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2024年12月18日,由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和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关村国际会展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支持举办的“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数字金融与科技金融大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研究室主任,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王汝芳出席并发表了题为《做优做强中国特色科技金融 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主旨演讲。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关系和创新制度的配合,需要科技金融的支撑。王汝芳主任强调,科技金融与产业结合是一个不断试错、迭代创新的过程,需要梯度培育,并且要解决好创业公司股权流动性差、投资收益覆盖风险不足以及股债权益与风险相容性差等问题。针对当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王汝芳主任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以推进投资收益有效覆盖风险为切入点,有效壮大耐心资本规模,促进直接投资;二是以提高流动性和应纳税抵扣比例为突破口,引导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科技;三是以保障股债权益与风险相容性为着力点,有力保障科技信贷低风险稳健发展;四是推进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融合创新,保障中国特色科技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研究室主任,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王汝芳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关系和创新制度的配合,需要金融创新支持。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主要路径是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用颠覆性的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伴随着创新而来的,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较强不确定性,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科技创新具有巨大不确定性。包括科技金融带来了不确定性,新技术研发风险高、投入高、回报高、周期长。第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结合难。这类结合是一个不断试错、迭代创新的过程,需要梯度培育。第三,新质生产力价值初期难量化。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确定性强,没有过往历史财务数据作为支撑,其价值评估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期上。
因此,这导致了主要依赖财务数据和抵押担保的传统金融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融资需求,迫切需要系统性地发展与创新特点相契合的科技金融。
我国在科技金融创新与供给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覆盖范围及精准度均有所增强。然而,与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相比,既存在明显差距,也面临发展难题:一是,耐心资本不足,直接融资比例过低。当前,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例呈现为7:3,而在直接融资领域内,债券融资与股权融资的比重约为9:1。二是,私募股权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不够。基金的生命周期通常介于五至七年之间。在这一周期中,募集阶段一般持续一至两年,退出阶段亦为一至两年,而投资阶段则限定在三至五年内,这使得投资早期、小型及初创企业变得颇具挑战性。三是,科技信贷面临加快发展和稳健经营的两难。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得到贷款资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26.21万家,贷款渗透率为46.8%,本外币贷款余额总计3.19万亿元,同比增长20.8%。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在2023年末降至1.69%,大大跌破了自律机制合意净息差1.8%的临界值。
造成上述问题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创业公司股权流动性低。资产流动性是评估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风险投资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前端,其流动性决定了科技金融能否兴起。其次是投资收益覆盖风险不够。这导致大量闲置社会资本对涉足科技投资领域持谨慎态度,即便参与其中,也倾向于追求短期且迅速的收益。再次是股债权益与风险相容差。科技投资的高风险及收益率的波动性,与我国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低风险、收益率稳定性之间存在天然的冲突。
基于我国的特色和优势,锚定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目标,更好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完善超大市场独有的创新生态系统,可为解决科技金融发展面临的难题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这是因为:政治性和商业性的有效兼容可解决创业公司股权流动性低问题。通过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服务功能,建立产业基金等接续支持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创业公司股权流动性低问题。多元主体、不同目标的合理互补可有效解决收益覆盖风险问题。采取政府引导基金的让利、财政资金的风险补偿、税收政策的优化调整等措施,可以激励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风险较高的项目中,从而促进创新。超大市场、万众创新依大数定律可解决股债权益与风险相容问题。在超大规模市场环境下,充足的数据量和庞大的市场,保障了能够找到符合预期收益的投资组合,从而分散创新活动风险。
发展中国特色科技金融应把握五个要点;第一,遵循科技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根据研发及成果产业化的发展规律和伴随而生的风险特征,系统性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服务科技创新。第二,符合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充分发挥金融跨期配置资源和风险定价功能,合理确定信用、杠杆和风险分担,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第三,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要避免金融脱实向虚,杜绝脱离现实的过度创新,打击借创新之名、行欺骗之实的金融犯罪。第四,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要能适应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要求,切合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五,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做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处理好和市场的关系,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推动以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充分展现中国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科技金融的显著特征。为了更好发挥中国在发展科技金融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做优做强中国特色科技金融,现提出以下四项建议:
1.以推进投资收益有效覆盖风险为切入点,有效壮大耐心资本规模促进直接融资
充分发挥所得税政策引导功能。按基金存续期整体计税,避免优质项目先退、亏损项目后退出现前期收益无法弥补后期亏损;类比企业法人直接投资获得的股息、红利免税政策,对合伙制创投基金取得的被投企业分配的股息、红利等予以税收减免;比照直接投资企业转让股权享受20%的税率,降低创投基金自然人合伙人的所得税税率,并与其他综合收入分开计税。
完善财政资金出资及让利机制。在基金满足条件时,严格遵守协议约定的出资承诺,避免拖延出资影响基金整体投资和退出节奏;延长基金存续期,适当放宽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私募股权基金的出资比例上限;对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的其他投资人进行适度让利,进一步平衡财政资金引导的政策性目标与其他财务投资人的收益最大化目标。
完善国有资本考核管理机制。建立整体业绩和长期回报的考核机制,鼓励围绕国家战略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及未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加大投资力度;适当提高股权业务容忍度,提升尽职免责制度和投资容错率的落实效果,减轻国有资本对科技企业投资的后顾之忧;着力在弥补市场失灵上发力,与社会资本形成各有侧重、错位竞争、接力式发展。
2.以提高流动性和应纳税抵扣比例为突破口,引导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功能。支持创新创业企业IPO和参与上市公司以产业协同和做优做强为目的并购重组,保持政策长期稳定可预期;落实符合创业投资基金特点的差异化监管,健全投资期限长短与上市后股份减持锁定期限“反向挂钩”的奖惩机制;完善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代办股权转让等功能,有效提升科创企业股权的流动性。
纳税抵扣比例与期限挂钩。将创业投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抵扣比例与投资期限挂钩,如符合条件:满3年,按投资额的8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5-8年,按投资额的90%抵扣;8年以上的,按投资额的100%抵扣。当年不足抵扣的,允许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发挥政府基金引导作用。延长政府引导基金存续期至15年以上,与耐心资本结伴而行;聚焦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引导对初创期创新类项目定向投资,分担特定领域风险;细化政府引导基金权责利清单,规范引导行为,避免“内卷式”竞争产生挤出效应。
3.以保障股债权益与风险相容性为着力点,有力保障科技信贷低风险稳健发展
探索银行资金与基金合作机制。围绕目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募资难、退出周期长等现实问题,允许银行试点与符合条件的基金合作,开展面向基金的“PE贷”、面向基金管理人的“GP贷”、面向基金投资人的“LP贷”等创投类贷款,面向并购基金的并购贷款等。
开发低风险稳定收益金融产品。基于超大市场和创新生态完善的有利条件,依据大数定律,综合运用包括科技保险等在内的各种科技金融工具,开发出低风险和稳定收益匹配的、锚定创业投资组合收益的金融创新产品,吸引更多储蓄资金、商业保险和社保基金进入到科技金融领域。
完善科技信贷风险覆盖机制。在现行投贷联动模式探索的基础上,试点通过可转股债权或认股权证分享风险投资成功项目的高回报,来对贷款失败损失形成完整的风险覆盖。将原本计入营业外收入的可转股债权出售的收入,计入到新设立的科目——科技信贷风险覆盖金,以冲抵科技贷坏账。
4.推进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融合创新,保障中国特色科技金融健康发展
数字时代,科技金融的发展必须拥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数字金融结合,以数据自动流动和智能算法化解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推进决策运营更加高效、客户、精准,有效提升服务效率效果和风险管控能力。
提升科技金融的服务效率效果。为生态圈中各节点企业提供普惠金融和精准服务,力求把服务单个企业、供应链企业面临的风险控制到最低,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推动科技金融和新质生产力共同发展。
提升科技金融风险管控能力。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企业特点的风险评估模型,系统全面提高风险评估监测能力,更好平衡发展与安全关系,更好把握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