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16)|一盎司的预防胜于一磅的治疗——追忆缅怀九三先贤 预防医学先驱叶恭绍教授
来源:九三学社沈阳市委员会 时间:2020-10-13摘要:在九三学社创建七十五周年之际,缅怀先辈叶恭绍女士为卫生防疫工作奉献一生的崇高情怀,并在此次疫情期间回顾叶恭绍前辈为儿少防疫事业的发展走过的历程,理解卫生防疫的意义和价值,号召后辈学习以九三先贤叶恭绍教授为代表的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关键词:九三学社 九三先贤 叶恭绍 卫生防疫事业
“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的叶恭绍前辈用自己的一生完成了对这句话的证明。
在1908年的严冬,江西九江,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叶恭绍出生了。本该是被封建礼教的枷锁紧紧束缚住的女孩,却在那个时局动荡、民生凋敝的年代里冲破囚笼,毅然选择了走出家庭,去接受新式的思想和教育。赴天津中西女子中学读书,奔南开大学求学,转燕京大学寻知,入协和医学院探理。我们不难想象出叶恭绍前辈在那个飘摇时代里追求进步的坚毅身姿,也不难想象在那节公共卫生课上,当立志“能为解除民众痛苦而作一番事业”的前辈听到“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时,眼前浮现的光亮和心中种下的宏愿。便是从那一刻起,苦于药物匮乏、技术欠佳医学现状的叶恭绍明确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预防医学事业。[1]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公共卫生关系着千万民生,预防医学正以其价值导向的超前性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充当着公共卫生的前卫基石。叶恭绍前辈扛起国内公共卫生的大旗,从此,披肝沥胆亦无惧。
九三先贤叶恭绍在协和医学院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从事婴幼儿的保健工作。在那里,她亲眼看着,多少本应健康成长的孩童,苦于家境贫寒,母亲没有奶水,只能以面糊喂养后变得面瘦肌黄,发育不良。应是工作的本分,更是源于前辈内心的博爱,此后的一段时间,她反复研究,多次比较,终于调制出一种价格低廉的加料豆浆用以代替母乳给婴儿提供他们成长所需的营养。同时在事务所内建起豆浆站,广为施与,让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劳动人民减轻经济负担,同时也有效地减少了儿童因为体质虚弱所致疾病的产生。前辈还将当时的研究资料整理成文章,以供他人参考借鉴,救济更多的百姓。加料豆浆的研究为日后更多代乳品的研制奠定了初步基础,也为儿童喂养与发育的相关研究做了有意义的探索。叶恭绍前辈在这次研究中亲密接触妇婴,也为她今后妇婴保健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这位慈祥朴素的先贤,此后多年,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事业,从未忘记过自己“解除民众痛苦”的初衷,辗转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中央卫生实验院,并创立儿少卫生研究所,始终将自己的光和热不遗余力地投向儿少防疫工作。
身为九三人,叶恭绍前辈的思想无疑是要求民主的,要求进步的。她为保健所附近染上性病的妇女注射具有广谱消炎作用的“914”针剂,阻止疾病传染给她们的胎儿。此后不久她又开始奔波于儿童牛痘疫苗的接种问题,预防天花的传播,然而她的呼吁并不被国民党当局所采纳,势单力薄的她失望于政府。所幸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叶恭绍前辈以无比喜悦的心情同北平人民一起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到来。她热烈地拥护1950年召开的第一节全国卫生会议所确定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中西医大团结”三大卫生方针,并积极的参与政府关于儿童接种牛痘疫苗等卫生防疫工作的讨论当中。新的政府与之前的国民党政府截然不同的态度更加坚定了她投身新中国卫生防疫工作的决心。她反对传统流行病学调查仅从疾病自身出发来推算传染情况的做法,认为这“否认了人类是有力量来改造社会”,应当将防疫所起的作用作为必须考虑的因素。同时,她还富有建树的提出了对“医师只管保健,教育则是别人的责任”这种片面认识的反对,重视科学普及,并倾囊相授,培养了中国几代的儿少卫生预防人才。她坚持“以隔离病人和检疫接触者来消灭传染源、以消毒和注重环境卫生来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防治传染病,“反对将免疫视为仅仅是组织与抗体和传染源之间直接起作用的结果,主张以‘发生在复杂机体内的全部生理反应的立场’来研究免疫活动;从而提高个体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传染力。”
2020年6月2日,习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预防为主,稳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成功防范和应对了甲型H1N1流感、H7N9、埃博拉病毒等突发疫情,主要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在实现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中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习总书记指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这次全民战疫中,我们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卫生防疫的重要性,也能清晰的理解和感受到九三先贤叶恭绍教授关于卫生防疫主张的前瞻性和有效性。身处于这次疫情的我们,总会不禁思考,以后如何才能够避免这样严重的疫情发生?如何才能够将疫情及时地消灭于萌芽状态?正如《疫情下对中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改革的建议》的作者黄奇帆所强调的,国家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还需健全和完善。一个预防性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立是百年大计,当然,“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英镑的治疗”,这独立完整的防疫体系的建立,也是一种长远的投资。
选择防疫,是在预防没有发生的灾难。防微杜渐的道理人人都懂,却常常被忽略,更何况那些在人们眼中因“没有发生”所以无人知晓的事。天花与牛痘疫苗淡出了视线,这是叶恭绍等前辈所愿,却在同时让许多为之奉献无数心力的先人身影也淡出了人们的脑海。默默付出的九三先贤们,我们称赞他们的淡泊名利,不争世俗,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保持着清醒理智。但也许,他们不过是那个立志“解除民众痛苦”,在意儿童们少受一点痛,少受一点病痛折磨的平凡之人,在那条追随初心的路上兢兢业业。
在预防医学中,儿少防疫是一个极为关键的研究对象。叶恭绍教授也是深知孩童尚处于成长期,抵抗力薄弱,尤其是在当时物资匮乏,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少儿的免疫力弱,且还“因独特的身心状况而更容易患上带有年龄阶段特征的传染病,而这些疾病很多都可以通过提前预防的手段加以避免。”针对孩童的疾病预防,先贤叶恭绍亲身组建儿少研究所,带领所内人日以继夜地探索和钻研。前辈将儿少的防疫作为自己进军的对准口,带领同批的战士,将儿童青少年的病痛驱逐,换回他们烂漫的笑颜。
在1963年,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召集叶恭绍教授等专家座谈,指出一定要让少年儿童“能用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其中,科学的知识,我想应该便是学习疾病预防的相关方法,加强儿童少年对自身健康、身体状况的重视了解。于是,叶恭绍教授担着重任,开始了遍及全国的少年儿童健康状况调查,这次调查规模之宏大,兼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同时又赶上了动乱的十年。然而,叶恭绍前辈认识一边受着“再教育”,一边继续完成她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的研究调查。她说,“只剩下我一个人也要搞儿少卫生科研,我不会去干别的事”。因为她知道,困境是暂时的,但卫生防疫是现在的、将来的,要坚持很长的时间,才能获得长久的利益价值。而儿少卫生科研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这份重担,舍我其谁?
已是古稀之年的叶恭绍前辈,还在为公共卫生研究的恢复奔波忙走。中华医学会卫生学会儿少卫生学组组长、北京医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医学会儿少卫生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她在名誉加身时,主动转身,将机会留给年轻一代,培养研究生,继续她的学术研究和整理。在八十年代,她提出“应重视肝炎、结核病等儿童常见传染病的研究,并主张应制订切实可行的保健措施,做好胎儿期感染疾病及损伤的早期预防。同时,认为应由各相关部委订立全国统一的儿童健康检查内容和方法。少年儿童在小学及中学期间的健康检查次数、检查目的、检查内容、检查方法及标准等应作具体规定,并建立健康档案。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预防各种传染病对少年儿童的侵袭。”她的建设性意见在今天看来都很具有价值。她的著作,《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儿童少年卫生学》、《家庭育儿百科全书》、《中小学生保健手册》、《当代中国(儿少卫生事业部分)》、《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儿少卫生事业部分)》、《儿童少年卫生学》……凝聚了她的智慧,她的汗水,她对儿少防疫事业蓬勃发展的期盼和解除民众疾苦,见证更多幸福的夙愿。
在她的弥留之际,她的口中还在吟咏着国歌……
九三先贤叶恭绍为国为民呕沥一生心血,奠定了卫生防疫的基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笔者作为从事医学卫生工作的一名九三基层社员深知预防医学的大厦还需我们后辈们锲而不舍地填石,补充和修缮,终不负前辈所托。
如今再怀念起九三先贤叶恭绍教授,我们不能忘记她“就是剩下我一个人,也要为儿童少年卫生做点研究工作”的志愿,不能忘记前辈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这是九三人的信仰,坚毅、职责、博爱,这是我们后辈的担当。
作为九三先贤叶恭绍前辈为新中国的卫生防疫工作奋斗至生命的最后。她的赤诚,将被后来的九三人铭记,将被后辈们继续传承
作者:曾焱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