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蒋卫杰:“技术好不好,关键要让农民挣到钱”


微信图片_20250326165754.png

【编者按】蒋卫杰为九三学社中央农林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委员会第二支社社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他常年扎根农业农村开展社会服务,多次获表彰,2024年获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社会服务先进个人称号。

《中国新闻》报2025年2月27日08-09版《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民营企业如何发力》专题报道中,对蒋卫杰研究员主持的"渔菜共作"作为其中一项典型案例予以报道。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民营企业如何发力(节选)

2025年02月27日《中国新闻》报08-09版

微信图片_20250326165800.png

京市平谷区挂甲峪村“渔菜共作”大棚内。(《中国新闻》报 任德辉 摄)

“技术好不好,关键要让农民挣到钱”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同时强调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最终是要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

自2019年以来,北京市平谷区挂甲峪村的废弃大棚先后“变废为宝”。大棚里,鱼池中有近千尾鲫鱼争食。养鱼废水均匀滴灌至一旁的菜畦中。其中的水和养分经基质处理循环利用,满足蔬菜生长所需。

这是九三学社中央农林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蒋卫杰联合大地圃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大地圃园)建起的“渔菜共作”种养系统。如今“渔菜共作”可年产鱼类9000公斤、蔬菜7500公斤,亩年产纯收入达13万元。

6年研发,3次扩产,无数次系统改良。“渔菜共作”启动以来,大地圃园始终“陪跑”。“企业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协调来水产、矿物等多方技术资源‘组装’起了整个系统。”蒋卫杰表示。

“渔菜共作”系统具有养殖效率高、可复制性强的特点。以挂甲峪村为起点,该系统已辐射至全国多地。在北京密云,“渔菜共作”解决了当地养殖户大棚养鱼的污染问题,实现水库鱼反季节供应;甘肃金塔长期缺水,“渔菜共作”循环用水,让农民在沙漠里捞鱼收菜成为可能。

“农业技术好不好,关键要让农民挣到钱。”蒋卫杰表示,“农业科技研发普遍周期长、投入大。企业家不仅要有耐心,还要有技术敏感度,看清技术是否实用、未来能否盈利。”

(来源:《中国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