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转瞬即逝。从1921到2021,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100年,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又想起了我最尊敬的长辈计苏华,他是一位白衣战士,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史上第一位共产党员。
计苏华先生是我的五姨公。小时候,我眼中的五姨公是那个书架上最醒目位置相框里的大帅哥,带着眼镜的他,文质彬彬,目光深邃。他是五姨婆史济招在上海医学院的同班同学、坚贞不渝的终身伴侣。刚开始,我只知道他学生时代就是地下党员,受周总理的领导。在姨婆只言片语的讲述中,我逐渐了解到,他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文弱,做过很多英勇的事情。
在上海医学院学医时期,计苏华就经常参加由龚澎、龚普生姐妹组织的读书会,共同研读马列主义著作和进步书籍,还拜访当时在上海的《西行漫记》作者斯诺先生。正是这段经历,他深入了解了共产主义,思想有了飞跃,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将挽救中华民族的希望寄托于中国共产党;1938年秋,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上医史上第一位共产党员。入党后,计苏华发展了其他几位有共同理想的同学入党,在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下,1939年7月成立了上医史上的第一个党支部。毕业后因上医的西迁,他随之去到重庆上医附属中央医院担任外科住院总医师。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亲赴重庆就和平建国等问题和蒋介石谈判。周总理非常重视毛主席的保卫工作,为防止特务在毛主席的食品和饮料中下毒,需要一个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医生来完成这项工作。当时,中国共产党在重庆没有检查毒物的设备,甚至连做动物实验的条件都没有。计苏华在接受这项任务后,在没有任何先进检测手段的情况下,对准备给毛主席的食物和饮料,想尽办法反复检查,顺利完成了毛主席的医疗保障工作。那时的歌乐山有臭名昭著的渣滓中美合作所,寻常小贩甚至病人都可能由军统特务伪装,计苏华能完成这样的任务,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机智的头脑的。
五姨公计苏华非常喜爱胸外科医生这个职业。1941年,在贵州担任战地医院的实习医师期间,他创造性地用拉风箱代替麻醉机,用打气筒代替吸引器,取得了成功。1947年,他由著名外科专家沈克非推荐,赴美国芝加哥大学Billing’s Hospital学习胸外科。学习之余,他晚上在一所位于贫民窟的私人小诊所值夜班,住在这个小诊所里,独自处理急诊,自己照X片、洗像、作诊断。由于成绩优异,他于1948年被国际外科学会授予外科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按照党的需要,毅然放弃了熟悉和热爱的胸外科专业,转而钻研老年医学,成为我国老年医学研究的开拓者。他对高干保健工作非常负责,事必躬亲。1953年,已经是北京医院副院长和中央保健局副局长的计苏华还在亲自整理上百位中央领导干部的病历档案,把每个领导的健康状况、应重点预防的问题,用蝇头小楷记录得有条有理,对有效药和过敏药统统标记得一清二楚。他常常说,医生用药不允许出“万一”的差错,因为对每个病人来说,这个“万一”的机率就变成了“唯一”。
新中国成立后,五姨公计苏华和其他医学专家一起投入到医学科学的调查和研究中。1952年初,美军向朝鲜北部和我国东北,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细菌战。经过当时在欧洲的钱三强等科学家的多方努力,请到了来自六位不同国家的专家——英国的李约瑟、瑞典的安德琳、法国的马戴尔、意大利的欧利佛、苏联的汝科夫和巴西的贝索亚进行《在朝鲜和中国的细菌战》的调查。由当时的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宫乃泉担任接待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计苏华为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于1952年7月10日离开北京前往沈阳,了解我国东北受害情况,亲赴黑龙江齐齐哈尔甘南现场调查。随后国际专家组于7月26日跨过鸭绿江来到平壤。他们到朝鲜了解受害实情,会见被俘的美国空军人员。国家科学委员会的专家回到北京后,写成了一份50页的报告。其中有这样一段结论:“朝鲜和中国东北人民确已成为细菌武器的攻击目标。美军以许多不同方法使用这些细菌武器,其中有一些方法看起来是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使用的方法加以发展而成。这种遭到世界各国人民一致谴责的灭绝人性的手段,为本委员会委员过去所不置信,现在本委员会迫于事实,必须书写以上结论。”专家组离开中国后,由计苏华组织一些科学家和翻译,集中在故宫文华殿,将报告书编译成为8国文字,含46个附件,包括一些记录美军投掷带菌昆虫、田鼠的现场记录、专家所出具的细菌检验、病理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这份报告书,对科学性和文字表述精确性上都有极高的要求。这部《调查在朝鲜和中国的细菌战事实国际科学委员会报告书及附件》堪称历史巨著(俗称黑皮书)。
五姨公计苏华不仅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好医生和严谨的科学工作者,也是一位善于沟通和协调的组织者,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期间,主动联系并广泛团结中国留美学者,结识了在这里工作的物理学家葛庭燧。1949年1月15日,他召集了包括葛庭燧在内的几位积极分子在自己的住所开会,决定率先成立“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分会。1949年1月29日,中国农历新年第一天,芝加哥“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分会成立,选举了葛庭燧、丁儆5位党外积极分子为理事会理事。由葛庭燧担任理事会主席,在全美各地成立了32个分会,10多个专业学科小组,出版刊物《美中科协通讯》,号召和发动留美同学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葛庭燧院士回国后曾担任九三学社中央顾问,参加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80年9月,他又在合肥负责筹建固体物理研究所。他以这两个研究所为平台,培养了大量的研究生和青年骨干,作为民主党派的代表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姨婆史济招每每回忆起这些往事时,眼里饱含泪水。她说:你们这一代孩子,读书赶上了好时候,能随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们那一代知识分子,不断经历外敌侵略,命运如浮萍;但是,孩子们一定要记住,自古以来,“心系天下、以身许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一贯的追求情怀;你们要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当作己任,全心全力为之付出。
高考前,五姨婆特别自豪地向我推荐了她的母校——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说这是中国人自己开设的第一所医学院。正是受两位长辈的影响,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在医学事业的学习和探索中,前辈们“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引导我加入了九三学社。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我和九三社员将一如既往,不忘合作初心、携手共进。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力弘扬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共同的社会理想和目标而不断努力。
(本文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活动”三等奖 作者:李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