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科协、科技部等单位主办,九三学社中央等单位协办的“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伟大指引为主线,将科学家精神融汇在“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革命精神中立体呈现,集中展示了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救国,科技报国、兴国、强国伟大事业的感人故事和做出的历史贡献,以庆贺党的百年华诞。在展出的180余位科学家代表事迹和众多重大科研成就中,有众多九三学社社员的身影。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铺路人,是“国家的财富、时代的楷模、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更是九三学社的骄傲。
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面对党和国家提出的科研任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响应号召,甘愿“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以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将有限的人生投入到为祖国科技发展的无限奋斗之中。
左上:1984年秋,邓稼先在四川梓潼九院院长办公室
右上:王淦昌1985年在原子能研究院
左下:20世纪70年代程开甲在基地研究所做报告
右下:1951年,谢家麟(中)在第一次回国的轮船上,轮船停靠到檀香山时,遭到美国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的搜查和扣押
调哪儿去?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也不能说。直到1964年,罗布泊升起的蘑菇云给出了无言的答案。“许身国威壮河山”的邓稼先,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献出了宝贵生命。他放弃了擅长的物理学基础研究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全新的领域秘密研制核武器,隐姓埋名整整“失踪”了17年。一年除夕夜,他与邓稼先在帐篷里相互敬酒,邓稼先对他说:“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言毕,两个人抱头痛哭……他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与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叫王淦昌,国际永久编号(14558)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多年前的一句 “我愿以身许国”,气壮山河。他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究,是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为掌握地下核爆炸各方面的第一手材料,他率队进入地下爆心考察,在直径只有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爬行,取到了许多第一手珍贵的资料和数据。他是程开甲,他无愧中国“核司令”的称号。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这些撬动了粒子物理研究和造福人类的加速器,也成为“一生做一个加速梦”的谢家麟向科学与人生的梦想无限逼近的“加速器”。国际永久编号为32928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响应党中央号召,中国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左上:著名小麦育种家、中国农林科学院院长金善宝(中),已82岁高龄,仍在培育小麦新品种
右上:王选和他的同事们
左中:黄昆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
右中:张光斗
左下:杨槱在做减摇水舱试验
右下:2017年4月,潘建伟在中国科大量子存储实验室内了解科研情况
他为中国培养了几代农业教育、科研和生产管理人才。早期育成的“南大2419”“矮立多”等小麦优良品种,最大年种植面积达7000多万亩,为中国小麦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个流行“躺平”的年代,86岁的他当年风雨无阻潜心钻研。他是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金善宝。他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最紧张的时候40个小时不曾合眼。他率团队先后研制出六代出版系统,大规模推广应用,引发我国印刷出版行业的技术革命,成为用自主创新技术改变传统行业的典范。他是中国汉子激光照排之父,“当代毕昇”王选。国际永久编号4913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从“黄散射”到“黄方程”,从“黄-里斯因子”到“玻恩和黄”,以至“黄-朱模型”,他在世界固体物理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一块又一块丰碑。当他发现此时百废待兴的中国需要大批科研人才的时候,他毅然放下自己心爱的科研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他说,在中国培养一支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在学术上的成就。他是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黄昆。国际永久编号48636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2001年,作为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89岁的他到三峡工地检查导流底孔施工质量,爬上55米高程的底孔,检查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他是三峡工程的重要参与者张光斗,他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教学和设计科研做出了重要贡献。“海洋对一个国家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未来的世界,海洋与人类的关系也必将越来越密切。” 说这话的人,是我国船舶设计的开山者,我国船舶与海洋科技历史研究的奠基者,中国船舶界的“活化石”杨槱。2016年8月16日,他主持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率先实现了三大科学目标,使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跻身国际领先地位。他是量子信息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潘建伟。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脚踏实地,严谨治学,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上图:中央人民政府林业部部长梁希(左7),西北行政委员会农林局副局长范学圣,苏联专家聂纳洛阔莫夫和我国林业专家及技术人员等赴陕北榆林视察林业营造情况。图为他们正在测量该地造林树与树之间的距离。
下图:严济慈(右)与吴阶平(左)交流
他领导制订了建国初期的林业工作方针和建设规划,创立了中国林产制造化学学科,促进了新中国林业的蓬勃发展。他从事教学30多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林业专门人才。他自己编写教材,不断修改讲稿,亲自指导示范,严谨治学教学。他是中国近代林学的开拓者,新中国林业事业的奠基人梁希。1991年12月,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在合肥举行国家鉴定和验收仪式,时年91岁的他冒着严寒大雪参加验收。他说:“中国科大是我的掌上明珠。”今天,一颗国际永久编号第10611号的小行星被以他的名字命名闪耀在星空。他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研究水晶压电效应第一人严济慈。
听党指挥、跟党走。一代代科学家胸怀大局、忠诚于党,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孜孜以求,为科学事业舍身探索,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
左上:20世纪50年代,黄汲清(前排右)、谢家荣(前排中)等在西部地区考察含油地质
右上:1963年底,周培源(中)在家中与学生黄永念、李松年讨论学术问题
左下:陈学俊(左)在指导青年教师
右下:侯德封(前)在油砂山观看岩心
他在抗日的战火中树立以科学为武器,拯救灾难中的祖国的理想,他自学了弹道学、空气动力学等理论,开展流体力学中湍流理论的研究,希望能在战时国家的国防、航空及水利方面有所作为,并最终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他是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周培源。他系统划分了中国主要构造单元和大地构造旋回,开拓了中国地质图制图事业;他创建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开拓了大地构造研究新途径;他提出陆相生油论,具体部署、指导了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普查勘探。他是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和石油地质学家黄汲清。松辽盆地以他的名字命名,石油地质中的“左潜山油藏”一词由他首先提出。他是中国发现矿床最多的地质学家,是中国最早提出陆相生油的学者之一,是注意到在华北和东北平原下找油的第一位地质学家,谢家荣。他从事矿产地质研究工作,他发展了陆相生油理论,提出了中国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思路。他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知识面宽、思路活跃和技术熟练而活跃于地质学界的高水平人才。他是中国地球化学、铀矿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侯德封。当党和国家吹响“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号角时,他卖掉上海的房产,带头举家迁往西安,成为交通大学西迁时最年轻的教授。他是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陈学俊。
在党的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发挥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广泛进行社会分工、密切各方协作,形成科学协同的战略力量,以科技发展之大成,托举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陈芳允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他设计的地面观测系统准确抓住目标,持续跟踪、测量、计算,圆满完成中国第一颗卫星测量任务,为中国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设计完成的遥感卫星的测控系统方案,为中国第一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一颗国际永久编号10929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
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和造就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一代代中国科学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倾毕生所学,育国之栋梁。
上图:1958年,涂长望(右)带病登黄山、庐山,为云雾观测站选站址
下图:刘瑞玉在观察标本中
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不同内容的业务和服务方针,以满足社会当时的迫切需要,并确立了气象工作既为国防现代化又为国家工业化,交通运输和农林业等生产服务。他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气象人才。他是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气象事业的主要创建人、杰出领导人和中国近代长期天气预报的开拓者,领导者和主要推动者涂长望。他首次发现黄海深水区冷水性动物群落的独特分布格局和资源优势;他为我国培养了海洋动植物主要类群的分类学、生物地理学、底栖生物生态学、污损生物生态学、海洋生物资源增殖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团队,为中国海洋生物学各学科领域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是海洋生物学和甲壳动物学家、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和甲壳动物学开拓者刘瑞玉。从“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到“创新驱动发展”的伟大指引,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面向世界、聚焦关键、带动整体,引领中国科技事业正以崭新的姿态阔步前行。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肩负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任务,九三学社社员中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发扬爱国民主科学优良传统,弘扬科学家精神,勇于创新、顽强拼搏,把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向党、向祖国、向人民交出优秀答卷。(文/ 孔瑶竹 图片提供:展览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