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24)|独领风骚的九三学人—记站在文史研究、医学教育和海洋科学前沿的青岛早期社员
来源: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时间:2020-10-13摘要: 20世纪50年代,青岛早期社员群体里涌现了一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大师,为青岛的文化事业、山东的医学教育、国家的海洋科技做出了卓越贡献。笔者通过掌握的社史档案资料,彰显青岛早期社员的突出贡献,以期在九三学社成立75周年和九三学社青岛分社成立65周年之际,激励一代又一代九三人,不忘初心,励志前行。
关键词:青岛早期社员 九三学社 文史学术 医学教育 海洋科学
青岛九三学社地方组织界别特色明显,科学技术、高等教育、医药卫生领域社员占有绝对优势和主导地位,这得益于20世纪50年代青岛早期社员奠定的坚实基础。九三前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以专业的精神和执着的情怀,弘扬和传承 “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取得了骄人业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青岛文化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的山东大学(以下简称山大)正处在文史见长的黄金时代,文史两系各有七八位三级以上蜚声海内外的名教授,在陆侃如、冯沅君、高亨、殷焕先、殷孟伦、蒋维崧、周迟明、刘本岩、郑鹤声、陈同燮、童书业、张维华、韩连琪、徐绪典和华山等九三先辈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文史学术研究的辉煌。
50年代山大中文系在文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创获非凡。1951年冯沅君与游国恩(九三学社社员)等主编《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冯沅君与林庚先生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并荣获国家教委统编教材一等奖。1956年陆侃如、冯沅君夫妻合著的《中国诗史》(上中下) 出版;陆侃如、高亨、黄孝纾选注《楚辞选》出版,修订重版冯沅君的《古剧说汇》;1957年陆侃如、冯沅君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修订本)的压缩本《中国古典文学简史》出版,并首次译成英、法、德、日、俄等多种文字对外发行。高亨研究中国古代文史近四十年,是我国的先秦哲学和文学少数顶尖专家之一,50年代作品有《诗经选注》。50年代的陆侃如、冯沅君、高亨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殷焕先是我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在50年代为新中国的语言学术建设,做出了筚路蓝缕的贡献。殷孟伦教授在50年代著有《略谈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对语言艺术的认识》《试论司马迁〈史记〉中的语言》等。还有蒋维崧、周迟明、刘本岩关于汉语和修辞的研究,也都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由此可见,以九三前辈做学科带头人的山大中文系与其他著名大学同类学科相比毫不逊色。
50年代山大历史系云集了八位名教授,被誉为“八马同槽”,成为学林佳话,其中四位是青岛早期社员。童书业自学成才,是我国春秋史研究专家,50年代先后完成了《先秦七子研究》《春秋左传考证》两部力作。郑鹤声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又是中国史学史、东西洋交通史、近代史专家,他的《中国史部目录学》已成为历史学者探讨中国历史史籍源流的蓝本,所著《中国近世史》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两大流派之一。张维华是我国老一代著名历史学家,在中西交通史、秦汉史和明清史领域都有突出贡献,著有《汉史论集》《明代海外贸易简论》等。陈同燮是我国研究古希腊、罗马史的奠基者和主要贡献者,其代表作品《希腊罗马简史》。韩连琪、徐绪典和华山等九三前辈,他们共同撑起了山大历史系的半边天。
“城市没有文科大学就没有灵魂,一座像样的城市必须有一所综合大学,其中文科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它的人才库、智慧库,是走向学术高端的起源和发动机。山东大学1958年搬走以后,青岛碧海蓝天仍在,却被称为文化沙漠,和这所大学的离开不无关系”青岛大学原中文系主任、教授刘增人如是说。虽然青岛九三学社的文史大师们也随学校的搬迁而离去,但他们留下了青岛50年代的文化辉煌。
对山东医学教育发展的贡献
50年代的山东大学医学院(1956年后的青岛医学院)在全国的38所医学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较大影响,就是由徐佐夏、潘作新、田浩泉、何森、马贤成、秦文杰、金泽忠、史道生、陆光庭、石珍荣、梁斌、卢筱英、李景颐、闫应举、吕运明、陈福清、孙世锡、鞠明诚、于伟卿、赵玉田、董孝泳、林式霖、陈鸿雪、王胜淼、叶衍知等九三学社的老教授做支撑。其附属医院的各科主任多数是九三学社社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徐佐夏、潘作新担任正副院长期间的青岛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曾为我省的医学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1958年调出骨干教师12人(有社员孙世锡、张震泽、谷宗藩、张秀民)支援昌潍地区创建医学院。同年还调出5名教师协助支援烟台地区创建莱阳卫生学校。之后又全面负责筹建沂水医学专科学校,继之调出教职员工120余人(有社员于会文、于长岫、梁斌)和一批教学设备、图书。70年代初创建了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现滨州医学院)。徐佐夏在九三学社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原九三学社枣庄市主委孙维林就是他发展入社的;原九三学社潍坊市主委谷宗藩也受其影响1956年在青岛医学院时加入九三学社。荣获第四批“九三楷模”荣誉称号的王贤才回忆为什么要加入九三学社时说:“我对九三学社一直印象很深。因为我们那个大学(山东大学)特别是医学院,从院长(徐佐夏)起,几乎所有教授都是九三学社的。” 从50年代初,医院几乎每年都派出人数不等的医疗队,分别到工厂、农村进行防病治病,开展计划生育、医学调查和卫生知识宣传,足迹遍及青岛、烟台、昌潍、临沂等地市。如1958年的赴日照防治血丝虫病医疗队,就是由九三学社社员、著名寄生虫学家马贤成带队。从1954年开始,先后与胶东、昌潍等十余所地县重点医院建立了业务指导关系,通过会诊、接收进修、定期去作学术报告等形式,给以切实有效的帮助。先后调派医务骨干充实烟台(有社员陈瑞祯、李桂林)、昌潍、临沂、滨州(有社员李元和、滕锡衡、赵存真)和胜利油田、三线建设(有社员孙维林、王亚强)等地的医院,促进了当地医学教育的发展,改善了山东省中部、东部城乡的医疗状况,提高了地县医院的医疗水平,发挥了一个省级综合医院的示范、辐射、骨干和引领作用,在这些医学专家中,九三人是骨干力量。
对国家海洋科技的贡献
作为以科学技术界为主体的民主党派,早期社员在自己的岗位上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的海洋科技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三先驱杨振声是中国海洋学科的首倡者与奠基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校长期间就率先提出逐步增设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学系的设想,当时这些学科在其他大学均未设立。在他的首创下,直至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山东大学之后,海洋科学始终在国内独树一帜,后来在山大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海洋大学,新建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科研机构,使青岛发展成为全国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今天,当以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杨振声,不能忘记九三前辈张玺、赫崇本、唐世风、毛汉礼、文圣常、成庆泰、管秉贤、刘瑞玉、景振华、王彬华、索如英、孙继仁、蓝乾文、刘效舜、高哲生、何垙、胡文溶、李冠国、史升耀、于宝琛、牛振义、张定民为中国的海洋城—青岛做出的重大贡献。他们在海洋科研领域创建了许多中国第一:张玺——中国贝类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创始人之一;赫崇本——新中国海洋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物理海洋科学主要奠基人,建造中国第一艘海洋科考船“东方红-1号”积极推动者;唐世风——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海洋学系及海洋研究所,我国现代海洋科学研究及海洋科学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毛汉礼——中国海洋物理科学奠基人之一;文圣常——中国海浪学科的开拓者;成庆泰——我国海洋鱼类分类学的奠基人与开创者之一;管秉贤——我国海洋环流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刘瑞玉——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和甲壳动物学开拓者;王彬华——我国海洋气象学的开创者;景振华——中国第一部有关海流的专著《海流原理》于1966年问世;文圣常——中国海浪学科的开拓者;索如瑛——我国海带养殖开拓者之一。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可以从青岛文化名人雕塑园里得到体现。1995年,20位已故青岛籍贯或客居青岛成就卓著的文化名人雕像坐落在新建的青岛文化名人雕塑园里,其中有7名科学家,全部都是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其中3人是青岛九三学社前辈,他们是张玺、毛汉礼、赫崇本。青岛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海洋科技力量,正是这一代九三海洋人与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一起奠定了青岛海洋科技城的基石,使青岛成为我国海洋科研最大最强的基地。
结语
青岛九三学社在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初的平稳、快速发展期,1957年“反右”斗争的重创乃至“文化大革命”的风霜雪雨,二十多年的严峻考验使组织更加成熟,社员更具韧劲和活力。在改革开放后青岛九三学社组织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现已成为青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而青岛早期社员对组织的建立和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石作用,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为后人铭记和尊崇;他们如灯塔,照亮一代又一代九三人前进的路途!
一、九三学社从一个小党派变成了一个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民主党派,在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社员对青岛的今天和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科学技术、高等教育、医药卫生领域,——例如,在青岛早期社员群体中就产生了毛汉礼、文圣常和刘瑞玉三位院士。
三、九三学社青岛分社还积极推动了省、市九三学社组织的发展,扩大了九三学社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先后有十位青岛早期社员担任过九三学社省、地级市委主委。
(九三学社青岛市委 张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