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葛均波:兢兢业业做个好医生


1000100258.jpg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31日   第 06 版)

1000101483.jpg

葛均波(左一)在组织病例分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葛均波: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心血管病学家。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奖章、中国医师奖、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最美医生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作为医学科学家,他长期致力于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创造了多个“世界首例”和“全国第一”,显著提高了我国心血管病研究的国际学术声誉,显著提升了我国心血管病的诊治水平和救治能力。

作为专科医生,他成功抢救重危患者万余例,开创了门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成功研制国产心脏支架,被誉为国际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

取得的这诸多成就,都来源于葛均波心底强烈的信念感:兢兢业业做一个好医生,守护每一个患者的心脏健康。从医40余载,葛均波用科技成果和精湛医术在临床上挽救了大量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仁 心

“如果您是我的家人……”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前,葛均波朗读了《拓医学路 逐中国梦 陈灏珠传》选段,寄语医学生们:

“一个行医之人,有三个方面大家需要牢记: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医德,待病人如亲人,经常为病人着想,把看到病人痊愈出院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其次是做工作一定要严谨,对病人态度很好。一位行医者,一定要牢记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八个字。最后,技术要精益求精。一个医生,即使你态度很好,做事也认真,技术不够高明,不能为病人解决问题,还不是个好医生。”“大家要牢记,‘生命所托’这四个字是沉甸甸的啊!”

这也是葛均波的肺腑之言和践行之道。只要把病人当亲人,学会换位思考,很多问题就可以得到妥善解决,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如果您是我的家人……”

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患者专程来到上海中山医院看心内科门诊,想要放置心脏支架。

“假如您是我的母亲,我一定不建议您做这个手术。”葛均波在了解病史后,劝她放弃放置支架。“首先考虑阿姨这么大年龄没有高强度动作需要,血管狭窄的病症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放了支架,阿姨还要吃药,吃药带来的坏处并不比放支架带来的好处更少。所以我们可以平衡一下。”患者听了葛均波设身处地的建议后,决定不放心脏支架,现在一直生活得很好。

“年轻的时候,治疗了一个病症会觉得很厉害,现在我会更加注重平衡——治疗以后给病人带来好处的同时会带来哪些坏处?我们怎么使这个方法能够更好,会给别人带来更多的益处。”葛均波越发设身处地为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实情况综合考虑,提出建议。

“我们一直讲,医生其实不能够保证病人长命百岁,但是我们可以尽力让病人有限的生命当中,有尊严地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庭,或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这是我们医学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葛均波说。

创 新

敢于“离经叛道”,尊重科学和伦理

“人类生存的欲望,就是医学变革最原始的力量。”

今年春天,在面向复旦大学医学类新生们讲授思政大课时,葛均波谈到,除了传承既有知识、救死扶伤外,医生还需要一点“离经叛道”,主动承担起医学创新、推动医学进步的使命。

这是鼓励,也是期许。

葛均波经常讲一些医学史上“离经叛道”“不守陈规”的创新故事。“当年第一个用腹腔镜做阑尾炎手术的医生被医院开除了。因为在当时,绝大多数外科医生认为,在身上打几个小孔的腔镜手术是哗众取宠,甚至是大逆不道。如今,腔镜手术已经造福了无数病人,而且非常普遍。”

葛均波自己,曾走过一段长达15年的心脏支架创新之路。

支架植入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金属支架由于其不可降解,使得血管运动受到束缚,加之长期慢性炎症反应导致支架再狭窄。

“如果支架能够在完成支撑作用后吸收,那么冠心病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未来再次手术概率会大大降低。”遵循这个想法,2005年葛均波申请了可降解支架的专利,并开始了5年的动物研究。在200头猪身上得到成功的数据后,他拿到了临床试验的通行证。

“你用健康猪做研究,只是证明了支架的安全性,并未证明其有效性,是否有做临床研究的底气?”一位药监局的领导提出了这一质疑。

“医学创新人命关天,必须慎之又慎。”葛均波深知这一道理,虽然拿到了“尚方宝剑”,但并未马上开展临床研究。在等待半年后,葛均波接诊了一位30岁的心梗患者。该患者因长期大量抽烟,导致右冠状动脉后三叉处85%-90%狭窄,患者年轻、无基础病、仅一处冠脉狭窄,是最佳的临床研究对象。

在与患者沟通后,葛均波真正开始了可降解支架的临床研究。随访两年后,患者未再狭窄,支架未完全降解,随访5年后,患者血管恢复,支架完全降解。2020年3月4日,经过了15年的研究,中国原研的可降解支架终于成功上市。

“医学创新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而是一个非常艰苦并伴随着焦虑的过程。”葛均波同时强调,“科学不是科学家想当然,需要被证实,更需要被证伪。”创新要尊重科学的力量,更要尊重医学伦理,任何时候,人类都不能充当造物主。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离经叛道”、敢为人先,葛均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首例”和“全国第一”。

——在冠心病优化治疗方面,成功研制了国际首个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国内首个生物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首创“逆向导丝技术”;设立华东地区第一条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以此为范式主导建设了全国“胸痛中心”;首次提出“泛血管医学”系统生物学理念,建立国内第一个泛血管医学研究院;

——在心脏瓣膜病微创介入治疗方面,将心脏瓣膜病微创介入治疗引入中国,开启心脏瓣膜病治疗的微创时代;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介入性自膨胀肺动脉瓣手术技术规范及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的TAVI技术规范;

——在心力衰竭诊疗与研究上,领导开展了心衰中心建设,提升了我国心力衰竭诊疗的规范化水平;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分类方法,开辟了全新视野。

从系统生物学“泛血管医学”理念,到“最后的战场”心衰诊疗体系,他全程干预心血管疾病链,造福广大病患。

丹 心

为健康中国建设献计出力

医之大者,亦士亦侠。不光悬壶济世,更求“兼济天下”。

熟悉葛均波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武侠爱好者,自称“东方不败”,打小就有济世救民的大侠情怀。

自从16年前,葛均波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就立足自身专业,每年提交多项高质量建议,围绕心血管学科中心建设、猝死急救、疾病日、医学教育等领域建言献策,用实际行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贡献,助力“健康中国2030”宏伟目标。

《提升基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水平》《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精神药品用药需求》《加快医保体系创新,助力生物医药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国产医疗器械出海,提升医疗器械国际竞争力》《加强内地与港澳医学交流合作》《建设卓越医学工程师培养体系》,这是葛均波今年带到全国两会上的6件提案。

从基层医疗药品需求到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从加快医保体系创新到提升医疗器械国际竞争力,一件件提案具有极强针对性、极高专业度,是葛均波长久思考、多年实践、深入调研的结晶。

为了准备好提案,葛均波多方征求群众意见,了解国内外医疗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关注民生,关注热点,结合所长,认真调研,缜密思考,在各种会议和场合呼吁大家关心这些涉及民生、教育和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全国政协全体会议、专题协商会等会议上,葛均波所作的专题发言,无不是围绕加强基层医疗设施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患者就医环境、改革医学专业学科教育等一系列建议。而这些建议,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和采纳,助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020年9月22日,葛均波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身在会场聆听了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葛均波,对医卫领域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希冀的未来:“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次”“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推进慢病全程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助力医疗,探索优化医疗模式”……这些旨在更好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建言,来源于他对医学事业的拳拳厚爱和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令葛均波最为难忘的一个场景,是国庆70周年那天,他应邀参加国庆大游行的所见所闻——

站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身处欢庆的海洋,回首70年来祖国的沧桑巨变,葛均波为祖国自豪骄傲的同时,信念感无比强烈:继续在医学领域深耕,为中国医学进步、为中国人民生命健康贡献力量。

(作者赵铭系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宣传部干部,陆绮慧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