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再生医学修复材料、修复产品,能够最大程度地让病人获益。”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会副主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主任解慧琪近日接受中新网专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在医学临床上可用的修复材料、修复产品较少,并且大多依赖于进口,“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去解决这个‘卡脖子’问题,这也是我们做好研究最重要的动力。”
1974年出生的解慧琪,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首位骨外科女博士。2001年博士毕业后,她并未如众人期待那般成为一名优秀的显微外科或创伤骨科医生,而是选择了离开临床,投身科研一线,在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基础研究领域,为中国老百姓能够用上便宜、高质量的国产修复材料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
解慧琪正在做研究
谈及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解慧琪回忆说,恩师杨志明教授曾经问过自己:“当一辈子的外科医生能做多少台手术,救多少个病人?”在恩师的指点下,解慧琪明白了“通过科学研究,创造一些新技术、新疗法、新材料,提供给广大的医生使用,能够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所创造的价值并不亚于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的道理。
解慧琪的科研之路从医院科研楼楼梯拐角约6平方米的小隔断里起步:买一根小小的实验吸管,第一次东奔西走汇报研究进展,第一次独立申请课题……渐渐地,实验室的面积由小变大,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也从骨、肌腱、软骨等拓宽到更多组织、乃至于器官的再生修复。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需要借助再生医学手段治疗的疾病超过一亿人次,并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大多数治疗都是取患者自身的组织来进行修复,只有一小部分会用组织修复材料,而这其中80%以上都依赖于进口,价格非常昂贵。“比如口腔用的修复膜,小小一片就是四五千元,硬脑膜补片材料则需要上万元。”解慧琪说。
肌腱修复材料(拜欧腱)的诞生是解慧琪所参与工作中最难忘的一件。解慧琪告诉记者,从1986年到2016年,拜欧腱的研发历经了基础研究、工艺研究、质量体系研究、临床研究等多个阶段,其中基础研究长达20年,临床研究长达6年。解慧琪感慨地说,“这个产品的研发、应用转化用了30年的时间,很庆幸我们坚持了下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解慧琪的研究团队先后申请获得4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际发明专利。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支持下,许多专利都得到了很好地转化,得以在临床应用,造福病患。
解慧琪正指导学生进行工作
解慧琪科技报国、为民奉献的精神,传承自老一辈的九三学社社员。2004年,在九三学社华西支社主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胰外科著名教授何生的影响下,解慧琪怀揣着对“爱国、民主、科学”的向往和追求,加入了九三学社。自此之后,她以邓稼先、王淦昌、王选等九三先贤为榜样,在做好科研工作、助推国家科技创新改革得同时,也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在担任成都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期间,解慧琪认真履职。除科技创新领域外,还关注城市建设、社会民生等问题,每年撰写多篇提案、议案、建议。其中,《关于促进我国再生医学生物技术及药物自主创新》由九三学社中央报送全国政协,成为重点提案。针对成都市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她提出“建议市政府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委员会,发挥高端人才在成都创新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2011年,解慧琪荣获九三学社中央“全国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谈到未来,解慧琪表示,她将继续专注于科研,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知识分子,我应该为国家、为社会尽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们身上应该背负的责任。”她希望通过自己和同行们的努力,让我国在再生医学领域,特别是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研究领域继续走在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