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作为一名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竭力教育事业63年和举办民办高等教育33年的我,很有必要写点东西,回顾一下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63年来的教育情结,以此回馈给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中国共产党。
1938年5月,我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一个贫困家庭。由于付不起学堂费用,上学成了我无法企及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关怀下,我读完了小学、中学,1958年,我以优异的成绩从河南省第一技工学校(后更名为河南职业教育学院,现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从此,我这一生就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
20世纪70年代,经学校推荐,我被借调到郑州市科委工作,随后被选调为华罗庚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小分队。华老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在跟随华老的7年中,我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也目睹了教育的落后,所见所闻给我心灵强烈的震撼。也正是7年间华老对我的言传身教,以及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执着的精神追求、高尚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影响了我。在先生的帮助下,我潜心研究数学,主编出版了《优选法成果应用》《机械加工》等著作。我回到学校工作以后,历年都被评为优秀教师,我所带的班级年年被评为优秀班集体。1985年,我对九三学社普及国民教育的政纲深感崇敬,便加入了九三学社。而后我筹办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赞誉,这些都与跟随华老7年的那段经历分不开。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鼓励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发展教育贡献力量。作为国家教育的补充,在条件许可的时候,社会力量也可以办学,这无疑给民办教育的恢复发展带来了春风,为我后来办学埋下了种子。
1988年年初,我参加了九三学社郑州市委组织的赴新加坡考察团。新加坡不仅自然环境保护良好,风光旖旎,其国民素质之高,经济之发达,也令考察团佩服。据随行的讲解员介绍,新加坡被誉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根本原因是注重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新加坡高等教育是1965年独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教育没有统一的学制,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20多年的时间,教育规模、教育普及率都有了极大地提高。新加坡政府为了解决殖民地时期遗留的诸多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根据国情制定了高等教育发展方针,并且提倡精英教育培养模式。1984年,新加坡政府在《新加坡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性和创造性的时代新型人才”。短暂的考察,使我对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有了深深地了解。
短暂的考察很快结束,我没有留恋新加坡的风光,而是更加欣赏高素质的市民享受的高等教育,他们60%的适龄青年都接受了高等教育。而我国大学生则被称为天之骄子,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入学率不及7%,这是何等的差异。少年强则国家强,教育强则民族盛。我作为一名在高校工作的教师和九三学社社员,不得不反思,新加坡教育是如何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是如何实现的。新加坡的发达与中国的落后,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自然让我决定要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做点什么。
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仅靠政府的力量,教育普及率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累积。我在考察期间,看到新加坡的私立学校作用已经凸显,这也让我想到了2000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孔子不仅成就了七十二贤士,也成就了大教育家的基本,更开创了中国民间教育的先河。现在,正值教育改革,又有国家政策对于社会力量办学的支持,时年50的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办一所大学,让更多的没学上的孩子们,能够步入大学的殿堂。
听说我要办学校,很多人不理解。上世纪80年代,高校教师可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有编制,工资有保障,是个铁饭碗。民办学校在当时来说叫社会办学,在国外来说就是私立教育。在全民经济占主导的当时,凡是涉及“私”字的都十分敏感,更何况是教育,那可是犯了大忌。“已经天命之年,还在瞎折腾啥呢?”同事们和朋友们中不时传出这样那样的善意劝言,家人也为我这种天真想法捏了把汗。
外界的声音并没有改变我要办学的念想。1988年5月经历了艰辛的努力之后,在我50周岁之时,经郑州市教委批准,中原职业大学正式挂牌成立,我当上了学校校长。
当时的民办教育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没有任何成功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国家政策尚未明晰,一切是围绕经济体制改革放宽民营经济政策基础上的探索,民办教育何去何从,学校下一步该如何走,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就是不断根据新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变革,从而保持巨大的灵活性和蓬勃的朝气。之所以“能”,就是党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邓小平“姓资姓社”判断的标准指引下,我茅塞顿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中国共产党立定的教育方针。民办教育何去何从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听党话,跟党走,一定不会错,我找到了答案,也坚定了我办学的信心。
办学说着容易,实践起来却很难。社会办学既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也没有更加鼓励支持的政策。何况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全凭热情,摸着石头过河,甚至打着各种政策的擦边球。没有资金,我找亲戚求朋友东拼西凑。没有教室,我东奔西跑,联系租房。没有学生,我骑着自行车,夜间张贴手抄招生广告,上门动员家长,让孩子去我的学校上学。没有师资,我一次次登门请求朋友、同事来学校兼职上课。办法总比困难多,当时一心鼓足干劲,要把学校办起来。终于,首批300名学生招进学校。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河南省高校数量不足,加之高考考生数量攀升,高考录取率不足8%,使得大量高中毕业生选择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加上由于“文革”耽误高考的青年,也迫切需要获取科学知识,并通过自学考试取得高等教育文凭。1993年,全省参加自考人数超过10万人。充足的生源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学校瞄准机遇,狠抓教学质量,创造了考试通过率高出郑州市社会参考过关率50个百分点的奇迹,顿时学校声名鹊起。学校在生人数逐年递增, 1995年已经达到4000人规模,学校租赁教学点增至7个,分布在郑州市金水、邙山两区。1995年,学校正式征地建设,开启了自有校园的新征程,1996年学校更名郑州科技专修学院,1997年批准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在校生迅速突破8000人,圆了一大批有志青年的大学梦。可以说,此时的民办教育是为国家解了难,为家长排了忧,为青年成才铺了路,为教育改革创了新。
学校是育人的阵地,不仅有业务标准的要求,也有政治规格要求,党是我们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坚强后盾。学校一切工作必须围绕党的要求开展和规范,坚持党管教育,坚持提高办学人和师生党性素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于是,我走上了不寻常“找党”路。90年代的高校党组织一般隶属地方党委,可是像我这样一所尚未进入国民教育序列的民办高校,既没有党组织,地方党委、上级教育部门党组织也没有批准成立党组织的先例。走遍了街道办、区党委、市教育局、市党委组织部、省教委、省委高校工委,一再说情况,一再表决心,建立党组织之事一再被搁浅。
2001年学校纳入普通高校序列,更名郑州科技职业学院,势必要按照党的要求健全党的组织,在各方面协调下,2002年省委组织部批准学校建立党组织,2003年省委高校工委批准学校成立党委,成为河南省第一所党组织隶属省委高校工委的民办高校,为后来省属高校党委划归省委高校工委创下先河。2004年,在我62岁这年,我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高校,更名郑州科技学院。2010年,上级党委给我们选派党委书记,党在学校的力量更加壮大,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凝聚力显著增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学校党委被河南省委评为“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教务处、实践中心两个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我作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作为一名高校举办者,初心和使命始终与党一致,殚精竭虑为党和国家培育时代新人是党教诲我成就的理念。成才先成人,树人先立德。一所大学培养出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培养出有道德、有觉悟、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综合素养人才。为此,我们在全国民办高校率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铺开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大教育。党建与思政工作获得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优秀成果特等奖,并作为民办高校唯一代表在第23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言。2020年,按照“一厅一品牌”“一区一特色”的理念,投资近千万元,建设了集教学、体验、交流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馆,该馆 “时光隧道”以声、光、电的形式展现了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78年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时代的发展脉络图。感应橱窗以图文、视频并茂的形式,让师生系统了解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内涵。教学馆让学习者沉浸式、互动式体验,使历史动起来、理论活起来、课堂炫起来。开馆仅3个月,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党政机关、高校、社会团体共计2000多人参观学习。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方向问题从来都是第一位的。高等学校,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其宗旨和功能都一样,都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如今的郑州科技学院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各类在校生38450人,固定资产近20亿元。按照国家为大学生投入教育成本来算,33年中,学校已经累计为国家节约教育经费至少在40-50亿元。3万余名在校生每年也将为国家节约教育经费3亿元之上。12万毕业生奋战在各条战线上,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无从计算。更重要的是郑州科技学院这所民办本科大学的无形资产和积累的教育经验,成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力量,这种社会价值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面对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营利性或者非营利性高校。我郑重宣誓,坚定不移地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郑州科技学院将登记为非营利学校。对我来说这就意味着近20亿元的固定资产终将成为国家、社会所有。以后,我将和我的教职员工一样,坚守岗位,只拿工资,不求回报。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践证明,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党的领导下,郑州科技学院33年的发展历程同样见证了民办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巨变。
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从业的选择而悔恨,也不因个人得失而羞愧。当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时候,深知吃水不忘挖井人,衷心感谢共产党。我相信,我们全体郑科院人,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加深对党的初心使命的感悟,做到认真学党史,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郑州科技学院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名大学。
(刘文魁,教授,郑州科技学院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