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0日、11日晚上21:42,记录片《计算机专家王选》在央视科教频道《大家》栏目中分两集播出。
为了号召广大社员和机关干部踊跃收看,积极学习王选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格,我们在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网站上发布了收看预告。
作为一名从事思想宣传工作的专职干部,同时作为一名九三社员,我进行了完整的收看。
此前,对王选的事迹不是没有了解,但是不成系统;对王选的品格不是没有感受,但是并不深刻;对王选的精神不是没有宣传,但是太过浮浅。
通过此次收看纪录片,我认识了一个更加全面的、鲜活的、伟岸的王选。他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是触及心灵深处的!
人近中年 整装待发重上阵
王选24岁之前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谁都未曾想到因劳累过度导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他原本充满光明的事业之路戛然而止,定格在1961年。他被迫回乡养病,14年无法正常工作,宝贵的青春年华充满病痛的折磨。这对于一个充满梦想与激情的年轻人来说是怎样的打击?!
那些年里,他也沉沦过,也消极过,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所幸,最终他还是挺了过来。虽然他说能够走过那段阴霾的岁月是因为妻子的陪伴,但是我相信除此之外更主要的是源于他对未来的向往和对事业的追求。
1974年国家设立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即748工程。这像一道光,射进了王选的生命。他敏锐地洞察到748工程中所包含的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价值,这项技术带给中国的将是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
在当时的中国,印刷产业还是依靠铅字印刷,不仅效率低、成本大,而且劳动力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而一些先进国家已经采用照排技术进行印刷了。
汉字精密照排,是指运用计算机和光学等技术,对中文信息进行输入、编辑、排版、输出和印刷。
发明一项技术,再用它来改造一个行业。这在王选看来,是一件无比激动人心的事情。
文字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华民族能够凝聚起来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印刷产业的问题,那中国将会被世界远远的抛在后面。
为了让中国赶上世界的脚步,也为了让自己的学识有用武之地,在身体条件已经允许其重返工作岗位的情况下,1975年,已经38岁、人近中年的王选毅然决定投身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科研攻关工作。
不惧质疑 重大科研攻关终告成功
面对当时世界上已有的第一代照排机,王选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那就是跳过第二代、第三代,选择直接研制第四代照排机。历史和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极富远见和洞察力的决定,对中国乃至世界相关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在当时,王选得到的不是信任与支持,而是质疑与嘲讽。在他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18年间,对于他的质疑和嘲讽从未间断过,过程十分艰辛。王选自己说,这个过程好比是“唐僧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他常笑称:“要学会在骂声中成长。”
70年代末,外国先进印刷企业不约而同地盯上了蕴藏巨大商机的中国印刷市场,纷纷来华推介他们的产品。面对外国大公司抢占中国印刷市场的现状,王选在随团考察世界先进印刷企业后,立下军令状,要用3-5年的时间把外国企业和产品全部赶出中国。
发展民族工业,是王选的志愿。中国人就是要在世界上扬眉吐气,是王选的信念。就是凭借着这种志愿与信念,凭借着对梦想的坚定与执着,他几近疯狂地投入工作,终于在质疑声中研制成功了第四代汉字照排机。
当汉字激光照排机在《经济日报》的排版印刷取得成功时,这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从此,中国的印刷产业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迎来了光与电的时代。如果说从雕刻印刷到活字印刷是印刷技术的第一次革命,那么从铅字印刷到照排印刷就是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王选也因此被称为“当代毕昇”。
顶天立地 开创产学研结合新模式
王选,与大多数的科学家不同。这种不同在于他是极具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他能够准确预测市场的所需和走向,完美的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正是由于王选对科技的攻坚克难,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才成就了北大方正。
1995年,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成立,王选任研究院院长。同年,方正在香港上市,王选兼任香港方正董事局主席。作为我国第一批把科技成果推向市场的先行者,王选总结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顶天立地。顶天,是指对未来技术或下一代技术做技术储备;立地,是指产品化和大量推广应用。二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以此实现技术和市场的正反馈。
在此后的数年间,王选带领他的团队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并不断推广应用。让北大方正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如今,汉字报业、书籍、电子产品遍布全世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你用电子设备输入、获取或传输汉字信息,你就应该感谢一个人,他就是王选。
淡泊名利 生活清贫一如当初
随着科研攻关取得重大成果,各种荣誉、奖励接踵而来。但是这些,从来都不是王选所看重的。当被问及什么时候感到激动时,王选回答:不是在被领导接见和肯定的时候,也不是在获得各种荣誉和奖项的时候,而是看到你的成果被大家接受的时候,被广泛推广应用,给国家带来效益的时候。
金钱和物质,更不是王选所追求的。197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在参观了王选的工作室后,邀请他去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承诺提供所有费用,被王选谢绝了。1982年,一位港商开出月薪6万港币的天价薪酬请他去香港工作,也被王选拒绝了。方正集团上市后,人们猜测王选是个亿万富翁,他从不解释。每次得到的奖金、稿费,全部捐赠出去,依旧过着清贫如初的日子。
一副戴了几十年的木框眼镜,一个图案都被磨掉的塑料水杯,是他办公桌上最常见的两样东西。木框不好看,但他却说物美价廉。图案被磨掉了,但他却说轻便好用。一条稍显贵重的领带,平日里都被他锁在办公桌的抽屉里,只有接待外宾和重要的客人时才会拿出来戴上。
甘为人梯 扶持培养青年人才
56岁的时候,王选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从科研一线上退下来,全力扶持年轻人。
对于每一个进入北大方正的年轻人,他都会亲自和他们谈话,记录下他们的兴趣爱好、优势特点、家庭状况,甚至有无家庭困难,等等。
王选是用心去关心和培养年轻人的,他一生没有子嗣,他是把与他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当作孩子一样去爱护和教导的。
在与年轻人的接触中,他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学、所得、所感、所悟传授给他们,不求丝毫回报,但求他们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可以早一天承担起国家科技发展的重任。
在2002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王选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扶持和提拔更多的年轻人才,让他们领导中国的团队研制出更多中国自主科技成果的产品,去抢占发达国家的市场。
面对病魔 始终不肯放弃工作
2000年,王选被查出患有肺癌,他生命的最后岁月是在北京协和医院一套不大的病房中度过的。
病魔可以摧毁他的身体,但却不能打败他的精神。他从未报怨过命运的不公,他说他要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一样对待癌症病魔。他的病房里没有悲苦的气氛,而是充满欢声笑语。
在他从被确诊绝症到去世的1941个日子里,他有798天都在住院或者治疗。他经历了9个周期的化疗,115次放疗,28次热疗。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参加了340多次的活动和会议,撰写27篇文章共计11余万字,约谈了500多人次。
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从未停歇!
2002年,王选在化疗期间拖着病体到人民大会堂领取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6年1月3日,精神状态稍好一些的王选颤抖地写下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八个字,这是他为《科技日报》成立20周年的题词,竟成为他的绝笔。
早在被确诊癌症的2000年10月,王选就写下遗嘱,其中内容包括不开追悼会、捐赠器官、不留骨灰等。他不想死后还要占有大家的时间来为他送别,他希望死后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
王选走后,他的夫人陈堃銶女士捐款设立了九三学社北京王选关怀基金会,用来资助经济困难的患病九三社员,一直到今天,每年都有几十位社员获得资助。
从王选身上 我们学到了什么
王选自己说,他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那就是洞察力和执着。他说,只有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工作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从不做秀,也不炫耀自己。没有子嗣,也没有显赫的财富。只有一身浩然正气。
王选,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王选都是楷模与榜样!
对于九三人来讲,王选更是一面旗帜,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只要你是九三人,你就应该知道王选。
也许你达不到他那样的智商,但是你应该学习他那样的眼光;
也许你无法企及他那样的成就,但是你应该学习他那样的品格;
只要你是九三人,都请你知道王选、记住王选、学习王选、传承王选!
让我们年轻一代九三人从自己做起,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立足新时代,展现新面貌,实现新作为,让王选精神薪火相传,众志成城,劈波斩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宣传部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