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寄情于山河 绘梦于丹青——我的调研与创作之路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未来,我将继续潜心创作、积极履职,用画笔记录更多新时代壮丽图景,用提案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长江、黄河、长城、大运河,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蕴含着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作为一名文化艺术界的全国政协委员,肩负着守护中华文化、推动文化传承的使命,为了更好地履职,我踏上了漫长的调研之路,深入开展“长江、黄河、长城、大运河”的调研工作,深入了解这些中华文化的现状,并尝试用画笔将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绘画创作,期望能以独特的方式为文化传承建言献策,这一路的探索,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旅程,更是我履行职责、践行使命的生动实践。

1.png

本文作者在黄河畔写生  (作者供图)  

溯源问道,探寻文化根脉

长江与黄河,这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个温婉灵动,一个雄浑磅礴,能够系统、深入地走近她们,得益于全国政协组织的“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等调研活动。

长江,从唐古拉山脉的涓涓细流起步,一路奔腾,汇聚成浩荡的洪流。调研也从源头出发,顺流而下,我目睹了金沙江的奔腾咆哮、江汉平原的沃野千里,以及入海口的波澜壮阔。每一处景观,都串联起沿线的生态、人文与经济发展脉络。调研途中,我看到了长江流域的自然特色和绿水青山,看到了长江沿线的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上游的高山峡谷中,江水滔滔,润泽两岸,国家下大力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无数珍稀动植物的家园都成为了自然保护区,自然之美如诗如画。中下游江水碧波荡漾,两岸草木葱茏,江豚逐浪,飞鸟翔空,万物和谐共生,生态之美尽显;经济稳步发展,长江流域用生命的律动,奏响百姓富、产业兴的乐章。

在黄河流域调研时,我深刻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古老的仰韶文化到现代的治黄工程,黄河见证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兴衰荣辱。从源头的清澈溪流,到中游裹挟泥沙的浊浪排空,再到下游平原的滋养灌溉,黄河以其独有的力量,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根脉,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曾经的黄河三角洲海水倒灌,盐碱滩成片,通过构建水系循环系统、微型生态系统和生物演替系统等综合治理,使得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显著提升。如今,黄河口国家公园的创建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作为全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它将进一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构筑起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奇迹,更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纽带,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精神内核。长城调研是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民主监督性调研,调研组实地踏查长城及相关各级文化保护单位、重要遗址遗迹。沿着长城的遗迹前行,从雄伟的山海关到险峻的八达岭,每到一处,抚摸古老的砖石,感受历史的厚重,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戍边将士们的英勇身影。

流淌着千年繁华与沧桑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促进了文化融合。李白、苏轼等古代文人墨客都曾游历运河两岸,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沿着大运河调研,我看到了沿岸城市因运河而兴起的繁荣景象,也感受到了运河文化对当地民俗风情的深远影响。从北至南,探寻着它的轨迹,见证了北京通惠河的历史沉淀、淮安漕运的往昔辉煌以及苏州段水乡的温婉风情。

2.png

本文作者在创作《万里长江图》  (作者供图)

丹青绘卷,礼赞山河新篇

调研结束后,我陷入了深深思考。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如何才能让更多人看到中华文化的璀璨?最终,我决定拿起画笔,用艺术的形式将这些文化遗产的魅力展现出来,将这些珍贵的见闻与感悟转化为艺术作品。

在创作长江主题画作时,回想着三江源头被阳光照耀下闪耀着银色光芒的冰川,冰峰林立,宛如仙境。我用细腻的笔触慢慢描绘长江源头的雪山,用磅礴的气势展现长江中下游的广阔平原和繁华都市,用灵动的线条展现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变化。画面中,既有源头的圣洁宁静,又有中游的生机勃勃与下游的繁华开放;既有长江水的雄浑壮丽,也有沿岸生态的和谐美好。我要通过绘画呼吁人们关注长江生态保护,让这条母亲河永远奔腾不息。

画黄河时,我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皑皑雪山起笔,把阿尼玛卿雪山映于宣纸上,绘高山,画平原,勾峡谷,描丘陵,展现似千军万马咆哮而过却又一泻千里的黄河之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蜿蜒东流入海。我着重刻画了黄河水的汹涌澎湃和沿岸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并把时代新貌融入其中。作品突出了黄河文化的厚重,黄河气势的雄浑,用层次丰富的笔触描绘黄河水的汹涌澎湃,展现它作为中华民族摇篮的伟大力量,以及中华民族在与黄河水患斗争中所展现出的英勇不屈的精神。

描绘长城,东起河北的山海关,西至甘肃的嘉峪关,以万里连关的长城雄姿为主体背景,串联起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画面中,在山峦重叠之处,长城顺着山势起伏,在平坦的草原上,长城又似玉带延展;每一块砖石、每一座烽火台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精巧与沧桑叠映的古建筑犹在眼前。同时,我也在画面中融入了生态修复工程等现代元素,展现长城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姿。

在大运河的画作中,我专注捕捉沿线的烟火气息,以沿岸的古镇、楼阁、古桥、亭台、庙宇为元素点睛,用笔墨晕染出它在岁月长河中的独特韵味,勾勒出这条人工天河的灵动与婉约。画面之中,河面宽广,河水清澈,船只往来;沿线楼阁亭台古色古香,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玲珑,高速铁路与高架桥穿插其中,展现了大运河往昔的繁华与现代的风貌,我们也会记住大运河的历史贡献与今天。

以笔写心,助力文化传承

在我看来,美术工作者的笔墨当随时代,要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在调研和创作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仅是国家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的职责不仅是用画笔记录中华文化与时代文明,更重要的是为文化保护与传承建言献策。我提交的《关于加强“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系列中华文化重大题材文艺创作的提案》被全国政协评为2024年重点提案。提案围绕以美术作品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出发点,以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为核心,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创作导向,通过美术作品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等方面建言献策。

这些调研与创作成果,不仅是个人艺术追求的体现,更是履行职责的重要方式。我希望能够通过艺术作品,让更多人了解长江、黄河、长城、大运河的文化魅力,分享履职感悟,让文化瑰宝走进大众视野。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未来,我将继续潜心创作、积极履职,用画笔记录更多新时代壮丽图景,用提案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同时,我还将我的绘画作品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与国内外的艺术家、文化爱好者进行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让世界更了解今天的中国。

(来源:《中国政协》2025年第8期  作者:刘广 全国政协委员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美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