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七次夺得乒乓球世界冠军的九三学社社员刘伟,22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人文体育高层论坛上进行演讲时,结合自己的实践,解读了体教融合的密码,认为体教融合在中国正在迎来一个新时代。刘伟在中国乒乓球队退役后,在北京大学完成本科到博士的学业,还在北大乒乓球队执教,在北大任课,还参与创办了北大乒乓球俱乐部队等,在体教融合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刘伟说:“2015年6月6日,我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从1999年到北大法学院读本科开始,到心理系(现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毕业,再到教育学院博士毕业,我一共用了多少年呢?一算是16年。再一算,在自己的运动生涯中,拿到七次世界冠军,也是用了16年。”“在北大读书期间,我就萌发了体教结合的想法。读大二的时候,我感悟到:通过国家队专业的体育训练,可以达到身体状态和技术状态的最佳,即能够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通过教育学习,能够对运动项目的理解更加深刻,可以达到最佳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如果运动员能够把这几种状态完美地统一起来,并在一场比赛中爆发出来,那就一定是王者风范。”她说:“我自己虽拿了七次世界冠军,但在运动员生涯中,还是没有把球打明白。通过北大的学习和在中央电视台解说世界大赛,我开始把球想明白、讲明白了。我体会到,如果体育训练和教育学习能够有机结合,必定会创造出佳绩,必定能够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刘伟举了同在北大学习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许昱华的例子。“有一天,她问我当年的世界杯赛她要不要参加?我当时很坚定地说一定要参加。当时我跟许昱华说,相信在北大读书后,你的‘棋路’‘棋风’一定会跟以前大不一样。”“因为通过学习,我们对胜负的把握、对输赢的感悟等,都和以前大不相同。尽管人还是那个人,但是通过学习,我们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一定会趋于完善、更加成熟。以前当专业运动员参加比赛,就像在独木桥上行走。而现在我们是在‘用两条腿走路’,既要刻苦学习,又在研究比赛,能够做到想赢不怕输,比赛中一定能展现出竞技体育的最高境界。”“结果,许昱华参赛后,不仅获得世界杯个人冠军,还和队友们一块在团体赛中获得佳绩。中国击剑队的雷声,在北大学习期间也夺得了奥运金牌。体操运动员李宁退役后,在北大深造后,在体育产业中成功地创造出优秀的民族品牌。”
从体教结合到融合需要敢为人先
刘伟说:“北大本科毕业后,我留校工作。北京大学一直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敢于创新。正是在这些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创办了北京大学方正乒乓球俱乐部。俱乐部探索体教结合新机制,培养优秀的体育特长生。‘边读书、边打球’的一条龙人才培养模式,能让更多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们,得到全面成长。体教结合不仅有利于发展学校体育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且有利于提升优秀运动员的全面素质,以及日后的再就业。”刘伟相继研究发表了《探索体教结合之路,创新体育发展模式》等文章,还承担了《“教体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研究》等课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实践和研究能力,2010年她又到北大教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刘伟博士研究的方向是体教结合的理论研究。带乒乓球校队,则是体教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这样的特殊经历,使她能够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好地结合起来。刘伟说:“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过程中,我注重挖掘运动员的运动潜力,用中国乒乓球队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超前意识来打造他们的特长。在此过程中,我常常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幸福感,并乐在其中。学生们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让我感到十分自豪。他们不仅用拼搏铸就了辉煌,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伴随一生的体育精神。”“这些年的实践让我体会到,不仅要搞好教学和理论研究,也要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做好公益事业。我每年都带领校队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如去山东扶贫、感受红旗渠精神、进社区交流比赛等。通过参加这些公益活动,培养又红又专、有社会主义责任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刘伟说正在给自己的人生做第三个阶段的十六年规划。“这个阶段我给自己做的人生规划,一是要牢固树立健康是第一教育理念,为全民健身和青少年健康成长,贡献最大力量;二是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继续做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本职工作;三是在体教融合开创进取;四是通过电视解说等方式,继续传播乒乓球文化;五是编写乒乓球课程相关教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汪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