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赵海英:不能辜负这时代


微信图片_20210421102610.jpg

赵海英,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投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官;经济学博士。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时代,这是中国的大时代。

如果你错过了中国,你就错过了世界。”

赵海英对所处情境的把控力,在采访之初便显露无遗。

“咱们去小会议室,那里交流更舒服。”坐定之后,她把厚厚两打材料交给记者,“你先了解一下我的工作,然后可以从中提问。”“我看了你发过来的问题,有一些挺有意思的。”

语气坚定但表情温和,目光诚恳也带着笑意。

不过分客套也不咄咄逼人,自然而然提出建议,跟着她的表达,很难拒绝。

对于这位见证了几十年中国金融业改革巨变,眼前都是庞大体量“真金白银”,如今的中投公司首席风险官来讲,这种把控力,一部分来自天性,更大一部分,来自无法复制的经历和其中缓缓积蓄的力量。

自己选 自己承担结果

对赵海英来说,对于自己人生的“把控”,从小时候就开始了。

由于读书早,13岁就面临初中毕业。那个年代,在继续读高中,面对高考和就业的不确定性,和读中专、毕业就能分配到一个好工作之间,小小的赵海英自己决定,去读高中。

擅长读书的她,还考上了湖北省重点高中:孝感高中。

自己选,自己努力,自己承担结果,俨然成为这个青春期还没有真正开启的小姑娘就有的觉悟。

上世纪70年代末,学校秩序刚从“文革”中恢复过来,学习氛围日渐高涨,那个年代,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指引,也定格在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上。

恰巧,赵海英就是有着漂亮数理化成绩的小姑娘。

成绩单就像是高中时代的赵海英手中一把精良武器,背着它,年纪再小也可以“走天涯”———15岁,在母亲眼里还是“小豆芽”的她,就要去读大学。身为工程师的父亲也为她选定了方向,精密仪器专业。

“大学没遇到什么困难”,她没说自己在学业上经历过辛苦,大约是时间过去得久了,大约是在她看来,在漫长岁月洗练中,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甚至微小到不值一提的付出。

1984年,赵海英与普遍年长她几岁的同学一道,完成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专业课业。对学业优秀几乎要成习惯的赵海英来说,如果想考本专业研究生,是容易的。

但是,那个有想法、能拿主意的赵海英这次真正“长大”了,她决定换个专业读。

十八九岁的赵海英,从国内报纸等媒介,感受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的脉动。

“去读个经济、管理相关的专业,能为国家发展做更多贡献。当时,心里的目标很明确。”

“真是那么想的,那时候还远谈不上功利。”

当时的国内,很多学校甚至还没有经济、管理专业,赵海英决定“曲线救国”,到管理学院念了一个与系统工程相关的经管专业。

不过,受过了经济学启蒙的赵海英知道,当时系统的经济学研究还主要在西方,“要获得新知就要走出去”,她开始关注相关信息。

那时,普林斯顿大学著名教授邹至庄正在致力帮助中国优秀学子到西方学习经济学,与教育部合作举行基础性考试,检验学生学术功底,通过之后,可以提供一份“有分量”的推荐信。

不出意外,通过几重考验,赵海英申请到了有奖学金的马里兰大学,拿到一张去往美国的机票。

循着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走

刚到美国,赵海英还是感觉到了震撼。

初到马里兰,从机场到学校的路上,好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眼前是一条白色河流和一条红色河流”。

白色是迎面而来的车灯流,红色是并行汽车尾灯拉出的一条光线。

“我们国家,有一天也会这样吗?”

当时的中国,尚未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不一样的一切,让赵海英感到新奇,还隐隐有所期待。

新生活带来的,除了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新的研究方式、新的学术习惯,还有一些让人“头皮发麻”的新挑战。

作为助教,到美国第二个学期,赵海英就要独立完成本科生的经济学教学工作,“教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还比较简单,但宏观经济学包含了货币、银行等文化背景的东西。”当时的中国,银行业务简单地就像一个钱币出纳员。

一个刚走出国门的小姑娘如何能够讲这些货币金融银行的大题目?

“绝对是现炒现卖,现学现教。”

那一年的冬天,马里兰的雪下得大且久,第一堂课推迟了几天,赵海英获得了几天类似“豁免”的快感,她能有多几天的时间,继续大剂量学科理论补充学习。

第一堂课也在暗流汹涌的心理活动之上,将要平静结束。

“老师,我们这学期的syllabus呢?”赵海英蒙了。

什么是syllabus?虽然不知道是何物,赵海英却灵机一动,“这几天大雪,来的比较急,下堂课会有。”

由于之前签证下来得晚,到美国已过开学时间,因此一学期下来,也不知syllabus(教学大纲)为何物。

说到这段苦中作乐的往事,赵海英笑出了声。

做比自己预想“更难一点”的事儿,后续的获得往往超乎想象——“对宏观经济学又有了系统的梳理和理解,语言能力也更是一个进阶……”

与此同时,赵海英的学术能力也获得认可,博士论文获得布鲁金斯和斯隆等几项大奖。

期间,她还去到布鲁金斯学会和世界银行,做了一些研究工作,了解了国外一流研究机构的运作,渐渐体会到“走天涯”的舒展开阔。

不过,走得越远,赵海英也越有自己的判断。

当时学经济学的“初心”时不时会跳出来,提醒自己“该循着重要的东西走”。

她心里重要的,就是祖国。

1992年,赵海英离开美国到了香港,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香港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任教。系统的教学研究进一步锤炼了她的学术修养,也让她实现了能有观察服务国家机会的初衷。

那个年代,香港已是国际金融中心,“一方面是大信息量,能更便利接触东西方,了解香港及全球金融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是能近距离跟上祖国的改革步伐。”

赵海英也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

在“对的时间”回到内地

2001年初,回到内地的机会来了。

当时,资本市场在中国还是个新事物,这个领域需要专业素养,需要从西方借鉴的内容也很多。证监会也急需一批懂资本市场,对西方发展有认知的人才。

赵海英是其中一个。

2001年1月,赵海英回到内地,成为证监会规划委委员,从事研究资本市场发展和港台大陆、境内外资本市场互动的工作,并曾向国务院提交过颇有分量的研究报告。

之前的丰富储备,都变成了可调动的资源。

赵海英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不论是知识、经验,还是情感,“能参与到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立’的进程中,非常值得。”

2002年,赵海英转到证监会发行部。

在这个资本市场监管改革最核心的部门,赵海英感受到了国家改革的决心,也体会到了转型中的困难,“哪怕到现在,我们发行体制的改革,仍然没有完成,改革的路任重道远。但至少当时,我们破了题,有了阶段性成果。”

发行部的“核准”与“发行”两项重头工作,还让赵海英多了很多与被监管机构和发行企业交流的机会,赵海英的标识一直是“按规矩办事,没有官气”,在她看来,“有权力的人,更要懂得敬人和自重,这才是真正的威信和分量”。

在证监会的几年,赵海英主持、参与了资本市场多项重大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如股票发行核准制,发审委制度,上市保荐制度等等。

“金融运行有效,则资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就能有效,资源配置也就合理,对国民经济走向良性循环所起的作用也就更明显。”

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重点提出“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

2005年,四大银行的改革大幕拉开。

赵海英被派驻到工商银行担任董事,参与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事宜———在国有银行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机制,通过上市接受市场监督,正是当时资本市场的大事件,金融改革的重头戏。

2006年,工商银行以A+H方式上市。它的意义,也不仅仅是成为当时全球证券史上最大的IPO项目那么简单,监管机构数年培育机构投资者、做大中国直接融资资本市场的努力显出成效,“这件事对纽交所的冲击非常大。全球最大的IPO项目不是在纽约、伦敦,而是在我们中国自己的市场上,以A+H的形式完成,中国人自己的资本市场规模与深度已经非常可观。从此以后,中国的大型企业上市,可以在A股、H股直接完成。”

“这正是中国金融业波澜壮阔巨变的一个缩影”,

提到这些,赵海英眼里都是光芒。

能做一份贡献,心中踏实

今非昔比,她庆幸回到祖国,亲历这激动人心的经济腾飞巨变。

1986年只身赴美时,赵海英的行囊里是一年四季会用到的几乎一切日用品,牙膏牙刷、杯子被子……

“担心去美国买不起”,口袋里一共只有20美元。

“那时我们的外汇储备,也不过20亿美元规模。”提到这个细节,赵海英感慨不已:二三十年后,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以万亿计。

背后中国宏观经济条件、经济开放程度、利用外资和国际融资能力,已今非昔比。

她庆幸回到祖国,亲历这激动人心的经济腾飞巨变。

“我们的外汇储备体量大了起来。2006年中已达到了八千亿美元规模,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为实现国家外汇资金多元化投资,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建立了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

赵海英所说的“主权财富基金”,是2007年9月成立的中投公司。

2000亿美元的注册资本金,让它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级规模主权基金。

同一年,赵海英再次幸运地深度参与这一中国金融史新的大事件———中投公司的组建。

像是当了一次创业者。

在中投,赵海英担任资产配置与战略研究部总监,负责拟订了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组织架构和投资决策体系。

“最欣慰的是我们拟订的资产配置方案,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谨慎投放资金,配置大量现金,为中投避免股市风险、获取长期投资收益打下了良好基础;并利用中投接近市场的优势,为国家建言献策。”

赵海英的每一段或短或长的工作经历,总能契合一段中国金融发展进程,而她说这些经历的时候,也总是带着一股精气神。

“小时候经历了国家的困难时期,后来看到属于我们的大时代徐徐展开,有一种信心,一种斗志。能回到祖国做一份贡献,感觉很踏实。”

2009年,赵海英再次受命承担新工作。到中央汇金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分管证券和保险。

这段持续到2015年的经历,也成了她履历中相当饱满而充实的一部分。

2009年底,作为国有金融机构注资改制和风险救助平台,汇金公司根据国务院有关批复,入股中国新华保险。

当时的新华保险,正面临生死考验。汇金公司需要在短时间内解决历史遗留烂账,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增值,防范保险业金融风险。

采取什么样的市场化救助政策和改革手段?赵海英和她眼中的“明星团队”思考、调整、总结,把植入公司治理机制,重建内控体系,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作为市场化救助新华保险的核心内容。

公司治理重建方案在股东之间几经激辩,经历了异常艰辛的谈判磨合过程。

这个过程,被赵海英形容为需要“正派、勇气和担当”的过程。

期间,新华保险的一家外资股东对改革方案持否定态度,这时的谈判,也变成了心理博弈。

需要强势态度时,赵海英不犹豫也没畏缩,“如果你们继续这样做,我们就无法再谈信任和合作了。你们整个在华的投资,我们也都要重新审视。”

赵海英说,这么做心里是始终有底气的,底气来自专业精神秉持,来自“没有私心”,甚至还来自“13岁上高中时读到的《为人民服务》”,那其中的表述,让年少曾有“女侠梦”的她颇为认同,一直印象深刻。

在中投党委领导下的申银万国和宏源证券的合并重组也是中投公司近年来的一个重大项目,也是赵海英作为核心决策人之一,从酝酿提议、方案设计、谈判沟通到实施落地,团队合作的又一“巅峰之作”。

让赵海英骄傲的是,“在领导的直接支持下,在同事的有力合作下,我们真正实现了几家相关公司,企业所在省(市)利益的平衡和多赢。”

经过6年努力,赵海英先后推动6家大型金融机构成功上市,除增值千亿规模的申万宏源,和增值五倍的新华保险外,还有银河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和中再集团。这些工作在近年来中国金融国资改革上市过程中,都可称得上是浓墨重彩的篇章。

赵海英觉得,能跟着改革的节奏,感受自己从事的工作在磅礴时代发挥作用,成为推动发展的积极因子,是最有意义的获得。

接连几年在公司年度考核中的“A”和“A+”,也不过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副产品。

2015年10月,赵海英再回中投总部,担任公司首席风险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风险官要有锐利的眼睛,还要有独立的思考以及敢于直言的气魄”。

她理解自己如今的工作,更多是发挥一种宏观总协调的作用,“还要不断学习、充实、总结”。

心底无私天地宽

作为中国人,有幸生在这个时代。

资本市场一线经历,给了赵海英很多宝贵经验。

她也不吝于把这些经验传达给年轻同事。这一点,赵海英的同事很有体会。

“在大家眼里,她素来以眼光锐利、思维敏捷著称。无论是在纷繁芜杂的局面里直中要害,还是跳出传统窠臼另辟创新蹊径,她都能信手拈来。”

也正因此,年轻同事对于向赵海英汇报工作时,也总会抱着一种“复杂微妙”的心情。

“常常有平日好强的年轻后辈在海英总的办公室前踌躇不定。”在他们看来,大家在工作中的苦思与焦虑,总能在海英总的娓娓道来里被迅速抚平,但之后又会产生一丝挫败,“见到她前自信已全副武装,却第一时间就被洞穿弱点,然后就再也跟不上她思想的子弹了。”

让赵海英尤其高兴的是,十几年工作下来,带出了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年轻金融人才。“每一场‘战斗’,都能带出一个队伍一批年轻人,很自豪。”

不仅是同事,赵海英还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传达给更多致力从事金融行业的年轻人。

从2002年开始,赵海英到素有“金融黄埔”之称的五道口金融学院(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兼职做导师,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带过的硕士、博士学生已有60余名。

辅导论文,交流研究问题的方法,讲述实战经验和教训,“还有信念,金融会考验人性,不高尚就会掉进坑里。”

她还喜欢跟学生聊聊传统文化。

“身在国外多年,反而对传统文化更热衷。‘吾日三省吾身’是常要讲给学生的道理。”———她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由来已久。

还在香港的时候,她就曾在内地学校捐建过图书室,提供大量传统文化书籍,“不管以后从事什么行业,传统文化都是伴随一生的财富,不论是专业素养还是心境。”

赵海英说自己享受走在学校的时光,“有一种无私无我、心底宽阔的感觉”,自己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再次学习、提升、更新,就像她20多岁站在美国本科生宏观经济学课堂时那样。

她直言自己也从老师身上获得了很多。老师也不仅是学校的老师,还有从工作上给予过信任和帮助的领导,每一次合作过的同事、年轻人。

“从领导身上可以学到他们对专业的钻研,调兵遣将的技巧,战略的定力和魄力;从同事和年轻人身上能听到新的想法,发现自己的不足……”从他们身上,赵海英更是意识到,要“终身学习,清醒判断,独立思考”。

而这种素养,也体现在了她的九三学社成员和政协委员身份上。

2005年的机缘巧合,让赵海英认识了九三学社,也理解了九三学社成员中众多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著名院士让她“有冲动与他们共同交流和进步”。

2011年,因为在金融行业的专业和声望,赵海英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第一次参加全会,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财税制度的建议就被推荐作了大会发言。从某种程度上,政协平台成了赵海英“女侠梦”的延伸,她发挥专业优势,在为更广大群体,更宏观、长远的发展建言。

全国政协各种关于经济发展、金融体制完善等的协商会上,时常会见到赵海英的身影。

2013年全国政协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议题是分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作为金融行业代表,赵海英就从金融专业的角度,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建议。

2014年,赵海英提出关于我国养老制度体系改革的建议,对问题直言不讳,“养老金三支柱发展极不均衡;体系权责不清,过度依赖政府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碎片化、多规制、难流转、高缴费等问题……”

在拿给同事朋友征询意见的时候,也会遇到质疑她“尖锐”的声音。

赵海英却有自己的坚持,“只要问题真,建议准,专业过硬,就没什么不能讲。”

她觉得,作为知识分子,不辜负这个发挥作用的平台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习总书记说的“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去做。

后续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审计工作的建议,关于我国能源安全的提案,也都是在充分调研和反复确认后给出的建议。

2017年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参加了民进、农工党和九三学社的联组会。在现场的赵海英倍感振奋,“广大知识分子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当代,知识就是生产力,就是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她的经历,也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回国这么多年,为国家做了贡献,也从国家得到了很多,是一个始终昂扬和满足的过程。

能够体验国家金融市场的建设、监管、发展历程,亲身参与其中……充满感恩。”

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经结束,金融改革也终会向着更深度的方向走去,“推动改革,我们责无旁贷”。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时代,这是中国的大时代。如果你错过了中国,你就错过了世界。”

作为中国人,有幸身在这个时代,她说“不能辜负”。(本文转载自《人民政协报》第138期 记者 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