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关于大力推进转型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字体:大、中、小】
【颜色:】
浏览量:
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据相关研究预测,碳中和背景下我国未来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达百万亿元,需要金融支持高碳企业、高碳资产绿色低碳转型。然而,当前金融对这一转型的支持不充分,影响“双碳”目标实现。
一、存在的问题
(一)转型标准不明确。企业转型活动的界定欠缺标准,支持转型活动与“洗绿”“漂绿”行为不能明确区分,缺失可量化、可执行的识别标准,曾一度造成抽贷停贷现象,引发多地“煤炭荒”“油荒”“电荒”和对高碳行业发展转型的过度担忧。目前,我国火电、煤炭、钢铁、建材行业债券存续规模分别约为12500亿元、8600亿元、5100亿元和1900亿元,但因缺乏转型的识别评价标准,债券工具难以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缺乏信息披露机制。目前,缺少转型信息披露的明确要求,市场各主体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频率过低,使用不同披露框架且过于杂乱。企业各类碳信息分属不同部门,生态环境部门掌握企业碳排放和碳监管情况,金融管理部门掌握金融机构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情况,工信和发改部门掌握企业产能、用能、技术节能改造等情况,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和平台。
(三)政策激励不足。金融支持转型活动缺乏激励措施,专门性的再贷款、担保、财政贴息、利率补贴、税收优惠、风险补偿、企业债融资等激励引导政策措施欠缺,金融机构支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动力不足。
(四)科技应用能力欠缺。支持转型活动的科技运用水平偏低、赋能场景较窄、数字技术融合深度不够,针对信息透明度、可用性及可追溯性等方面的金融技术创新和应用较为缺失。科技与监管融合度低,手段单一,监管不精准。绿色低碳科技平台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不高,欠缺深度嵌入的综合性应用场景。
二、相关建议
(一)加快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推进制定项目与企业两个层面的转型标准,将转型项目纳入绿色项目库管理,不限定资金用途支持企业整体转型。绿色项目库优先覆盖建筑、钢铁、水泥、电力、铝、纺织、造纸、交通等高碳行业转型,及时发布绿色项目库目录并进行动态调整;转型清晰的减排领域和行业,应明确具体转型活动及其量化融资额度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促进我国转型金融与国际标准接轨。
(二)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建立健全碳账户、碳效码、碳核算等制度和方法体系。实施金融机构和转型主体的不同信息披露措施,要求针对资金用途、环境效益、转型方案等重点内容,通过公司年报、框架性文件、ESG报告等及时发布。构建企业碳信息合并归集工作的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共建,依托绿色金融信息平台构建地方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三)加强政策激励。研究出台贴息、金融机构考核评价、土地使用、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差异化电价等激励措施。研究设立碳转型贷款专项额度,加强转型信贷产品研发,引导金融机构探索开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收益支持票据等业务。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展定向政策激励试验,及时总结并推广有效经验。
(四)强化科技支撑。引入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企业画像等技术,解决融资主体转型认定困难;引导金融机构、转型主体与科技公司合作,开拓“科技+转型”赋能场景,为建设线下智慧园区和线上应用提供支持。推动开发和升级监管数字化系统,建立支持转型活动的监管“沙盒”。鼓励科技公司参与开发和建设绿色低碳科技平台,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打造综合性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