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研讨

王韵:初心永驻 光照千秋

发布时间:2021-04-15 来源:九三学社烟台市委 ...

原野一派寂静。偶有一两辆汽车在雨雾中穿行,将96年的光阴驮在背上,嫁接了人们容易淡忘的相思。

此刻,新雨过后,一片宁静。没有喧嚣,没有噪声。只有雨后清新空气,氤氲在鹅卵石小径上,氤氲在花间树丛的罅隙里,仿佛在谛听素洁的心曲。周围的气氛,静谧而庄重,浓郁而清爽。前来参观的人都感受得很多,彼此极少说话,却在心里唏嘘共语。为那个时代,也为悲痛中双手合十的我们,为着阴阳两隔,此世与彼世中的他们与我们。忽然觉得在这平静中也有些许的不平静,在清新的空气中似乎闻到了硝烟的气息,恍惚中,似乎看到他缓缓走来,年轻的声音在向我们缓缓诉说。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出生在山东省莒县大北杏村,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沿着王尽美出生、学习和战斗过的地方,追寻他的足迹,捡拾起了他戎马倥偬的一生。一段峥嵘往事被揭开了面纱,一个当年出走乡关的有志青年崎岖的脚印被收拢齐了,一个怀揣热血理想和信仰的共产党人短暂却光辉的人生被真实地还原了。

遍寻岁月的角落,看到了王尽美唯一留存于世的一帧照片。两根浓密上扬的卧蚕眉,一双坚定刚毅的眸子,目光炯炯正视前方,儒雅淡定不怒自威。1898年6月14日,王尽美出生在山东莒县大北杏村的一个佃农家庭。他才思敏捷,勤奋好学。幼年曾在地主家陪读,后于枳沟高小毕业,在家务农2年。农暇时刻苦自学,酷爱进步书刊,关心国家大事。书籍让王尽美接触到了了外面的世界,萌发了反帝反封建、立志报国的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与救国救民的志向。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1918年,王尽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临行前挥毫作诗,以抒情怀。诗日:“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进步教师爱国反帝思想的教育和中国大革命浪潮的影响,他的革命救国思想迅速进步,1919年,“五四”运动的风潮波及全国,王尽美被选为省一师北园分校代表,积极联络学生建立爱国反日组织,带领同学参加集会、游行,开展宣传活动。1920年秋,他与邓恩铭等发起组织“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积极研究宣传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初又组织“劳动周刊社”,出版《济南劳动周刊》,进行“提高劳动者地位”“改善劳动者生活”的宣传,为革命进行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同时加强同北京、上海等地共产主义者的联系,积极酝酿建立共产主义组织。

不久,在李大钊同志的帮助下,秘密建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王尽美和邓恩铭作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次大会使王尽美受到很大的教育,使他的革命思想更加进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更加坚定了他为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献身革命的信心与决心。会后他作了《肇在造化--赠友人》一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美尽善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抒发了自己为解放全人类,实现尽善尽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激情,并将名字改为“尽美”。

王尽美与邓恩铭,情投意合,声气互通。在追求革命理想的共同目标下,两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旋即投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如火如荼的大时代斗争生活,追寻自己的理想,施展自己的抱负。他们每一月、每一年的履历表都被倥偬惊险的真实情景所填满。生命在无比艰辛的快节奏中灿然生辉,以淋漓热血写下了各自的血色人生。

一大会后,王尽美与邓恩铭回到济南。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于9月建立了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展会员数十人。同时,积极领导开展工人、学生、农民运动和统一战线等各项活动。1921年冬,王尽美被省立一师以“危险分子”嫌疑开除学籍,从此专门从事革命工作。1922年1月,又与邓恩铭、王象午、王复元、王乐平等作为山东的共产党、国民党及产业工人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王尽美留在苏联参观学习。5月回国,建立中共济南小组(直属中央),王尽美任组长。6月上旬,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王尽美任支部主任。时值军阀政府警察厅通令征收理发业“卫生执照”捐,王尽美趁机组织发动理发工人大罢工,迫使反动当局答应免去“卫生执照”捐、全部释放被捕工人、允许自由组织工会等三项条件。罢工的胜利,使广大工人受到很大鼓舞,为济南开展工人运动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为从理论上武装工人群众,更好地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7月,王尽美又组织创办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机关刊物《山东劳动周刊》。

1922年7月中旬,王尽美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向大会汇报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精神及列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指示。会后,党中央派陈为人来山东帮助建立中共济南支部(直属中央),王尽美任书记。8月王尽美调北京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参与制定《劳动法大纲》。9月奉派去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领导工人运动,建立党组织。在他的领导下,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于10月3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历经9天,终于取得胜利,争得工人俱乐部的合法地位,有力地推动了京奉铁路全线各地的罢工斗争。之后,王尽美又参加领导了秦皇岛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斗争。1922年11月,领导建立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党小组。

王尽美在多次工运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展露了一个共产党领导者出众的指挥才能。1923年1月,王尽美领导建立京奉铁路总工会及山海关分会,并任总工会秘书。后因敌人通令缉捕,中共中央决定于1923年2月调王尽美重回山东负责党的领导工作。10月任中共济南地方委员会书记,与王乐平等在济南组织“平民学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经验,开展革命活动。王尽美胸怀博大、包容并蓄、顾全大局,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久,根据中共“三大”决议规定,王尽美参加了国民党,并于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2月,王尽美又代表中共济南地委去北京听取李大钊的报告。归途中在天津饭店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并被孙委以国民会议宣传员特派员。其间,他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积极建立与发展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并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积极扩大共产党的影响 ,建立党的组织,使山东党的工作迅速发展。长期的忘我工作和艰苦生活,使王尽美患了肺结核。

1925年春节前夕,在济南与反动的基督教徒连续进行3天大辩论,因疲劳过度吐血晕倒,住进医院治疗。时值国民会议促成会和工人运动蓬勃开展之际,王尽美心急如焚,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岛投入战斗,广泛联系群众,到处开会演讲。在他的艰苦努力下,迅速成立了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2月正式成立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王尽美为委员,他与邓恩铭一起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和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并取得胜利,成立了胶济铁路总工会。3月1日,他与王哲一起去北京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并于3月12日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葬礼。4月又去青岛与邓恩铭一起领导青岛纱厂工人第一次联合大罢工,迫使日本资本家签定了9项复工条件。

在历史与人生的征途中,并不都是昂首阔步,瞬可丈量,有时可能由于道路过于崎岖或者伤病等缘由,步履也许有些蹒跚,但仍在浓雾和泥泞中艰难跋涉。

于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斗士,下笔千言的文豪,在历史的泥泞路上不幸驻足。二十七岁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芳华岁月,此际的他却两颊潮红不时干咳,落入了群狼的嚎叫之中。有时,气节会与无奈相伴,不屈会与病体羸弱遭遇一身。

在偶有几声枪响的静夜里,王尽美在夜梦中不时闪回着短暂人生的种种情形:1921年与邓恩铭一起代表当时的山东小组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济南的公开身份是中学教员,实际上是山东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3年不幸被捕,但绝不束手待毙,曾领导越狱斗争;在青岛领导了1925年的纱厂工人大罢工......

一切都发生在昨天,却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人生有时虽只几日,却恍度经年;有时虽相距咫尺,却似万里长天。如今对王尽美来说就是这样,哪怕只隔一座山,恨手臂太短,无法穿透无情的屏障;梦中只觉肋生双翅,飞出重围,醒来原来只揪着单薄衣襟,难以挣脱病痛的羁绊。

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病逝于青岛。年轻的生命在狂飙似的奔涌呼啸中猝然断流,但精神仍在大地上化为五线谱歌唱不息。27岁,正是人生最好的年华,27岁,英年早逝,戎马倥偬的一生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幽暗的天空,电石火光间,不负韶华。然而他的身影,他的生命,他的灵魂,始终在这支军队中,从创建开始,一直,都在。他以自己的精神血脉与信念胆气滋养了家乡这片沃土,打上了鲜明纯粹的底色。他的精神一直牢牢地扎根在大地之上,扎根于人民之中,如一杆大旗,猎猎飘扬,永远鲜红热烈如一支革命进行曲。

他走时,窗外的梧桐摇着霏霏的细雨,仿佛在轻声呼唤。他太累了,走得太早,离去太急。英年早逝,壮志未酬,他留有多少遗憾?甚至我还担心,会不会还有什么只有他知情的秘密临时来不及传递,而被永远带走了?这种担心或许过于天真,却也未必全无道理。

然而,远行人已然无语,无语。

而他的骨灰,仍似风声云影,从不显形,却始终离不开家乡故土和神州大地。

当年这些前辈历史人物,何以在如此年轻的时段便能创下彪炳史册的业绩,固然是时代大潮、社会环境的开启与推动所致,但也是个人非凡的理想、志在勇攀人生高度的应有体现。勿忘在莒的精神与英雄结缘,真理的追求托举起有价值的积极人生。选择,并非完全出于偶然,也是时代和热土的召唤。

王尽美离去得早,不可能参与更不可能看到后来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几个阶段的辉煌成就和斗争成果,但他毕竟以自己无畏的生命力奏鸣了最初的乐章。他无愧于养育他的故乡的山山水水,更无愧于故乡“勿忘在莒”的精神传承。当真正的革命志士踏入通向明天的死亡地带时,本身并未准备享受殊荣;而离去,不过是征途中的一种归属,同样也未要求受到隆盛的纪念。

生在莒国这片底蕴深厚的沃土上,血肉里埋藏着这片土地特有的文化基因和性格密码,浸染着历史沿袭和现实风气。连续两年,我往返两次来到这片诞生了王尽美的丰美土地,那种特殊眷恋的深情也是少有的。仿佛是作为他的故乡的后辈,到他的出生地来探亲瞻拜。当我在浮来山上观赏那棵银杏树时,纷披的枝叶飒飒发声,似乎有他读书的声音。风声有时萧萧瑟瑟,有时只见树叶微动却不闻其声。云影有时浮浮悠悠,有时又如丝如烟,如泣如诉,却瞬息间不知所终。不知他当年曾否来过这风光旖旎的所在,而我们来了。我们除了尽享这风光之宴而外,还应多想些什么,多做些什么呢?

前辈不要求我们做出有声的回答,但我们不应回避答复。

如此看来,作为人,最重要的,还是生命的质量。


注:本文收录于2020年第二届中国(日照)散文季主题散文集《初光2》,更名为《生命的质量》(九三学社烟台市委   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