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刘德隅,正高级工程师,男,1934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毕业于东北农学院,退休前任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退休后曾被返聘为顾问和院老科协副会长,继续承担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规划设计任务。其间,还曾担任九三学社云南省委直属林业支社主委、云南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昆明市城市规划咨询专家、云南省林学会副秘书长等。
他步履不停,17岁就辗转东北、西北、西南广大林区,投身于我国早期的森林调查事业,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等方面的专家;他笔耕不辍,开拓云南森林史志研究,参与《云南省志》编修工作。担任林业厅主办、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的《云南自然保护》季刊的执行主编。历时8年,出刊29期,共约250万字;他荣誉加身,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参与的《中国林业地图集》项目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的《云南古树名木》获中国林学会第三届“陈荣奖”(与“梁希奖”同为全国林业科技与科普成果最高奖项),被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授予“科技耆英”称号等。他就是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原副总工程师刘德隅。
在2022年12月的一个温暖午后,记者在位于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二楼的办公室,见到了即将步入鲐背之年的刘德隅先生,先生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在旁征博引中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往事并笑称,办公室是单位留给老科技工作者的老窝子,在这里就像回家一样。
跋山涉水,以林为业
“1954年,林业部第一任部长梁希在全国林业调查设计工作会议上说:森林调查设计工作者,是林业的开路先锋,也可以说是林业的‘开山祖师’。他们上登千仞峰,下临万丈渊,享尽大自然的快乐,也受尽大自然的挫折……梁希先生的话生动诠释了我们林业调查人员的工作。”刘德隅深有感触地说,梁希先生的这段话给当时只有20岁的自己鼓了劲儿,也给自己接下来工作怎么做打了样!
老人记得,自己1951年从东北农学院短中期培训班毕业后就进入东北森林调查队,先后在东北长白山、小兴安岭,甘肃白龙江,四川大渡河、岷江,湖南湘江等主要林区,承担森林资源调查、林区开发规划、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和规划设计等任务。“那时候森林资源主要是看森林多大面积,有多大蓄积量,有什么树种资源。”老人回忆道,在云南,山有多高,村子就建在多高的地方。在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不一样,基本是无人区。当时条件艰苦,路难走、车马难行,每次进山调查都要带上“安营扎寨”的家什儿,一个帐篷顶就45公斤。在那个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他和同事夏天与蚊虫为伴,冬天与风雪共舞,硬是用地形图、指南针、卡尺和测绳等工具,为祖国量出了林业家底。
先生说,自己跟云南有缘分,虽然工作单位在东北,但因为工作原因先后三次来到云南参与林调工作。1965年,先生被调到了驻于丽江的西南林业勘查总队第五大队主持工作(后该单位迁至大理)。此后,先生就把根扎在了云南。曾多次去到金沙江、澜沧江、南盘江的各个林区,在风风雨雨的林业勘查道路上不断地精进着自己的业务能力。1982年,因为工作业绩突出,先生被调入云南林业调查规划院,任规划院的副总工程师一职。
20世纪80年代,哀牢山还是一块神秘宝地,翻遍历史资料,仅在《景东县志》上见到“古木参天,千奇万状,茂密无际”的只言片语,哀牢山深处的真实情况鲜为人知。1984年6月,为了积极响应省政府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决定,刘德隅和同事进入了哀牢山。时至今日,先生仍然记得当时西南林学院徐永椿教授、云南大学姜汉侨教授等的嘱咐,“哀牢山山体很高,过去很少有科学工作者全面考察,这次深入,每隔一定海拔高度就要注意标本的采集。同时注意是否有冷杉分布,以区分植物地理上是连续分布还是间断分布?”那次的综合性野外科学考察前后共历时7个月。之后经过为期一年的资料整理、标本鉴定、分析研究后,形成了架构完整、内容全面、图文并茂的《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先生说,自己在主笔《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综合报告》一文时,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当时他专门就没有在哀牢山上发现冷杉林作了陈述,然而在审稿时,时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姜汉侨先生找到了刘德隅。“他说,你搞科学不能太绝对,有的时候一次考察不见得很全面,他就给我改成,本次考察未发现冷杉林。这给我启发很大。”
这次综合考察结束后,先生加入了九三学社,成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一方面是组织推荐,另一方面我觉得九三学社,学者云集,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成为九三学社的一员后,先生立足本职工作,积极以各种方式参政议政,为云南林业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笔耕不辍,与文为伴
谈到自己工作经历的转折,先生说要从一次工作会议说起。那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组织编写《中国森林》,云南省要负责编写《云南森林》部分。“编这本书的时候,国家林业局有一个要求,必须有森林历史的部分,就是云南森林的历史变迁,但是当时在云南这块是个空白。”这次会议上,刘德隅被安排负责云南森林史的编写工作。“既然没人做过,我就得下点功夫,我走了很多地方,先后去过云南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南京的国家第二档案馆和向地质部门的同志请教等等,那个时候复印机还不普及,我就拿手抄,就像个肚子饿的人,只要是有关的我就往脑子里塞,就这么搞了一年多。”先生回忆道。最后工作顺利完成,刘德隅先生编写的《云南省森林简史》被收入中国林学会编辑的《中国森林史料汇编》专著,填补了云南森林史研究的空白。
这次的经历,让先生探索了云南森林历史变迁,并成了这方面的专家,先后被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聘请为《云南省志·林业志》《云南省志·古树名木志》副主编。参加省林业厅组织的省志编修撰稿工作,并对地县林业志编修工作进行指导。并撰写了《从森林资源消耗初探云南森林覆盖率变化》《民国初年的云南林业》《云南森林资源史料探寻》等多篇文章,丰富了云南森林史志文献,由此荣获全省先进修志工作者称号。
1994年,先生退休了。但他的林业事业还在继续。“干了一辈子林业,舍不得啊,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还有余热,那就继续干呗!”被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返聘为顾问和院老科协副会长,继续承担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规划设计任务。曾主持十多个国家级或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初步设计与总体规划。参与《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8--2010)》《云南百科全书》《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湿地》等专著的撰稿、统稿、审稿等工作。
1995年,先生被选举为九三学社云南省委直属林业支社主委,期间,他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团结带领林业支社,大力弘扬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履行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职能,先生提出的有关在我省发展城市林业,加强我省“绿色保障体系建设”综合规划与管理,加强我省国土生态安全执法力度等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
时至今日,在后辈看来,先生依然是退而不休,在林业事业上苦干实干七十余年,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帮助九三学社云南省林业委员会的年轻社员成长与发展。先生说自己走的是绿色长征路,一路走来“自叹此生未虚度,尝过苦辣后觉甜;喜看今朝逢盛世,春花烂漫映山川。”
(来源:云南政协报 作者:通讯员 张倚铭 实习记者 李军蓓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