要让她来。”张鹏还说,“她超级热爱研究。她能取得现在的成果,我由衷为她感到高兴!我觉得她现在是一颗‘新星’,未来会成为一颗‘明星’!”
谈到海外求学和科研的经历,辛秀芳仍感念不已:“导师给我最大的帮助是思维和观念上的。他的思路特别开阔,经常有新颖独到的想法,做研究不喜欢扎堆,即使是同样的领域,他也总能找出一些新的点,开发一些新的方向。我觉得这个对我的启发特别大。”
在中科院,辛秀芳延续着这种细腻而独到的视角。植物是如何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攻击的?其第一层免疫系统(PTI)和第二层免疫系统(ETI)又是如何分工的?由于这两层免疫系统中,不同的免疫受体会识别不同的病原菌来源的分子,而且免疫受体激活的机制大有不同,之前绝大部分的研究者也是将两条免疫通路作为独立的免疫分支来研究。在一次实验中,一个偶然的实验结果显示PTI通路的突变会导致ETI也跟着产生缺陷。辛秀芳团队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偶然背后的必然性,抓住问题深入研究,揭示了植物两大免疫通路间并非各自为战,而是相互放大的协同作用。成果的取得,与其平时细致的思考和观察密不可分。
也许是科学家之间的惺惺相惜,辛秀芳进入中科院后不久,便在张鹏(现任社中科院分子植物支社主委)等社员的介绍下加入了九三学社。当被问起加入的具体原因时,辛秀芳很腼腆,但又很坚定,“‘九三’是个很单纯的组织,对吧!爱国、民主、科学,这就是我加入的原因,觉得和大家是同道中人。”她认为“爱国”在每个人心中感受不同,但在国外读书工作的经历让她对“爱国”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体会,“‘九三’里面院士特别多,也是他们在感召我。”辛秀芳很直率。
年轻人的朝气、赤诚和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在辛秀芳身上浓郁地绽放着。工作之余,她钟情运动,会抓住机会参加羽毛球比赛和其它项目;她酷爱唱歌,王菲的歌单信手拈来。她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对诸多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只把科研当成一份工作的话,我觉得是不可能做得很好的。”辛秀芳很认真地谈论着她对科研的感受,“科研和生活不是割裂的,但会有取舍。尤其是课题组新筹建的这几年,我愿意把时间多花在科研上。”辛秀芳说,“因为这也是我的热爱。”
组建实验室仅三年多,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团队,未来,这位85后科学家翱翔在科研的广阔天空中,充满了无限可能。不妨为她保留好那些空白“标签”的位置,祝福她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书写更精彩的明天。
辛秀芳,女,1985年1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2014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和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植物的免疫系统以及植物叶际微生物组等。曾在Nature, PNAS, Nat. Rev. Microbio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先导项目等支持。2020年获得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颁发的卫志明青年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