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典型人物】杜斌:打赢湖北保卫战后我最后撤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九三人在行动之一百二十七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

白衣如雪,目光如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汹涌,防控形势严峻,他们是人民群众与病魔之间最坚固的堡垒,他们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他们或奔赴湖北,或留在各省,但一样牢记着从医的初心,坚守阵地。他们中的九三学社社员,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国、民主、科学的九三宗旨,用医者仁心谱写着守护生命的赞歌,体现着新时代九三人的责任与担当。

他们鲜活、生动,他们可爱、可敬。

本期,继续为大家介绍九三人的故事。

截止到3月9日,国家已累计调派344支医疗队,42000多名医护工作者支援湖北。从集中力量全力救治患者,到疫情控制成效显现,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医护人员除了有不畏艰险义无反顾的勇气,更有“硬核”的医学专业主义精神,下面我们要带大家结识的这位白衣战士,既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也是一名坚守在一线病床旁的医生,他随专家组最早一批抵达武汉,也做好了最后撤离战场的准备,他就是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

这是位于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9楼的一间普通的会议室, 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领域的国内顶尖级专家团队正在紧急会诊。

自从1月18日随专家组抵达武汉后,杜斌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要接触的病患是武汉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杜斌:我觉得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有这样的特点,就是之前拖延的时间比较长,无创通气也好,还是用面罩或者鼻导管氧疗的时间,坚持的时间比较长,而在坚持的过程当中,其实病人的情况并不是逐渐转轻了,而是慢慢恶化了。

截至3月10日,武汉在院治疗的14900多例患者中,重症患者有3800多名,数据显示,在疫情暴发最初的一个多月时间,他们从发病到住院平均需要9.84天。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不少人送来重症病房已经错过了及时干预的最佳时间,很多患者病情的发展速度让大家措手不及。

作为重症医学科的专家,对于这样的场面杜斌是有准备的,但面对凶险的新冠病毒,“减低病亡率”的压力却前所未有。2月初,由北京协和医院接管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监护室,刚刚具备接受病人的条件,第一个晚上就送进来了18个等待抢救的危重症患者。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杜斌:其实这有点像打仗,它的主要问题就是对任何一个城市而言,出现了这么大的疫情,自己的卫生资源、医疗资源都是没有办法应对这么多的病人,这一点对武汉如此,对北京、上海,对美国也是这样,那在有限医疗资源情况下,其实就决定了我们的医疗行为不可能跟平时是完全一样的,哪些病人更有可能被我们救活,这些病人显然需要有更多的医疗资源,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去延续或者是挽救他们生命的治疗,这可能对更多的人意味着更多的生存机会。

从1月中旬接到任务,加入由钟南山院士担任组长的国家高级别专家组,杜斌已经扎在抗疫最前线50多天了,来回奔波在武汉所有接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医院之间,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巡查5家医院的ICU病房。在杜斌的心里,指导大家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带头守在床旁、守在患者身边。情况紧急时,给病人气管插管,吸痰,杜斌都自己上。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杜斌:我不能要求别人,但我至少能要求我自己,在(病房)里面多待一些时候,来告诉大家说,别着急,你要做什么,我来帮着你一起做什么,尤其是越有风险的时候,只有你做了,你才能对别人提出要求。

在杜斌的带动下,从疫情初期抗病毒治疗的力不从心,到现在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的精准施治,不少第一次参与如此规模抗击疫情战斗的年轻医生也在迅速成长。

争分夺秒完善诊疗措施,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这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锚定目标,也是国家医疗救援队的核心使命。

讨论一结束,杜斌要抓紧赶回酒店。这天晚上来自意大利、法国等几个国家的同行,要和他预约同时在线交流探讨疫情相关情况。

随着治愈率的提升、病亡率的下降,中国也在为全球防疫、抗疫争取着宝贵的时间。一个多小时的跨洋连线,从疾控到治疗,外国同行的问题具体到病人临床的诊断细节,他们希望能从中国办法中获得更多更充分的借鉴,也期待中国能早些战胜疫情,但杜斌心里明白,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他一定是最后撤退的那一个。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杜斌:即便疫情结束了,即便新发病例数回到了0,仍然会有相当长的时间,我们会有一部分危重病人在接受治疗,所以对这些从事重症医疗的的医生和护士来说,我们总是要坚持到最后,等到这些病人的情况真正得到稳定,我们才会真正的撤离,离开武汉、离开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