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两会|康复医疗需求激增,陈义汉委员建议:多措并举推进智能康复医疗覆盖
【字体:大、中、小】
【颜色:】
浏览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陈义汉(左)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近年来,康复医疗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宽广,除了残疾人和急慢性损伤患者,更有庞大的老年人群和慢性疾病人群,相关需求也随之急剧增长。然而,当下康复医疗主要采用“一对一”的人工治疗模式,无法应对庞大的供需缺口。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陈义汉看来,解决目前康复医疗供需矛盾的关键,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实现智能康复医疗。
“作为智能康复医疗主要工具的康复机器人,目前市场普及率不足1%”。陈义汉以康复医疗机器人作为观察的切入点,其市场准入、临床使用和医保支付定价等环节尚未形成共识,严重限制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此,他建议加大对康复机器人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基金投入康复机器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给予相关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将部分优质康复机器人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对引入康复设备的医疗机构提供适当补贴和维护费用;落实康复机器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鼓励自主创新。
事实上,不只康复机器人,智能康复医疗当前的整体推进也存在堵点:康复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等的申报认证时间较长、门槛较高,公众对于智能康复器械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也有待提升。此外,医保覆盖智能康复项目偏少,“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项目超过10000项,但是康复项目只有29项。康复患者治疗周期长,现有医保支付政策下的康复医疗服务尚存在费用负担高、致残率高、反复住院率高和报销水平低和获得感、满意度低的‘三高两低’问题”,陈义汉表示。对此,他建议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智能康复医疗。在现有社区康复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示范性社区智能康复中心,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康养服务深度融合,此举也能提高群众对智能康复医疗的认识程度,使患者能享受到智能化的康复服务。此外,通过健全审评机制、完善审评服务、优化审评流程和强化分类管理等举措,加快康复医疗器械审批。他还建议,政府牵头整合资源,促进医院、高校和研发企业紧密合作,共享研发资源,开展智能康复科学相关临床应用及卫生经济学研究。
针对智能康复医疗服务可能面临的高费用等问题,陈义汉建议扩大医保体系中的康复项目范围,将康复机器人等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以“按价值付费”为导向开展康复医保支付改革,有效减轻群众的康复就医负担。同时,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智能康复器械租借服务纳入保险范围,开设区域性定点服务机构,提升配套康复器械智能化程度。此外,明确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中“康复性治疗”的内涵,加强与基本医疗保障的互补和衔接,减少医疗机构和康复医师采用康复机器人的风险和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