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
白衣如雪,目光如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汹涌,防控形势严峻,他们是人民群众与病魔之间最坚固的堡垒,他们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他们或奔赴湖北,或留在各省,但一样牢记着从医的初心,坚守阵地。他们中的九三学社社员,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国、民主、科学的九三宗旨,用医者仁心谱写着守护生命的赞歌,体现着新时代九三人的责任与担当。
他们鲜活、生动,他们可爱、可敬。
本期,继续为大家介绍九三人的故事。
4月20日,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重症救治组组长杨超(讲话)清点队员、申请归队返岗
“报告院长!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2020年1月26日出发,3月26日返回。出发26人,返回26人,圆满完成武汉第四医院医疗支援任务。无人感染、无人伤亡,按照规定完成医学观察休整。现在申请归队,返回岗位,请院长批准!”
九三同仁、医院同事董彦军(左)向杨超(右)献花,欢迎杨超回家
4月20日,九三学社开封市委河南大学第三支社社员、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部主任、支援湖北武汉医疗队重症救治组组长、副主任医师杨超清点队员、申请归队返岗的声音响彻医院上空。
这一天,杨超的生活才算是真正恢复到了“常态”。
如果不是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的经历,或许大家都体会不到“常态”有多珍贵。和所有人一样,这段时间,杨超也是在数着日子过——11天前解除集中医学观察,25天前离汉回汴,31天前病区最后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81天前正式进入隔离病区开展救治工作,85天前出征武汉……
风雨已至 安排战“疫”楚天阙
1月26日,大年初二,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已有蔓延全国之势,而处于暴风雨中心的武汉已然告急。
“安排意决,安排志决,安排战‘疫’楚天阙。安排万医,千山越。何论风烈,何论雨烈,何论病魔冷铁血。何论家远,衣如雪。”这一天,和着九三同仁、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子成的送别词作《安排令》,杨超随河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
1月26日上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组织选派呼吸科、感染科、重症科、感控科26名专家、护理团队支援武汉抗疫。杨超(第一排居中靠左)主动请缨前往武汉
51岁的杨超在整个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疗队中属于年龄较大的,也是经验最丰富的医疗工作者之一,尤其擅长重症患者的治疗。而这,正是处于危难中的武汉所急需的,也正是医院将他选入队中的原因。
杨超接到通知时,已是1月25日大年月初一的深夜11点。去医院开会的路上,杨超的内心也有犹豫。作为一名事事谨慎、对患者高度负责的医生,面对传染性极强且无特效药的新冠肺炎,凶猛的疫情、不确定的防护条件以及没有特效药的治疗背景,要说心里不打鼓,那肯定不是实话。但作为一名重症科医生、一名九三学社社员,“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的口号声犹在耳,杨超对自己说,“职责所在,不能退缩,一定要勇往直前,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九三学社河南大学三支社主委何艳玲(左)为杨超(右)送行
初二清晨启程。开封市、河南大学及医院的领导为白衣勇士们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开封九三学社的同仁们也在微信群依依惜别。送别时,医院同事徐国良对出征武汉的爱人哭喊的一句,“王月华,我爱你,我爱你啊!”感动了神州大地,也瞬间击中了杨超的心。他在心里也默念着妻儿的名字,泪眼婆娑。临上高铁前,大巴车的司机师傅双手合十,哽咽着说,“你们回来时,我还来接你们啊”。大家都不说话。后来,杨超才知道,好多同事是做好了回不来的打算的。
傍晚抵汉。1月26日的武汉很冷,下着小雨,渺无人烟的街道,冷清中透着坚强。
穿过暴风雨
2月7日,武汉又一次下起了小雨,但杨超的心里却阳光明媚。
这是杨超来武汉的第13天,也是他心情最舒畅的一天:那天,他所在的武汉市第四医院有8名病人康复出院。
这样的好心情,来之不易。
初到武汉,杨超就意识到形势比想象中还要严峻。抵汉当日,武汉确诊新冠肺炎病例698例,3天后,这个数字增加到了2639例。当地的医护人员早已疲惫不堪,真的是把杨超他们当成从天而降的救兵,一些武汉当地的医护人员甚至喜极而泣。
河南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接管了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的2个病区、60多张病床。杨超作为重症医学组组长负责管理其中一个病区。ICU里面的病人几乎都上了纯氧,这意味着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
杨超虽是重症科医生,但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场面。1月30日到病区值第一个班,就让杨超和同事们措手不及,虽全力救治,但一天内就有4名患者不幸故去。
而就在此时,杨超的微信朋友圈里疯传着一则消息:一名病人家属扯破医生防护服并抓破其皮肤,导致这位医生出现发热情况。而此事就发生在杨超值班的楼上。
他心里当时就咯噔了一下。
杨超没想到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会那么高,病毒的传染性如此厉害。
他心情很沉重,但并不后悔。因为他是医生,理应出现在这里。
杨超和队友们进入隔离病区开始救治病人
所以,从第一次进入隔离病区开始,杨超就将防护作为带领团队的首要任务。他反复向队员们强调,防控一定要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为此,在进入病区前,他带领队员反复训练穿防护衣,并一再要求队员们在进出病区时,对手、眼睛、鼻子、口腔等重点防护部位反复仔细清洗。
“在隔离病房,太考验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杨超说,“每天穿戴防护设备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很多同事工作时都穿着尿不湿。防护服很严实,人裹在里面热量散发不出来,就跟蒸桑拿一样。”
防护服密不透风,衣服不一会就湿透了,湿漉漉地黏在身上,戴上口罩、护目镜,不仅呼吸困难,还勒得额头和面颊上都是压痕,很多人的皮肤都红肿过敏,甚至溃烂,奇痒无比。但没一个人敢去挠,只能忍着,因为一不小心接触皮肤,说不定下一个感染的就是自己。
工作中的杨超
即使这样精心防护和节俭,依然困难重重。本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原则,后来又增加了一个病区,每个病区也由30张床位增加到了37张。增加病区后,医护人员不足,医疗防护用品缺乏,有段时间,他们甚至用塑料袋套在脚上代替脚套。
从第一次值班开始,以后的几天里每天都有人猝然离世,还有好多患者的胸部CT片显示肺实变,失去气体交换功能……亲历狰狞的现实,使杨超意识到,新冠肺炎的特点之一就是进展非常快,死神时时觊觎着患者的生命。一位患者头天还跟杨超说想吃水果,家人都在隔离,一时送不来,当医生们第二天从驻地拿来水果时,他已不在了……这令杨超内心非常压抑、焦虑。
但他知道,越是在这样艰难的时刻,越要坚定信心。
“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自己。”——杨超在2月5日的抗疫日志中,以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中的名句自勉。
杨超的抗疫日志《穿过暴风雨》(部分,日期为笔误)
也因为是河南省第一批进驻病区的医疗队,没有现成的临床救治经验可循。于是,杨超和同事们在下班后也顾不得疲惫,还要结合国家诊疗规范与实际情况进行会诊,不断摸索总结经验,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制定了“一人一案”的精准治疗策略,建立了三级医师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还提出了关口前移、预防炎症风暴、阻止病情恶化的具体举措。逐渐地,他们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走向了正轨。患者的总体情况向好,杨超和他的战友们成功地从死神手中夺回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八床是一个29岁的小伙子,和朋友聚会时感染,对病情充满恐惧,时常呆呆地望着天花板,目光空洞。杨超和其他医护人员主动和他加了微信,说要焐热乎他。小伙子脸上渐渐有了笑容,人也开朗起来。这时,杨超就会鼓励他:小伙子,我们就是拼了命,也会让你活着走出医院。
2月7日康复出院的8名病人中,就有这个小伙子。出院那天,小伙子叫他叔叔,流着泪拥抱他。
“苦雨终风也解晴”,希望,终于露出了它温柔的面庞……
风雨同担 执子之手
每次脱去防护服出病区时,杨超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深吸两口新鲜空气,一是缓解体内的缺氧状态,二是,他想感受早春的气息,寻找春天。
“寒春无语,芳草有情”,疫情肆虐,但危难中大家直面生死、携手前行,在人生的悬崖时刻结下的情谊,厚重而深远。
杨超(右)和战友交流工作
杨超觉得,这两个月是他有生以来听到“谢谢”最多的。每天,第一个出病区的同事会帮下一个刚脱下防护服的战友消毒,然后相互说“谢谢”;在给患者检查、治疗、交流后都会听到一声“谢谢”,有些患者怕把病毒传染给医生,始终戴着口罩,还不忘给医生手上喷洒酒精消毒。大巴司机、酒店管理人员、志愿者们……包括一名名普通的武汉市民,大家都是在相互支撑,互致感谢。一位患者对杨超说,“如果我能活过来,就给你们送锦旗;如果救不过来,我在上天保佑你们”。
此次疫情,家庭聚集性发病很多,占感染总数的一半以上。于是同时住院的亲人间,总是牵挂多多。一位患者总让杨超帮忙把饭菜送给楼下住院的老伴,因为他担心老伴牙齿不好,楼下的饭菜太硬,咬不动;一位患者不舍得吃红薯,说女儿喜欢吃,要给女儿送去;在疫情最为紧张的时期,甚至还有患者给医生们下跪,说是儿子也患病了,住不上院,自己要出院,让儿子住进来……
在所治愈的患者中,杨超对其中两位印象较深。一位是56岁的女性患者,连续高热半个月,双肺弥漫性渗出,多个器官功能不全,饮食差、情绪低落。杨超与同事利用擅长重症救治的优势,考虑全身情况,兼顾多个器官,树立患者信心,中西医结合治疗,使患者终于痊愈。她最不想吃饭时,医护人员给她送香蕉等各种水果。可以说,整个病区的医护人员都认为,她的成功救治是个奇迹。另一个是位63岁的男性患者。只要在不睡觉时,他平均每10分钟呼叫医护人员一次,大多是开关电视、换频道,脚痒、耳朵痒,倒水、大小便等要求。刚开始,杨超他们认为是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后来发现,他自己是能照顾自己的。杨超这才意识到,他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于是,一次夜班时,杨超和一位擅长心理护理的护士一起和患者进行了沟通,得知他家庭挺不幸的,自己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去年又得了肺癌,40多岁的儿子前年心梗离世,老伴也不幸患上了新冠肺炎。于是,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对该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逐渐地,通过充满爱心的引导,这位患者的身心都最终痊愈。
医病医人医心,救人救国救世,正是这种“风雨同担”的决心与“执子之手”的执著,让白衣战士们冲锋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两个月来,杨超所在的河南第一批医疗队共137名医护人员并肩作战,日夜奋战在疫情第一线,前后一共收治患者231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131人,占57%;治愈出院213人,治愈率92%,出院患者回访满意率100%,并实现了医疗队员零感染,杨超作为医院援鄂重症医学组组长,治愈了近20名重症患者。
细雨淅沥 家书归梦两悠悠
九三学社河南大学委员会第三支社主委何艳玲一直和杨超保持着联系。作为医院同事,他们常常对武汉一线的情况交流沟通。听到杨超讲起前线诊疗的情况,何艳玲心情长时间不能平静,很想哭,“虽然他说话的语气很平和乐观,但是让听的人很是心疼。”
杨超从来不多说自己的辛苦,对于工作中的危险更是只字不提,和后方的同事还会聊一些,但对妻子和孩子却几乎缄口不言。
杨超的夫人郑天霞
说起杨超,妻子郑天霞总结了两个字,话少。
“杨超就是不爱说话。有时工作累的时候,回家更是没有话,我们也都习惯了”。就连报名去武汉支援抗疫这么大的事,要不是郑天霞主动问,杨超也还不打算说呢。
“我也是担心他,但他说他是重症部的主任,不去不合适,这个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郑天霞回想起去武汉前杨超说的话,说道,“这我都能理解他,杨超这个人呐,就是个心地很善良、很单纯的人,无论和谁交往也都非常简单,单是工作就占据了他生活中的大部分”。
开封市政席副主席、九三学社开封市委主委苗琛带队看望慰问杨超家属
“出征前一晚,杨超也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郑天霞说,“他也是怕会感染,一直以来他的免疫力都不好,而且现在也已经五十多岁了,真算不得年轻了。”
虽然什么都不说,杨超还是义无反顾的奔赴武汉了。
说起去武汉一线支援抗疫,郑天霞倒显得和杨超一样平静。“杨超过去就经常加班儿、经常出差,一加班儿,连轴转回不来也是常事,出差或者进修那就更是成月的不在家。这次支援武汉,就当他又去出差了,我们都习惯了”。
习惯了杨超的话少,也习惯了杨超忙碌地回不了家,但有一件事儿却让郑天霞不那么习惯。
杨超夫人郑天霞收到九三学社开封市委的妇女节问候和小礼品
“最近和他视频聊天,问他武汉那边的情况,他就说防护做得很好,会照顾好自己,除了累些就只是报平安、拉家常,工作、病人的事都不跟我提,却总是让我别忘了给他的兰花浇水。原来也没觉得他对那几株花儿这么上心……”郑天霞说。虽然如此,郑天霞也是睹兰思人,悉心照料着。
或许是君子如兰,生而淡雅;或许是意不在花,“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抑或是“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吧……
这份蕴藉的爱,却彻底被儿子冲破。2月24日是杨超儿子杨子航的生日。刚上大一的杨子航,因为半年多的独立生活,已成长为男子汉。他对父亲很少陪伴家人的埋怨和不解逐渐消弭,更深刻体会到了父亲忙碌背后的责任与担当。在生日前夜,他写了一封家书,让杨超红了眼眶:“当您有空阅读儿子这封信的时候,相信您已经穿着厚重的隔离服,为将病人从生死边缘拉回而劳累了几个小时了。您辛苦了……我为有这样一个爸爸而骄傲!不只是我们,现在全中国人民都在为你们这群白衣战士喊加油,相信我们终会打赢这场战‘疫’,加油!”
杨超、杨子航父子
“生日快乐!你写来的信爸爸昨天没来得及读,因为要上夜班,上班期间是不能带手机的。今天爸爸几乎是含着泪读完的,爸爸很想陪你度过一个愉快的寒假……很多像爸爸一样的人都来支援武汉了,我们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疫情。爸爸所在团队管理的患者也康复了一多半了……生活很快就会回归正常,没有开学的日子,好好学习网络课程,爸爸很想你,也想你的妈妈。”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一来一往,杨超在视频和电话中说不出口的思念与关心,尽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
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武汉连日的阴霾的多云天气化作小雨淅淅沥沥地落下。
那几株兰花,也在默默地等待着他的主人吧……
风雨故人归
3月20日,天气晴好,武汉的气温也一下子飙升到27℃,仿佛初夏已至。这天,杨超所在病区的最后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
回豫前的河南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合影留念
经过几天修整,3月26日,结束了整整两个月对武汉抗疫的支援工作,杨超终于踏上返程的高铁。
杨超和他的抗疫胜利日纪念车票
回到开封,风很大,天空中飘着雨。
虽携风伴雨,但仍挡不住沿街欢迎英雄归来的人们的热情。
欢迎白衣英雄回汴的市民
车窗外,风吹动着欢迎人群的头发、衣裳和手中的花束,纷扬的花瓣飘向远方,杨超的思绪也随之起伏,过去两个月在病房奋战的日日夜夜,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浮现……
九三同仁、单位同事何艳玲、秦文婧、孙明飞等欢迎解除医学观察的杨超
在武汉的两个月,毋庸讳言,是亲历生死的60天。直面了残酷的生与死之间较量的杨超,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死亡让我们珍惜自我、互相珍惜,也将置于死地而后生的人们更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武汉画家韩金洲为杨超速写的肖像画
想到这里,杨超觉得所有的这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将深深地烙在他的生命中,并将伴随一生、激励一生。最重要的是,疫情防控阻击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显著的成果,是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及社区工作人员、警察、志愿者、外卖小哥……乃至全国人民的广泛参与。
杨超
杨超深深地为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团结和面对困难时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无以伦比的强大凝聚力而感到自豪。是啊,正是有了风雨同担的勇士们的携手逆风而行,才有了向死而生的希望与新生。(文:王晨、张璟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