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18)|九三学社的文脉与传承

来源:九三学社黑龙江市委员会    时间:2020-10-13

摘要:九三学社的文脉,生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西方现代文明,缘起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形成于参与争取和平民主建国的历史斗争,发展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奉献建功之中,传承于九三学社追求崇高理想的奋斗征程。以爱国、民主、科学为主题的精神宗旨,以同心、共进、协作为主导的政治立场,以翘楚、圭臬、泰斗为主体的团队特质,以敬业、奉献、建功为主流的价值追求,以笃实、精准、前瞻为主旨的参政标尺,以坚韧、执着、忠勇为主调的宝贵人格,构成了九三学社的文脉。传承和发展九三学社文脉,对于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九三学社  文脉  传承

九三学社的文脉,生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西方现代文明,缘起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形成于参与争取和平民主建国的历史斗争,发展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奉献建功之中,传承于九三学社追求崇高理想的奋斗征程。探究九三学社文脉的内涵,传承九三学社文脉的元宗,对于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参政党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文脉”一词新意的考释

探讨九三学社的文脉与传承,需要从全面理解“文脉”开始。对组成“文脉”一词的词素本义进行探究,能更加准确而全面地理解该词。“文”字本义中有“符号”、“文字”、“痕迹”、“错画”[1]、“记录”等含义,可以理解为:可供考证的线索、记载或证据;“脉”字本义有“血管”,“脉搏”,“像血管一样分布的东西”,“血统、宗派有情相承的系统”[2]。因此,“文脉”一词,其本义所包含着的一些元素,就使其具有了这样一些特点:文脉有“文”,所以可考;文脉是“脉”,所以可传。以此角度理解,文脉是一种有其发源、众流融汇、演进相接的体系或脉络,其中既有永续不变的初始基因,又有适新应需的发展变化,由多条线索的分汇融合、织结相连却又条理分明才得以形成。从其形成特点来看,文脉作为文化脉络,应兼具“文化”与“脉络”的特点,具有代际相传的传承性、适新应变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包容性、交织成络的体系性和延续久远的永续性。

二、九三学社文脉的源流

探究九三学社的文脉,应沿着九三学社创始人的思想轨迹去探求。许德珩、褚辅成、潘菽、梁希、张西曼、吴藻溪、黄国璋等先贤多出生于中国旧社会的缙绅阶层,颇有儒家士大夫的风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熏陶。其时正是“中国近现代新旧思想冲突异常激烈的大变革时代,新思想、新观念逐渐地产生,旧思想、旧观念逐渐被破除,思想方法也发生急剧的更迭”[3]。从小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多有着青年时代留学国外经历的九三学社先贤们,他们的思想就历史性地成为中西方文化冲突、碰撞与融合背景下的产物;而中西文化的融合,则成为九三学社文脉初生的历史背景。先贤们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而探索、献身、建功的长期奋斗历程中,始终没有间断的就是延续与传承了五四精神,为争取民主、发展科学而努力。因此,五四运动的“爱国、民主、科学”精神,就成为九三学社文脉当中最核心的精神宗旨。这种不因社会变革和时代变迁而中断,始终延续并不断发展的思想文化主流,构成了九三学社的文脉。

三、九三学社文脉的内涵

“九三学社文脉是九三学社的性质、宗旨和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其组织凝聚力、组织动员力的重要源泉,是其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的特质所在,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风雨同舟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4]在九三学社长期历史发展中沉淀、固化、承袭下来的,那些有别于其他党派和社会政治团体的、永恒性的党派特色基因,构成了九三学社文脉的思想内涵。

(一)以爱国、民主、科学为主题的精神宗旨

“本社前身为抗日战争后期一批进步学者发扬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重庆组织的‘民主科学座谈会’。后为纪念 1945年 9 月 3 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5]爱国是相对于卖国而言的,民主是相对于专制而言的,科学是相对于蒙昧而言的。正是在以爱国为核心的为国家民族兴亡而担当、以民主为核心的为人民自由权利而斗争、以科学为核心的为人类发展进步而奋斗的精神宗旨引领下,九三学社才凝聚和汇集起一大批专家、学者等各界精英人士,在为民族摆脱贫穷落后而复兴,为人民摆脱专制压迫而解放,为人类摆脱蒙昧而进步的共同追求中,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二)以同心、共进、合作为主导的政治立场

九三学社的成立、存在和发展过程,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双方早期领导人,如许德珩和毛泽东等所结成的私人友谊,以及此后的革命经历,历史性地奠定了双方政治上合作与共事的感情基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和衷共济,是九三学社积久沉淀的政治信念和光荣传统,是九三学社老一辈领导人的自觉选择和政治交代”[6]。

(三)以翘楚、圭臬、泰斗为主体的团队特质

良木独秀于草莽,方称之为“翘楚”;尺规被参照为标准,方称之为“圭臬”;学术被尊崇为权威,方称之为“泰斗”。“即使人数少也不要紧,你们都是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经常在报上发表意见和看法,不是也起很大作用吗?”[7]九三学社就是为凝聚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有着较大影响力和感召力的知名学问家、学科奠基人、杰出科学家而组成的政治团体。吸收和培养有较大影响力的旗帜性、标志性代表人物,是九三学社在组织发展方面比较突出的特点,也应成为九三学社文脉内涵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以敬业、奉献、建功为主流的价值追求

创立九三学社的先贤们,不仅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建立卓越功勋,更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舍身忘我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一座水塔成了他的纪念碑”的税西恒;“为人民服务万死不辞”的梁希;使中国摘掉贫油帽子的黄汲清;最早提出陆相生油论学者之一的谢家荣;在恶劣条件下心无旁骛地用二手计算尺计算,不惜以科学家的生命为代价缩短祖国科学发展进程,创造动地惊天建奇勋的“两弹一星”科学家邓稼先、王淦昌、程开甲等;永葆科学家本色的中国近代力学和理论物理奠基人周培源;18 年病痛缠身而坚持科研、开创汉字印刷新时代的王选……众多的九三人用自身的牺牲与超越,诠释了九三学社的情怀与担当,把“敬业、奉献、建功”刻入了九三学社的文脉,交给我们去践行和传承。

(五)以笃实、精准、前瞻为主旨的参政标尺

每年全国“两会”前后,九三学社的意见和建议都倍受关注。《关于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建议》,启动了重视科教工作者待遇,解决脑体倒挂现象的国家行动。《关于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得到邓小平的批示。《建议国家制定国旗法》的提案催生了规范国旗使用的专门法律。《关于加大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的建议》、《关于非典防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基于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切合实际、着眼长远、科学可行的睿智建言,成为九三学社的履职亮点和参照范本。

(六)以坚韧、执着、忠勇为主调的宝贵人格

历经挫折和打击而不屈的品格,方显坚韧;经受困难和考验而不改的信念,方显执着;倍受屈辱和迫害而不负的初心,方显忠勇。九三学社社员在五四运动被捕的牢狱囚禁中没有投降、变节,在国民党打击迫害民主人士的白色恐怖中没有摇摆、吓倒,在反右斗争扩大化的恶潮险浪中没有失节、沉沦,在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中没有堕落、颓废,因为他们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个人小家的安危之上,坚定信念、坚持真理、坚守人格,为九三学社的文脉得以传承和延续保住了火种,蓄存了力量,积攒了后劲。

四、传承九三学社文脉的现实思考

在思想建设方面传承九三学社文脉,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使全体社员把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化为献身、献智、献力于国家建设事业的精神力量;把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化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自觉;把对科学精神的坚守,化为让科技造福于国家人民的事业追求。

在能力建设方面传承九三学社文脉,就是要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做出新的业绩。以扎实深入的调究为基础,提升参政议政质量;以及时精准的信息搜集为依据,推进民主监督工作;以超前精深的课题研究为铺垫,提高政党协商水平;以彰显优势的特色活动为载体,增强社会服务实效。

在组织建设方面传承九三学社文脉,就是要在“党派趋同化”中坚定自持,永葆自身特色。社员队伍建设,应实施“分数值”战略,处理好增大分子与扩大分母的关系。更加注重社员队伍的纯洁性、社员个体的杰出性,超前发现、及时吸收、持续培养高端人才。吸收旗帜代表者以壮大主体力量,唤醒沉睡无为者以激发团队活力,清除违法乱纪者以维护组织形象。

在制度机制建设上,应运用系统性思维,处理好严格管理与激发活力的关系。建立能够调动全社的统一的履职考核标准体系,实行各级领导分工联系基层组织和社员制度,关心和了解社员思想动态。要宣传社员本职工作和参政议政业绩,鼓励和支持社员岗位建功,增强各级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动员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九三文脉绵延久远、源远流长。我们要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履职作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传承九三学社文脉,续写九三学社的新时代华章。

作者:杨复斌 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员会参政议政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