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周浙昆:探索未知世界 寻古植物奥秘


周浙昆,男,1956年3月出生,云南昆明人,汉族,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原副主任研究员。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委,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云南省政协常委,第四届云南九三楷模。在Science, PNAS, Science Advance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60余篇;参编合编专著10部;撰写多篇科普文章,发表科普著作《墨脱植物考察追记》;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四次),教育部自然科学提名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今年6月,在捷克布拉格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暨第十五届国际孢粉学大会上,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周浙昆因其对古植物学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国际古植物学会荣誉会员”称号,今年获得该称号的,全世界仅4人。

这是周浙昆的一大喜事,但也是其众多成绩的一个认可。说起其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绩,周浙昆笑言:每一次发现都是偶然的缘分,每一次成功则是积累的必然。

青藏高原“创造”江南水乡

周浙昆长期从事中国植物区系、新生代植物演化及环境背景的跨学科研究。参加西藏墨脱植物越冬考察,合编《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河谷地区种子植物》,编撰中国植物志英文版桑科以及“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Flora”等章节,协助吴征镒院士编撰《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起源与演化》,为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在云南新生代植物演化方面,他和团队发现了5个新生代植物群,发表35个新种, 2个全球首次报道属和6个亚洲首次报道属。从新生代植物多样性组成、起源时间和驱动因素等方面探索了云南现代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变机制;通过古气候重建及若干类群的研究,证实以冬春季干旱为特征的季风气候驱动了云南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提出云南现代植物多样性面貌在早渐新世(3300万年)就已经形成的观点。

有一项成就,是周浙昆引以为傲,不得不说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群山耸立、植被稀少,与之相隔万里的江南水乡却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截然不同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让人很难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周浙昆提出,正是23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巨变,造就了今天的江南水乡。

他告诉记者,中国科学院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联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等科研人员,对青藏高原不同地块的隆升进行了古气候、植被和植物多样性模拟以及植物化石数据的综合分析,首次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北部生长是驱动中国中东部植被和植物多样性转变的关键因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

基于古气候模拟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生长,驱动了中国东南部的植被从干旱半干旱的类型转变为现今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上述发现改变了学界对青藏高原形成及植物区系演变的认识,为高原地球环境变迁与植物多样性的协同演变研究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周浙昆表示,这一成果是目前对青藏高原新生代植物最为深入和翔实的研究,受到同行高度评价,并被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2020年和2021年分别入选中国古生物研究十大进展。

在周浙昆的描述中,仿佛看到了在大约6600万——2300万年的古近纪,中国存在一条横贯东西的干旱带。“那时候,中国东南部也就是现今的江南水乡还属于干旱气候,植被主要是干旱或半干旱类型。”周浙昆说,但从大约2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开始,情况发生了转变。这条干旱带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西干东湿的气候格局。“气候环境的改变,让东亚植被类型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和山茶科为优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江南水乡就是典型代表。”

“青藏高原北部(羌塘地块)和东北部(松潘—甘孜地块)的隆升,对改变东亚植被和植物多样性贡献最大。”周浙昆说,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北部的隆升增强了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其中,夏季风将水汽从海洋输送到陆地,带来丰沛的夏季降水。“所以说,没有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北部的隆升,就没有中国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

通过对西藏新生代植物的研究,周浙昆对研究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做出系列重要贡献。多次前往青藏高原进行野外考察,年逾六旬仍坚持到高原参加野外考察。

与古生物学从偶遇到长相依

如果说大学本科毕业,参加科研工作,就算是从事科学研究,那么周浙昆从事生物学的研究已经有四十二年头了。他做的是生物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交叉的研究。

生物学当今是炙手可热的学科,但是四十年前,流行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生物学绝对是冷门学科。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周浙昆也没想到自己能够榜上有名,但由于志愿没有填报好而没有被录取,于是他决定参加第二年的高考。有了第一次前车之鉴,在填报志愿上,周浙昆多了一些准备。

“当时工厂里有一位哈军工毕业的大学生,在铸造车间当工人。有一次聊天中,他劝我报考生物学专业,他说生物学是21世纪的科学,他的建议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周浙昆报考了之前从未听说过的云南大学生物系,并最终如愿以偿。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国家恢复了招收研究生。“就在这时,学校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们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从事古植物研究的郭双兴老师想从现代植物学专业的学生中招收研究生。”那是周浙昆第一次听说南京地质古生物学研究所,除了报考要求考的植物学和生态学两门专业课都是自己熟悉的,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那年26岁他从未离开过云南省,祖国那么大,就想去看看。

古生物学是一门充满了惊喜学科,一个不经意间的决定,就会导致一个重要的发现。

“寻找化石的过程,是一个令人激动的过程,你无法预料一锤子打下去,你会发现什么。我特别喜欢这份刺激,在野外工作的时候,我最喜欢听学生们发现化石时的大呼小叫,甚至是略带夸张的欢呼。”周浙昆说,看着一块块从岩石中剥离出来的化石,幻想着这些化石将会带来人们对系统演化和地球环境演变的新认识,心中总是充满了欢乐。

古生物学是一门需要长期坚守,方有所成的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古生物学出成果比较慢。化石的采集,采集整理鉴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写一篇论文要查询和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古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相比是一个小门类,这就导致了古生物的专业期刊,影响因子和引用率都不高,也导致了在部分学科的综合量化考核中,虽然辛辛苦苦也发了不少文章,经常却得不到恰如其分的评价,这就需要古生物学家自己去消化那份内心的苦涩。虽说发掘化石充满了意外和惊喜,但是这些惊喜都是必然中的偶然,这惊喜也都是无数次的失败和失望累积起来的,虽然有意外,那也都是一榔头一榔头砸出来的。

活跃的科学家博主

可以说,周浙昆是记者所认识的写博文最活跃的科学家。在他的办公室,他打开了他科学网的博客页面,竟然有100多篇博文,这些博文收到了100多万次的阅读。

“至少说明我的文章还是有人看的,或许能够对青年人有所启发。”周浙昆说写博文源自自己上任学报《云南植物研究》主编后的一次培训。在培训班上,他第一次对新媒体和自媒体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那时他从昆明到西双版纳植物园工作,所在的研究组用了4年时间,从零到小有成绩,于是抱着试试的心态,他在科学网上写下了第一篇博文《收到课题组评审意见后的喃喃自语》。没想到这篇博文收获了2万多次的阅读,让他真切感受到了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威力,增加了他写博文的信心。

通过写博文,学术研究的成果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增加了文章的引用率。最让周浙昆高兴的是,有读者说通过博文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他们的工作。特别是关于考察经历的文章,颇受读者欢迎,促使周浙昆把墨脱考察的经历,整理出版了《墨脱植物考察追记》。这本小书出版后,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肯定,现在已经重印了一次。或许由于《墨脱植物考察追记》的出版,或者是在科学网的博文受到关注的缘故,周浙昆获得了“赛先生科学与医学公共传播奖”资助,请其撰写一本野外科学考察笔记。

作为一名“50后”,周浙昆见证了一个国家逐步走向繁荣富强。下过乡,又从一名工人,成长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这一代人的经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的发展历程。所以周浙昆的博文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个人成长经历的感悟文章,通过回忆往事,让自己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生活,更鞭策着他以“老牛自知夕阳晚,无须扬鞭自奋蹄”的态度对待工作和人生。除此之外,周浙昆的一部分博文在缅怀师长和故友,寄托个人哀思的同时,在写作过程中发现平凡人的闪光之处。

通过写博文,周浙昆既表达了内心的感受,陶冶了情操,又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结识了不少的网友,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这就是他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余,坚持写博文的原因。    

虽然59岁临危受命成为《云南植物研究》主编,周浙昆一点也不“虚”。“长期以来我们的植物学科都是国内研究有成果,国外发论文出效果,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感觉。”为了让更多青年才俊有展示个人才华的阵地,在他带领下,用了仅仅3年时间,《云南植物研究》就转为了全英文版的“Plant Diversity”,使该刊从一个地区性期刊转变为一个国际期刊,并使其成为SCI收录期刊,提升了中国植物学的国际影响力。

以科学精神引领成长

1993年周浙昆加入了九三学社,刚加入九三学社时,他对九三学社的性质和章程尚缺乏深入的理解。当看到植物学家李恒等几位老师都是九三学社的社员时,坚定了他加入九三学社的想法。加入九三学社后,也是李恒老师用言行帮助他加深了对九三学社的了解。

周浙昆参加西藏墨脱的越冬考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李恒老师独龙江越冬考察的影响和激励。在西藏墨脱考察期间,当遇到困难、产生畏难情绪的时候,他常用李恒老师的事迹鞭策自己:“李恒老师能做到的,我们一定也要做到。”

“李恒老师退休后还在做研究让我钦佩不已,我们最后一次见面都还在为科学问题争论。”周浙昆说,从李恒老师身上,他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践行“民主与科学”的一生,她获得“九三楷模”的称号是实至名归。

探索未知世界,爱国奉献。在周浙昆看来这就是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从九三学社的先贤邓稼先、王选等到身边的九三学社社员,都时刻勉励着他勤勉,专心科研,踏实奉献。“正是九三学社社员们一生奉献科学的精神潜移默化影响了我,让我也提携帮助后辈,就像前辈们一样关心、帮助我。”

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周浙昆曾担任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政协云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常委;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委;云南省政府参事。

利用这些平台,他积极参政议政,立足专业研究基础,提出了许多高质量、操作性强的建议。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周浙昆提出的提高退休科技人员待遇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为国家提高退休科技人员退休金提供了决策参考,为改善退休科技人员待遇、稳定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2006年,电力工业部在昆明的勘探设计院全体退休职工,委托九三学社云南省委转赠锦旗,感谢周浙昆代表提出的建议。

他提出的关于“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议案,为相关部门修改完善该法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他还曾前瞻性地提出过“关于设立人民英雄纪念日的建议”和“尽快在全国范围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建议”,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在担任社云南省委会副主委期间,团结班子成员,认真履职,为云南省九三学社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云南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