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科技赋能防灾减灾 守护巴蜀美好家园

——对话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


人物名片:

许强我国著名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被业界称为“地灾医生”,主要从事滑坡防治研究,研究成果在汶川地震和上百处大型滑坡的应急处置和综合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等60余项,作为核心成员完成的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今年5月12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16周年。16年来,我省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地震与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和系统的工程,四川发生地震有什么特点,当前地震和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怎样的挑战,防灾减灾工作方面政府和科研院所还该如何作为?记者就此话题对话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副主委、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许强。

记者:众所周知,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省地质地形非常特殊,既有盆地平原,又有丘陵高原,这样的地形地貌让我省地震灾害发生具有什么特点?

许强:四川省中东部为四川盆地,但是盆地周缘尤其是西部三州地区以及横断山区被几条河流把大山切割成高山峡谷地貌。

中国的南北向断裂刚好从四川穿过,还有一个由龙门山、安宁河、鲜水河三条断裂构成的“Y字型”构造,历史上,像汶川特大地震、康定和西昌等地多次发生的强震都发生主要发生在这些主断裂带上。

同时,四川西部的高山峡谷中又分布有众多像丹巴、雅江这样的四面环山的城镇,这样在地震过程中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震灾害就会在短时间内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汶川特大地震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员伤亡是同震地质灾害造成的,这是四川地震灾害的一大特点。

其次是地震灾害产生的石头、泥沙、倒塌的树木等松散固体物源,在遭遇强降雨后很容易转化成山洪泥石流灾害。汶川特大地震新增松散固体物源量估计达100亿立方米。汶川地震后在映秀、清平、北川、龙池等极重灾区先后多次发生过特大型泥石流就是典型例证。因此,震后几年最大的灾害隐患就是泥石流。同时,在地震过程中大量的山体被震裂松动,在降雨的诱发下也很容易产生小规模的山体滑坡,危及坡脚房屋安全。此外,大量松散固体物源通过降雨形成的地表水流搬运到主河道,导致河道淤埋抬升,河床高程抬高,降雨期间更容易产生洪涝灾害。

这就是四川地震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几个特征,并且具有长期效应,像汶川特大地震,用了10年的时间才基本消停,所以地震的影响是很长的。

记者:从科学技术角度来说,当前预测包括地震产生的次生灾害在内的地质灾害发生有什么手段?还存在什么困难和挑战?

许强:从技术出发,地质灾害防治就是一个研究原理、发现隐患、监测隐患、发布预警的过程。首先得把地质灾害形成和致灾的内在原理研究清楚,在此基础上想办法提前识别和发现隐患,然后在隐患点布设专业监测设备或让当地的老百姓实施“群测群防”,一旦出现成灾征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受威胁对象及时撤离,保证安全。

我省西部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具有“高位、高隐蔽性”特点,传统的调查、排查手段已遇到不小的困难,为此,在2017年茂县新磨村滑坡发生后,我们提出构建了天-空-地-内一体化的“三查”体系(即由光学遥感+合成孔径雷达(InSAR)为主要手段的“普查”;由无人机三维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LiDAR)为主要手段的“祥查”;以及由地面地质调查与专业监测为主要手段的“核查”),在包括我省在内的全国高地质灾害风险区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应用,自然资源部为此启动了专题项目,对全国400余万平方千米的高地质灾害风险区实施了新一轮的普查,发现新的地灾隐患点数万处。利用“三查”体系,还可实现对重点地灾隐患点实施全天候的监测,结合“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已实现了对我省地质灾害隐患点全天候的实时监测预警。

但是,因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群发性、突发性等特点,尤其是小规模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目前还难以提前知道其究竟会在哪发生?具体什么时候会发生?比如,一场强降雨可能诱发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处地质灾害,这些灾害点在降雨前并无明显的成灾迹象,就在降雨过程中启动并快速发生,因此很难提前去识别和布设专业监测设备。地质灾害的这些性质致使防灾减灾工作仍然面临较大的难度和挑战,目前的做法是通过气象预警撤离强降雨区的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群众。但是,当前气象预警的精准度并不高,况且很多中小规模的地灾隐患还并不能完全识别出来,因此常导致撤离的地方不发生灾害,未撤离的地方却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地质灾害,真是有些“防不胜防”。

记者:针对这些地质灾害,作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该如何提升科技对防灾减灾的贡献率,科研院所又应该做什么?

许强: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对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运用也很重视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大成效。当然,个人认为也还有不少值得提升的空间。首先是在思想上要进一步贯彻落实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强化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其次在机制上调整完善,形成合力。比如针对泥石流和山地滑坡,由于科技发展,当前气象预警精度也在不断提高,但通过统一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的范围和层级还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气象预警部门还要跟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形成联动,确保气象数据即刻与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叠加,为决策机关提前预防预警提供精准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撑。第三要加强多部门联动、多灾种联合监测预警,确保统筹应对一区域多种次生灾害交织发生的情况。

当前,针对防灾减灾科技运用,我省科研院所正在努力攻克强降雨诱发下的群发性突发性灾害的提前识别和精准预警问题,除现在的遥感测绘和监测技术之外,人工智能也正运用在防灾减灾技术中。现在正在全力攻关的另外一个“硬骨头”就是地震预报,地震发生之前一定会有前兆,利用现在的天-空-地-内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再加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捕捉这些地震前兆信息,个人认为有望在10-20年内实现更有现实价值的地震预报。

记者:地震发生后,受地震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该怎么做,才能尽量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许强:当前,当汛期来临或者突发地震后,各级政府都会通过手机或各种媒体平台发布地质预警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群众应该高度重视政府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在心态上、物资上、行动上做好准备,听从基层组织的安排和指挥,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威胁。

基层干部要带领群众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基层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比如地震来临怎么避险,洪水来了咋个跑,特别在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应该做到家喻户晓。

另外,纵观近几年几起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在建工地是被相对忽略的场所,在建工地管理人员和工人的防灾避险意识还相对薄弱,甚至在收到预警信息都不撤离。因此,要做好在建工地地灾科普教育,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确保人员生命安全。(作者:四川日报社 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