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定驻村扶贫期间,我随县文联的杨老师去了两趟万希德村。那里是乌东德水电站的淹没区,是脱贫攻坚重点村之一,同时也是县文联的扶贫挂包点。杨老师是老党员,在这里挂点驻村,已经4年了。
金沙江穿行于川、藏、滇三省区之间,为广袤的大地提供了养份,也是现代水利、电力能源的重要来源之一。位于四川省会东县和云南省禄劝交界处金沙江河道上,正在建设中的世界级巨型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已经进入施工高峰期,将于2021年底正式投产发电,为国家提供年发电量389.1亿千瓦时的巨大能源帮助,对川、滇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战略意义。当然,水电站的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库区征地范围内的村庄和居民,届时将有数百个处于淹没区的古老村落成为水下世界。
万希德村,是这数百个即将被淹没的村庄里的一个。这个小小的彝族村落依偎在金沙江畔,与四川省隔江相望,是武定县最为偏远的自然村,隶属于东坡乡白马口村委会。去到那里,只见绵绵群山,巍峨而又干涸。河谷地带,大多岩石沙土,干旱少雨,植被极差。大地上只有耐碱耐旱的攀枝花和剑麻、有着锋利叶子的白茅草才能生长。对于人类而言,在这样的地方生并非易事。只有江水悠悠,它并不在意两岸的贫脊,一如既往向东奔流而去。我想,如果没有修建乌东德,如果没有脱贫攻坚,这里大概会一直默默无闻地偏僻、贫穷与落后着。现在,随着乌东德水电站的兴建,脱贫攻坚易地搬迁政策随之惠及到万希德村,建于武定县城的安置区,终于即将实现村民们住上小洋楼、用上自来水的梦想了。
然而,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农民来说,离开故土,毕竟不是容易接受的事。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了解多少?对搬迁了解多少?心里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样的?面对国家利益,这些即将舍离故土、重建家园的人们,又是以怎样的心情和态度来面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呢?
所以我们来到这里,试图在村庄消失之前,寻访到民间最真实的情感脉动。
如果从天空往下看,这个小村庄里古老的土掌房呈现与大地一致的颜色,看上去它们甚至已经连成了一体。这里海拔860米,气候炎热,江水里来自唐古拉山源头的冰雪气息已经消融,宁静、清澈而美丽。在离村子不远处,金沙江蜿蜒而过,形成一片水流平缓的江湾,将村子轻轻环抱。河流两岸的山川,因上流江水的冲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林风光。
河流对人类,正如神与众生、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河流经过的地方,生机勃勃而充满力量,给流域带来无尽的希望。然而,这个被江水环抱的村子,若干年来却饱受着干旱之苦。金沙江水富含矿物质,若无足够的引水、净水设备,并不能直接饮用。而万希德村地处偏远,不通公路, 一直到现在,村民的饮用水,依然是靠接引山上的贮蓄水。贫瘠干旱的土地上,农户们以种植高梁、苦荞等耐旱作物、养殖抗旱能力强的黑山羊为主,四季辛劳,却因品种单一,产量不高,严重制约着村庄的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年轻人都不甘贫困而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和儿童还留在村子里,古老的村庄更显苍凉。
随着易地搬迁工作的深入,今天的万希德村,差不多已经是一座空旷而苍凉空城,只有为数不多的村民还留在这里。而据扬老师说,剩下的人,也都答应尽快搬迁。偶尔,我们会看见一位老人牵着骡子,静静走过村子古老的街道。他,就是留守在村庄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摆渡人张德洪。杨老师介绍说,张德洪老人在村子里德高望重,在易地搬迁工作中,他积极配合工作组向村民宣讲政策,劝导那些一时想不开的村民,对搬迁工作很是支持。
我在村子里慢慢地行走,向过路的人和那些还留在村子里做最后守望的人们打听摆渡人张德洪的故事,这些零零散散的信息,慢慢地勾勒着他在我心底的印象。
张德洪老人今年74岁,是万希德村年纪最长的摆渡人,一生都以摆渡航运、打鱼为生。过去,老人还自己制造木船。他手艺精湛,上游至元谋江边乡,下游至武定己衣镇江边一代的摆渡人,都曾跟老人购买过木船。在集体生产年代,老人曾创下年造一百多艘船、为村集体换购了7头牛的光荣历史。据村民说,老人常把木船摆到白马口渡口运送人货,还经常无偿帮助村民水上出行。为了方便村民水上出行,张德洪老人曾多次向政府请求设立渡口,风里来雨去的,往县城跑了很多相关单位。武定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此事,于1987年8月30日批准设立“万希德渡口”,但因资金困乏,渡口一直到2012年5月28才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虽然中间有许多波折,但从此村民们水上出行更加方便,也更加安全了。村民们说,老人用船渡人,也用他的善心渡人,都称他“渡河爷爷”。而老人则说,共产党、人民政府才是真正的大善人,有大善心。我的船渡得了一个两个人,但船小浪大,风险也大,帮不了太多的人。只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心里想着老百姓,才会为人们修建码头,引进大船,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生存之需。
桨橹声声,世界在慢慢改变,人的命运也在改变。随着时代发展,汽艇油轮等高效率水上交通工具出现了,老人造的木船慢慢被淘汰。人们都以为,张德洪老人的生计被现代化大船取代了,他会不会心中不满,后悔当初还跑到县政府请求引进大船?对此,老人总是笑笑,并不正面回答。村民告诉我,老人的木船现在极少载人,只是帮助村民运载货物。老人现在也较少去江面上了,种植农作物和捆扎扫把成为了他的主要经济来源。他扎的高粱扫把整齐牢实,很受人们的欢迎。一年里,老人要制作2000多只扫把,每把的批发价是2.5元,用于维持日常生活开支。剩余的钱,就给邻家的孩子们带一些糖果回去,平日里,邻居们都喜欢带着孩子来老人家里坐坐,因为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老人的木船,喜欢听他讲江面上的故事。
一直到今天,老人还留有一艘木船。他的生命,仿佛与木船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他爱惜木船,每天都要清理船舱的渗水,以免船舱腐坏。下暴雨的夜里,老人便冒雨整夜守着,怕江水上涨冲走木船。人们时常看见他一叶孤舟往来江面之上,他静静地望着连绵起伏的波涛,仿佛在与江水对话。
有村民告诉我,老人除了木船,他最关心的就是去白马口、东坡乡上学读书的孩子们。江岸上的山路,是万希德村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艰险陡峭,下面就是湍急的江水。孩子们去读书都要徒步穿过那条危险的山路。当兴建水库需要万希德村搬迁的消息传来,有人高兴,也有人舍不得离开家乡,不愿搬迁。老人就挨家劝说那些对搬迁有抵触的村民说:“我现在人老了,船也老了,不能再摇船渡人了。但这些娃娃天天都得犯险走山道过江去,这就是咱们必须搬走的原因啊!现在党和国家关心咱们,听说政府在武定县城边上给咱们建好了新房,有明亮的电灯、闭路电视,有方便干净的自来水,房子都盖好了,装修好了,拎着铺盖行李就可以住进去。这是多好的政策啊!住在那里,咱们的娃娃们上学出门有公交车,有公用自行车,再也不用走这种山高水险的险路了!我曾经是这条河上的摆渡人,其实,共产党才是大家真正的摆渡人,引领大家去过好日子呢!”
人们都信任张德洪老人。我在一家农户家落脚讨水喝,主人家跟我说:“我小时候,张德洪老人跟我讲圣经。他说他以前遇到过一个外乡人,那人跟他讲了上帝的故事,给了他一本《圣经》。外乡人说上帝可以救苦救难,只要你信仰上帝,上帝就会帮助你。可那么多年过了,真正帮助到咱们老百姓的是谁?谁来关心你喝不喝到干净的水,谁来关心你住的房子漏不漏雨?谁来关心你是贫是富,吃不吃得饱穿不穿得暖?是共产常,是人民政府,是扶贫工作队。所以,张德洪老人讲,共产党就是他的圣经。我们从小就信任他,跟他一块儿去江面上,坐他的船,都觉得安心,不会有危险,所以他说共产党好,我们都信他。”一些不愿搬迁的老人,在张德洪的劝说下,跟着子女进城看了安置点,都乐意搬走了。
现在,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少数几户村民了。老人劝别人搬走很热心,可他自己为什么不肯搬走呢?我决定把最后的时间,留给张德洪老人。
关于这个问题,老人说:“我会搬走的,只是这些天还偶尔还有搬家的人要运货过江。汽艇现在也很少到这边来,我再帮帮这些人吧。”
傍晚,我们和老人来到他的木船边。他慢慢地清理着船舱里的积水,哼起了一首古老的歌谣。他说,这首歌,是他媳妇教他唱的。接着,老人说出了他对万希德最为眷恋的地方。原来,30年前,老人的妻子在渡河时不幸坠江身亡。不久,老人的大女儿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痛失亲人,老人从此孑然一身,一过就是几十年。他也曾一度怀疑摆渡的价值,但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年代,没有摆渡人,居住于江边的人们又怎么出行呢?看着乡亲们焦急的脸,老人还是又撑起了木船。他说,当木船滑行在江水之上,他似乎就能看见妻子女儿的音容笑貌。老人说:苦了一辈子,也期待着去城里好好安度晚年。新的安置点他去看过两回,不仅住房比想象中的要好得多,还分到了离家不远的田地。以后种地养猪养鸡,都不用再翻山越岭。他很满意,心里对党和国家充满了感恩。只是不能把木船带过去,所以想最后再陪它几天。
“木船见证过我和妻子、女儿的幸福和悲痛,唯一可惜的,就是她们没有福气,不能跟我一起去过好日子,一起体会这种被党和政府关心的幸福。要是她们能看到今天我们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道该有多高兴呢……”
原来,一条河流有多长,思念亲人的心就有多长。离开或不离开,这份情都随着江水,永远流淌在心上。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活着,能幸福、安宁地活着,能心怀感恩地活着,这质朴而真诚的理想,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对党、对国家、对时代的最美好的愿望。
(本文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活动”二等奖 作者:李夏,楚雄州《金沙江文艺》杂志社副社长、三级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