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河北农业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 弓运泽)
一百年前,1921年,陈独秀和李大钊,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个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共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从此,这个故事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一段被人经久传颂的佳话。
一百年倏忽而过,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共一大时全国只有50余名共产党员,到如今,已发展到9000余万人,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党派,充分证明了什么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百年悠悠岁月,一百年沧海桑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共产党员中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英雄模范,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栋梁,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不息,才有了如今的中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中国共产党正带领我们,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这真得是一部光辉灿烂的历史,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
九三学社让我们写一写建党一百周年的感想,我思来想去,脑海中总是浮现一个人的身影,挥之不去,让我不吐不快。我是一个喜欢听历史故事的人,尤其是这些名人的,我现在只想聊一聊他的故事。在我的家乡——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创始人,李大钊是他的入党介绍人,曾参加过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一生一直在追随着党,甚至因此受到迫害,也没有半分动摇。他也是我的宗亲,他的名字叫——弓仲韬。
我很早就离开了家乡,所以对家族长辈的事情知道的很少,我第一次听到弓仲韬的名字,还是在2010年,那一年的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我有幸追随家中长辈前去参加典礼,并参观了纪念馆。从纪念馆的展览和长辈的谈话中,我逐渐了解到弓仲韬的生平事迹,并为他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所震撼和鼓舞,我为能有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革命先驱宗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弓仲韬,1886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16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接触到一些新思想,1919年参加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同年大学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员,期间经常到北大图书馆阅读进步书籍,结识了在此担任馆长的李大钊先生。在李大钊的悉心指导和启蒙下,开始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不断成熟,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3年4月他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受李大钊派遣回到安平县传播马列主义,培养党的积极分子。
回到台城后,弓仲韬在村里创建了平民夜校,又在此基础上筹建了农会。1923年8月的一天,他带领两名刚刚入党的本村农民党员弓凤洲和弓成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直接受中共北京区委领导。弓仲韬任党支部书记,弓凤洲为组织委员,弓成山为宣传委员,支部就设在弓仲韬家里。从此以后,在党的领导下,这个农村党支部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
1924年8月15日,为了加强对全县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弓仲韬组织召开安平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安平县委,由弓仲韬任县委书记。在李大钊等老一代革命先驱的亲切关怀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安平县党组织始终保持着党的光荣传统和革命信念,他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长工增薪、短工罢市、改善雇工生活待遇、教师增薪等斗争。由此,这“两个第一”不仅成为了安平县的骄傲,更成为了弓仲滔一生的骄傲,成为他青春无悔、此生不虚、彪炳史册的功绩。
弓仲滔对党有着坚定的信仰,为了党的事业勇于奉献。他变卖田地解决办学和办公经费,变卖家产开办工厂解决贫困党员的生活,他也从一个富家公子变为真正的“无产阶级”,实现了他“作为共产党人,就要舍得出家财,豁得出姓名”的诺言。在他的影响下,全家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安平成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长期抗战的指挥中心和军事中心,这些都与弓仲滔的前期工作是分不开的。
但是,当队伍壮大以后,1934年,队伍中出现了可恶的叛徒,敌人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弓仲滔多次遭到反动当局的抓捕和暗杀。由于叛徒的出卖,为了长远发展,安平县委被迫解散。弓仲滔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内心非常苦闷,这时他做出一个决定:离开家乡,带着卧病的妻子,去陕北寻找党组织。期间妻子病情加重不幸去世,他自己因无法通过国民党封锁区而流落到汉中一家工厂做伙夫,直到这时他仍不忘在工人之中宣传革命道理,工厂资本家对他又怕又恨,残忍地弄瞎了他的双眼。他历经千辛万苦,直到1943年,才终于回到家乡安平,找到了党组织,他最终也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照顾。
可以说,他这一路走来,我看到他东躲西藏、受尽苦难、九死一生、妻离子散,失去了太多太多,他又得到了什么呢?我一直在想,他这么做到底值不值?他晚年会不会后悔做出的这个决定?我想,如果给他再来一次选择的机会,我相信,他依然会选择寻找党组织这条路。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他把共产主义看成了自己的终极信仰,把党的事业当作自己毕生去追求的事业,他想真正为国家、为人民去做点事,只有找到党,他的人生才有价值,他的人生价值才会实现。“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只可惜天意弄人。
全国解放后,弓仲滔被女儿接到哈尔滨安享晚年,可是他却时常不开心,甚至痛哭:“我不能为党工作了,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1964年3月,弓仲滔病逝于哈尔滨,临终前叮嘱子孙“一定要把结余下的一千元交给党,作为最后的一次党费......”每次读到这里,我的心都会为之一颤,作为一个合格的革命者,从他入党的那一刻起,他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也不后悔。
每次当我想起弓仲韬先生,心中总是深刻地感受到,他有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他的这种精神强大到直到现在依然有人怀念他、纪念他,可谓虽死犹生,精神不朽。我看到弓仲韬身上有一股“愚”劲,但这是愚公移山的“愚”,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愚”,一种认定真理决不放弃的“愚”。“生于乱世当立不世之功”。他是个单纯的人,是个纯洁的人,是一个始终有着赤子之心的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但是,在新中国建立的过程中,这样的悲剧千千万万,又何止弓仲滔一人呢!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悲剧,才换来了我们当下来之不易幸福的生活。这,才是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纪念他们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