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轶卓用文生图模型Stable Diffusion创作的“绵羊与海”画面
我在影视动画行业工作多年,这是一个科技与艺术交叉应用的领域,因此从2022年横空出世的ChatGPT到最近爆红的DeepSeek,我都保持了密切的关注,专业内涉及的主流图片、视频AI生成应用大多都用过。先说结论:在艺术创作领域,真正的艺术家是无可替代的;从产业层面来看,AI的效率则是人力所不能及。事实上,目前动画、设计行业的部分岗位已经开始用AI取代人工作业了。
我们在讨论AI是否能替代“画家”时,首先要明确一点,即一般的艺术主要基于美学艺术(纯粹艺术)和技术艺术(应用艺术)两个维度。“AI画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应用层面。比如建筑设计,对于一名设计师来说,如果手绘草图或用软件制图,画几张效果图的工作量很大;若借助AI,短时间内能生成大量方案图,能节省很多时间精力。
当下很多迎合商业需求的美术类岗位,比如给杂志、图书画插图的插画师,影视动画行业中的概念设计师、绘景师,如果不要求画面达到特殊的精度要求,这些工作都可以交给AI。
假设我们制作一部《山海经》动画,设计其中一个神兽形象,要求角色外形似龙似鱼,画风偏中式或其他风格,AI能很轻松地生成。对于一些独特的美术风格,AI无法模仿生成,那大概率是AI模型被“投喂”的相似风格图片样本不够,模型训练还不成熟。
AI文生图刚引发关注的时候,曾有人说它是“舶来品”,画不出我们东方的绘画风格。后来有国内公司把市面上的小人书都扫描了一遍,“喂”给AI,训练出一个连环画模型,从此人们就可以用AI生成这种风格的画了。
现在各类生图AI有时还不能完全理解人的指令。比如要求画中人物伸3根手指、左腿比右腿稍高、身体左转5度等,它可能画不出这些细节,甚至出现很多错误。但随着AI算法、模型的优化迭代,这些问题终将会得到解决。
有意思的是,AI对指令的“随机理解”甚至“理解错误”,有时也能成为“创意”。比如要求用绵羊和大海这两种元素画一幅画,一般人可能会画成绵羊在海边,但AI直接把羊毛卷儿画成海浪,这种按寻常逻辑想不到的画面,可以说是一种AI“想象力”。
AI模型被“喂”的数据越多,它基于算法给出的方案就越多、越准确。同样是表现人物的神态动作,模型可能已经识别理解了“惭愧”“害羞”“含情脉脉”等几百种神态特征及上万种肢体动作,然后通过分析提示词,排列组合数据去生成新的人物形象。这种“初级创意”能为设计师提供参考,激发设计师二次创作的灵感。
如果一个画家、设计师不具备比AI棋高一着的创意水平,仅仅停留在“技法精湛”这一层,只能重复自我,不能创新风格的话,那在这个层面上,人类画家终将是打不过“AI画家”的。
再说到动画。近期热映的几部电影都有特效场景,有网友模仿其中一些片段用AI生成视频,视觉效果看起来甚至比原片还好。那是不是可以直接用AI替代特效师、动画师呢?
其实,从整部影片维度看,目前AI视频生成技术还做不到替代人类。
我试过用本地部署的AI(即应用自己的设备进行AI运算)生成一段几秒钟的高清视频,输入提示词后,要等十几分钟,生成后一看不满意,要修改提示词,反复操作很多遍才能得到满意的视频。动画是由一帧一帧连续画面组成的,在保持角色、场景一致度的层面,目前AI还很欠火候,很难做到视频的每一帧都连贯、准确,更别提很多镜头组成的影片。
随着算力的提升和AI算法的优化,相信要不了多久,AI会成为影视动画、特效创作的强有力工具,那将是如蒸汽机、计算机带来的“工业革命”级的大变革。
AI技术对泛视觉艺术行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会淘汰一些低创意型岗位,同时也促进一些新型岗位兴起。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国家的算力、算法自主可控,以及在AI普及过程中,生产内容的权责分配、虚拟内容的伦理挑战和法律风险、技术壁垒导致的行业垄断等风险。技术的进步,始终应该服务于提高全人类的福祉。(作者为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