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海彦
初识九三学社社员,无锡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钮海彦,很难将眼前这份清秀、文静的女士与“2021年江苏省劳动模范”“无锡市劳动模范”“无锡市城市建设突出贡献个人”等联系起来。当聆听过她的事迹后,一个胸怀交通梦的“70后”“铁二代”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铁二代”的情怀与骄傲
钮海彦出生在一个铁路工程师家庭。父亲是支援大西北的铁路工程师,从事机车车辆研制工作,参与研制的牵引内燃机车和百吨液压救援吊车,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铁二代”,钮海彦打小就立志向父亲学习,在轨道交通领域做贡献。远大的梦想就这样种在了她小小的心田。
2003年,钮海彦在山海关做“中华之星”动车组试验。因为国内缺乏相关经验,她和她的团队就只能反复试验。经过台架试验后,大家第一次在正线感受到270公里的时速。当时,公路上有一辆奔驰轿车经过,与“中华之星”动车组“飙”了会儿车就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看到此景,从头到尾参与研发工作的钮海彦在动车上激动得热泪盈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国发展飞速,中国高铁、中国地铁正在创造世界奇迹。”钮海彦说,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有机会见证轨道交通发展、参与轨道交通建设。
2017年,一则消息引爆地铁行业。无锡地铁2号线在业内率先上线运行牵引系统国产IGBT,打破了行业垄断,降低了设备成本,实现了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对助力“中国制造”意义重大。
作为此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钮海彦虽承担过很多个科研项目,但IGBT技术在无锡地铁的成功应用却让她深感欣慰:“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很开心能为‘中国制造’贡献力量!”
手里有技术 心中有精神
2009年,怀着为家乡建地铁的梦想,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多年的钮海彦回到了无锡,任职于无锡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地铁从筹备建设到正式开通的五年时间里,从车辆用户需求书编制到设计联络,从车辆生产制造到调试验收出厂,从车辆动车调试到开通试运营,每个环节钮海彦都亲自把关。设计联络会讨论的每一个方案,她都会认真地记录在笔记本上。一时间,钮海彦的笔记本成了同事间相互传阅的“技术宝典”。“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找钮工”也成了大家的一种共识。
“我经常出差,坐过很多城市的地铁,但就是感觉坐在无锡地铁上最平稳、舒服。”有一次,地铁上乘客间的闲聊,让坐在边上的地铁建设者钮海彦的心里乐开了花。
为了提高地铁自动驾驶系统的停站精准度和舒适性,钮海彦针对两条线开展无速度控制技术的验证工作。四年的技术验证过程中,她破解了无速度技术优化难题,使无锡地铁成为首家第一条线路就引进无速度控制技术的地铁企业。
钮海彦对技术的精益求精追求,让无锡地铁走在了行业前列,荣获了飞鹰奖、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自己也被聘为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专家、科技创新带头人、创新能手,并获得无锡市巾帼标兵、劳动模范的殊荣。
“我希望工作室能像一个孵化器,培养出更多有工匠精神的员工。”2016年成立于无锡地铁运营分公司的钮海彦劳模创新工作室,现已成为无锡地铁的一块金字招牌,培养出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等一大批人才。
活成一束光 照亮前行路
工作中,她独立理性,待人赤诚,处事冷静,专注于繁忙的地铁技术研究工作,被同事们称为“地铁女神”;生活中,她按时打卡户外运动俱乐部活动,个人的微信朋友圈充满文艺气息。勤奋工作、热爱生活,钮海彦身上有种珍贵的底气,这份底气来源于富足的内心。
有一年冬天,钮海彦跑到秦岭大山深处跟进一个项目。完成工作的她准备赶回县城,不料天空下起鹅毛大雪,她乘坐一辆四处漏风的三轮车回去。路上,刺骨的寒风侵入骨髓,她冻得失去了知觉,车子颠簸了两个小时才艰难地来到县城。找到宾馆下榻后,她才开始后怕,“如果车子坏了,如果冻死在大山深处……”。
回想起这段经历,钮海彦不禁笑了起来。她说,不管干哪行,人的心里都要有信仰,它能让你在工作中更有冲劲、更有闯劲、更富激情,从而激发出自身的无限潜能。
钮海彦的记事本上记录着这样一段话:“理想主义者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很容易成为颓废主义者,但有时把你架在那个位置上,你连颓废和落跑的资格都没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用扎实的业务基础守护梦想,钮海彦活成了一束光,这束光照亮了地铁,也照亮了梦想。(刘玲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