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嘉兴市海盐县基层委员会有一对退休伉俪——程才、王学梅夫妇。他们上世纪60年代就在核工业部西北基地从事核技术相关研究,后调到秦山核电站参与建设直至退休。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
奔赴“新西兰”
1959年,18岁的上海小伙程才、20岁的东北姑娘王学梅同时考入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师从著名物理化学家徐光宪。6年刻苦求学,1965年,两位国家第一批统一招生、按完整教学大纲培养的北大原子能系学生都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我国正规培养的首批核技术专业人才。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尽管当时的毕业去向由组织统一分配,他们仍主动争取分配到“新西兰”工作,(“新”即新疆的核试验基地(21基地;8023部队),“西”为青海西宁国营综合机械厂(221基地),“兰”是甘肃兰州的核燃料生产厂。)因为那里专业最对口、环境最艰苦、工作最艰巨、使命最光荣,能直接分配去那里工作是十分荣光的。
“新西兰”三地单位最终各有五人入选,程才、王学梅分配到了221基地,地处青海湖深处的金银滩草原,那里成为他们俩展示才华的首个舞台,也在那里,他们收获了爱情。
绝密“221”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的金银滩草原上,耸立着“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丰碑,这是1995年开始对外开放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原子城”所在地。青海湖深处的这片“金银滩”曾经是一个在共和国版图上消失的地方,取而代之是绝密之地的代号“221”,“221”这个代号也第一次出现在共和国最高机密的文件中。从此,共和国的历史记下了,有那么一群人,怀着“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雄心壮志,发扬“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求实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在那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他们隐姓埋名,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里也被后人喻为“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程才、王学梅进入基地就在九院,也就是核武器设计研究院工作。进入基地工作,两人首先接受了严格的保密教育,领到了自己专用的保密包和保密本:上班时从保密室取出,有关工作内容必须记录在保密本上,下班时必须交回保密室保存。
保密意识深植心底,工作责任事比天高。回忆往事,他俩曾说:离开九院这么多年,保密本具体记录了什么内容,真是毫无印象了。但只记得每次核试验前,都会由理论部、设计部仔细交底,给出弹体各层的具体尺寸、核装料量,以及试验目的、突破的要点等。那时那刻,工作任务的光荣使命感和责任心都在他们心里油然而生!
小小“螺丝钉”
程才、王学梅在神秘的九院一待就是22年,前7年在青海“金银滩”,后又随九院转战四川。“在最终核武器定型工作中,只是起到了小小的螺丝钉的作用。”这是他俩平淡的自喻。
程才从事的是“核试验爆炸当量的化学分析”,他参加了九院的每次型号试验,每次试验都有其特殊性,制定从核爆后回收的蘑菇云样品中分离铀的程序,再应用到每次任务多个样品的分析测定中,他先后五次远赴新疆马兰基地试验现场,参与核试验取样分析,分析过的样品累计不计其数,给出的都是能供物理测量的足够纯度的样品;作为我国第一批无人机爆心采样人员,他更是距离核爆中心最近的人员之一;我国核试验转入地下进行后,程才和同事们一起投入了气体法测定试验的裂变当量,也取得了新进展,1986年12月获得核工业部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程才在九院期间的部分工作(科技)成果,是后来才由调离的同事(联名)发表在华中师院学报上的。
王学梅从事的是“内照射分析”工作,她和同事们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进行人体内照射剂量的实验和分析,成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内照射剂量“尿钚测定”部级标准。
“程才、王学梅、朱瑞法同志:一九八六年我院‘两次’突破及定型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我所人平奖金拾元,顺寄给你。……”这封老人珍藏的奖励信让人肃然起敬!
他们就是创造“两弹一星”伟业的隐姓埋名、默默工作的无数个“螺丝钉”中的其中一颗。这样的螺丝钉是何等的重要和珍贵!
新中国的“第一”
程才、王学梅夫妇有幸亲历了新中国的数个“第一”:
第一批统一招生的原子能系学生。1959年,同时考入北京大学原子能系。
第一批正规培养的核技术专业人才。北大6年,刻苦学成。
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上有他俩的身影。隐姓埋名,默默工作。
第一次无人机穿云取样试验者。在九院,程才参加了第一次用无人机成功替代空军飞行员驾机穿越蘑菇云取样的试验工作。
第一座(大陆)核电站建设者。1987年5月,程才、王学梅夫妇告别了工作22年的核武器研制试验单位,调来参加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工作。当时,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30万千瓦核电站已处于厂房土建高峰期,部分厂房开始了设备安装调试。作为我国第一批自主培养、并有长期一线经历的放射化学工作者,他俩和团队同仁十分重视核电技术文件、工作程序、技术规程的的制定,他俩一到岗位就投入到紧张的资料翻译和制订运行时必需的分析程序、技术规程、培训教材等工作中,指导、培训年轻一代技术人员、分析工人。程才又先后到生产技术处、质保处工作,一直从事整个核电厂的化学管理工作,协调保证核电机组在良好的化学工况下运转,秦山核电的WANO数据在全球核电站中一直名列前茅的。
后来,程才、王学梅夫妇在秦山核电的岗位上光荣退休。
履职“两员”
进入秦山核电公司的第二年春,经公司党委推荐,程才成为嘉兴市政协第二届委员,后又连任市政协第三届委员、第四届常委;1991年3月,程才、王学梅等3位秦山核电公司的高级工程师经批准加入九三学社,成为海盐的第一批社员。他们在做好本职岗位工作的基础上,关心核电,关注民生,认真领会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任务,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尽心反映民意,尽力建言献策。
推动公众宣传,科普核电知识。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突发重大核事故时,秦山核电站正在建设之中,周边的一些民众因此产生了恐“核”心理。程才担任市政协委员后,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讲解核电科普知识,积极联系核电厂相关部门接待各地政协委员来秦山实地参观,在核电站投运后,更请来浙江省环境监测前沿站、核电厂等的现场监测人员向参观者通报监测对比数据,用科学的监测结果来消除大家的顾虑。积极推动核电厂科协参加海盐县每年的科普宣传周活动,将核电科普知识送到农村和学校。
提案公路建设,改善交通格局。到1990年代初,还只有一条老沪杭公路经杭州湾边进出秦山核电站,交通极为不便,有时因车祸或其它原因堵路,就大大影响工程建设运输和人员通勤;在核燃料组件公路运输时,更要动用大量警力实行交通管制;同时,核电厂外应急的交通问题也十分突出。为此,程才综合核电公司、海盐地方的核电站周边公路建设需求,向市政协提交了《加强规划,完善核电站周边公路交通》的提案,得到了市政协科技组委员、市交通局副局长的赞同,推动了秦山大道具体规划和建设。在当时大大改善了区域交通格局。
科学分析研判,助推水源建设。核电站运行需要大量淡水,原设计的唯一淡水水源取自长山河,由于取水口距长山河出海口较近,海水潮汐倒灌和上游受污染水下排等的影响,致使原水的氯成分严重超标,特别是在枯水期,将严重影响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当时,程才在化学动力部做化学管理工作,王学梅在做具体的化学分析工作,夫妇俩针对核电站安全运行所需的水质数据与长山河口潮汐情况进行关联研判后确认了相关的因果效应,为最终确定将南北湖作为备用水源提供了重要依据。核电公司与海盐县联合对南北湖进行了清淤深挖,增大蓄水量,达到了将其作为电站安全运行备用水源地的要求,同时,也改善了南北湖的旅游景观。
手牵手的“志愿者”
与程才、王学梅夫妇相识,始于2019年加入九三学社后。当时他俩已在上海安享着子女孝顺、儿孙绕膝的幸福晚年,初见他俩的印象是乐观开朗。如果不是他俩现在居住的上海浦东金杨社区的宣传,我丝毫不会想到夫妇俩有着这样的伤和痛:程才不到40岁就开始掉牙齿,还不到60岁牙齿已全部脱落;王学梅1976年就做过子宫切除手术,后又不幸患上直肠癌,1995-2002的七年间,王学梅先后住院27次,接受手术4次、放化疗9次。程才、王学梅夫妇1967年结婚,1968年诞生大儿子,1970年诞生小女儿,在生产时,由于工作需要程才都没法陪伴身边,还有父母去世都没能到场尽孝,留下了程才终生的痛。
面对身上的伤和心中的痛,程才、王学梅夫妇常念的是组织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巨额的医疗费用由国家支付了,在程才不能亲临陪伴的关键时候,都是组织和同事照顾了王学梅,特别是手术住院的最困难时期,单位同事2人一批,天天轮流帮忙照顾王学梅。所以,接受过被人帮助的他俩,用实际行动回馈着曾经接受过的爱。从2009年入住金桥瑞仕花园开始,就申请了第一批志愿者,积极配合居委,主动参与小区的各种志愿活动。他俩主动申请担任小区的平安志愿者已有数年,尽管身体多有不便,但每次轮到夫妻俩值班,程才总是牵着王学梅的手坚持把小区巡查完,一刻也不会松开。他们是金桥瑞仕花园人人称赞的一对夫妻,小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和邻居们也慢慢地知道了他俩的民主党派成员身份——九三学社社员。社区居委会的范钟华书记是这样说的:“程才、王学梅退休来到小区以后,他们积极配合居委,主动参与小区的各种志愿活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夫妻俩风雨同舟六十多年,一直相濡以沫、恩恩爱爱,用乐观开朗的心态战胜了各种困难。他们的幸福生活,成为我们小区的一段佳话。”
和程才、王学梅夫妇一样,还有无数胸怀赤子之心、默默奉献的九三人。他们怀抱着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实现着人生之梦与国家之梦。他们的人生普通却又不平凡。
(来源:《浙江九三》2024年第5期 作者:孙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