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21日)是“九三”先贤、中国原生动物细胞学的开创者、著名动物学家张作人先生诞辰125周年纪念日。
他于1954年加入九三学社,是中国原生动物细胞学及实验原生动物学的创始人和开拓者,是我国动物学博士点第一批导师,长期致力于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学识广博、治学严谨,为发展我国原生动物细胞学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回顾这位科学先驱的卓越贡献。
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开拓者
张作人独辟蹊径地以原生动物为材料,研究了外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遗传学中的核质关系,从而开拓了我国实验原生动物学的新领域。
生物科学中的一个传统学说是强调细胞核对遗传的控制作用,因而一般主张通过改变细胞核的方法来产生遗传变异。张作人带领他的学生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在一定时期,细胞质具有很强的遗传作用,也可以用改变细胞质的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20世纪60年代初,他选用一种细胞结构十分复杂的纤毛虫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为材料,设计了独特的切割再生方案。当这种纤毛虫无性分裂中,细胞内两个大核融合成一个圆球时,在显微镜下用自制的显微工具,行使干扰细胞质而不触动细胞核的人工切割手术,然后取带有完整细胞核和部分细胞质的圆形切割块,让其再生,结果获得能正常分裂的由两个棘尾虫左右相互骈联在一起的“人工骈体棘尾虫”。这一结果证明,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动态的,随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而起变化。从1964年起,他连续发表了“一种遗传三百多代的人工畸形纤毛虫”“人工诱导能遗传的骈体棘尾虫的条件”等著名论文。
此后,张作人又通过另一种干扰细胞质而不触动细胞核的切割方法,诱导获得能正常分裂传代的由两个棘尾虫以背部相互联接的“人工背联体棘尾虫”。他和学生在探究“骈体”“背联体”形成机理的同时,又设计了新的切割方法以及摘除细胞核和核移位的实验,研究这两种“人工双体”的核质关系,发现尽管细胞核具有遗传控制作用,但它们有时也受到细胞质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对细胞核的形态、数目、大小和位置的遗传也起着控制作用,并发表了“骈体棘尾虫细胞质的分化”“人工背联体棘尾虫的大核调节现象及其与细胞质的关系”等论文。
张作人用人工手术方法在棘尾虫上获得能正常遗传的“双体动物”,这在国际上是首创,他所创造的一套原生动物学研究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许多国际同行认为,张作人的研究为探索遗传的奥秘开拓了新的途径。先后有法国、比利时、前苏联、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来函索取论文,有多个著名原生动物学家来华东师范大学学术交流。此后,张作人主持的华东师范大学元素动物细胞学研究室,继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多年来他的论文不但被原生动物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所引用,研究成果曾获1980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78年他被授予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1982年被评为国际原生动物学家协会(the Society of Protozoologists)荣誉会员。
华东师范大学实验室留影
为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精心培育人才
张作人教授兴趣广泛,博学多才,擅长书法、诗画、文学、历史,1982年他的“如何研究大自然”一诗获科学诗赛优秀作品奖。他精通古文,酷爱中国古代艺术,热爱祖国,在教育岗位上,严格培养学生,全方位地要求学生。当他80多岁的时候,偶然看到报刊上登了一些教育上的不良现象,就发愁,发脾气,我说:“您都80多了,您管那么多干嘛?”他总说:“要管,我要管!这是中国下一代的问题,怎么可以不管呢?”他就是这样关注中国的教育事业,他说培养学生就要培养他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不是简单地教知识而主要教思想和技术方法”,教导学生要开创,就要实验,要研究而不是人云亦云跟着人家后面爬,而是从大自然中寻找和发现问题,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思路去追踪自然界物和物之间,整体和局部的相互关系和固有规律。他的学生唐崇惕院士就是最好的例子,她用独特的方法研究寄生虫的生活史,获得许多新成果,她的创造性研究使寄生虫学科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张作人在人才培养中,从来就不拘一格,晚年时收了两名工农业大学生进行培养。顾福康就是其中一位,后成为华东师大生命科学院的教授。
自从20世纪50年代招收进修生,60年代招收一批研究生,到80年代招收多批博士生和硕士生,他培养的青年人继承和发展了他开创的事业,成为教育和科研的一线骨干。
第二届亚洲纤毛虫学国际会议于1986年7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会议筹备前夕于华东师范大学实验室留影
张作人执教六十六周年、九十周岁庆生会上留影
人物简介
张作人(1900-1991),著名生物学家。1921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部。曾任中山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动物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和上海市自然博物馆馆长。他是国际原生动物学家协会荣誉会员。作为发起人之一,于1934年参与创建中国动物学会,1954—1982年担任上海市动物学会理事长,1978—1984年担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1957年,他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创建原生动物实验室,以后又在华东师范大学建立原生动物细胞学研究室。1981年,他与其他原生动物学家一起,创建中国原生动物学会,先后担任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著有《化石》《人类天演史》《生物哲学》,合著《动物学》等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原生动物细胞核质关系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细胞质流对原生动物细胞核质关系的影响”获198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张作人于1954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第三、四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第五、六届上海市政协常委。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自参加工作至退休近60年间,始终未离开过教育岗位,并一直从事原生动物学研究,为我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转自:“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微信公众号 摘自:“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微信公众号,原文标题为《著名动物学家张作人——中国原生动物细胞学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