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上海抗疫故事】这段时间,没有“岁月静好”,也要有滋有味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2日,九三学社上海组织社员累计捐款9820965.39元,其中向九三王选关怀基金会捐款1045178.31元,其它渠道8775787.08元;捐赠医疗物资价值4090000元,以及173650只医用口罩、1515个专业医用护目镜、440件防护服、53瓶手术洗手液及配套自动分发器、红外电子测温仪20台、医用手套、消毒液、药品等医疗物品。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成为一场持久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群众心理疏导和干预”。对民众而言,在疫情持续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科学应对,为心灵撑起“安全伞”?

九三学社市委教育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桑标提出,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正确理解、坦然面对、科学处置。

 

怎样正确理解疫情所带来的心理影响?

答:疫情给民众带来的心理影响主要是:首先是应激,其次是焦虑,再就是孤独。

应激。当个体面临紧张性刺激物(如令人感到可怕的动物、病毒传染等)时,会引起一些非特异性反应,这就是应激。从生理上看,应激反应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激素分泌增多、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等;从心理上看,应激反应包括情绪反应与自我防御反应(逃避)等。天灾人祸,都会导致民众的应激反应。当然,应激反应不仅仅由刺激物引起,还与个体对应激源的认识、个体处理应激事件的经验等有关。

焦虑。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就是焦虑。疫情发生后,初期以应激为主,后续逐渐过渡到以焦虑为主。因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多种信息表明病毒传染性强,这加剧了民众的恐慌和焦虑。大家觉得病毒似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一旦身体有类似症状,就怀疑、担心肺炎降临到了自己身上。例如,喉咙有点不舒服,就有意识开始干咳,反复测量体温,非常害怕自己体温升高。控制感和安全感降低,焦虑渐增。

孤独。走亲访友是节假日的传统,热情好客是民族的特征。在人们毫无防备之际,新冠肺炎疫情已来势汹汹,冲淡了春节的节日氛围、隔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使本就计划在春节期间热闹一番的民众顿感心理失落,加之严格要求居家不外出,导致不少人出现无伴、无聊、孤独感。也有个体会伴随躯体化症状,例如感到无力、疲乏、无食欲、胸闷等。

 

怎样才能做到坦然面对疫情所带来的心理影响?

答:首先,降低消极应激反应。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可分两类:一种是积极的心理反应,如适度的皮层唤醒水平和情绪唤起、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的调整。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反应,如过度唤醒与紧张、过分的情绪唤起(激动)或低落(抑郁)、认知能力降低等。积极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知评价、应对策略的抉择和应对能力的发挥;消极反应则相反,往往使个体感到大难临头、手足无措等。一般来说,每个人在经历重大负性事件后都会有应激,重要的是要正确对待,降低消极心理反应。

其次,缓解日常焦虑情绪。新冠肺炎疫情信息过载会加重个体的恐慌和焦虑,不仅如此,有些虚假信息更增加了心理不安。民众应关注必要的权威发布,不要把过多的精力用于去过多了解疾病方面的信息。此外,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上,把每一天过好,是我们自己可以做到和掌控的。日常生活中“该追星的追星、该追剧的追剧”,这样有助于缓解焦虑的情绪。多做正向思考,对一些中性事件、负性事件赋予积极的价值。如,出行受限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但增加了家庭成员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被要求隔离观察,比患病住院要好吧?

另外,要善于感受与品味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群体活动受限,有助于个体沉浸于做自己想做的事,如阅读名著、练习书画等;也有助于个体反思自我,更多地思考人—人、人—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此外,哲学家周国平说:“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个体行动受限之时,便也是学习与品味“无用之用”的良机。

 

科学处置疫情所带来的心理影响,有哪些途径?

答:疫情期间,没有“岁月静好”,人人不可能置身于外,心理建设极为重要。

第一,保持生活规律。尽可能不要打破日常生活时刻表。根据时间管理的“帕瑞托原则”,可以依据事情紧急、重要与否设定时间安排的优先顺序,如将事情划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但较不紧急、较不重要但紧急和不重要且并不紧急的例行工作等四大类,每天或每个时间单元重点完成重要且紧急的事。生活规律了,心情自然会放松。尽量避免外出,确实需要外出,也要有科学的认知(防护知识)与行为,如按规范要求戴口罩、勤洗手、不聚会等。

第二,居家健身锻炼。家里一块小小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平板支撑、拉伸、俯卧撑、哑铃、瑜伽等健身锻炼。不要小看体育锻炼的作用,锻炼不仅仅有助于增强体质,还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免疫力是抵抗病毒的最强武器,更重要的是还能促进心理健康。运动促使大脑多巴胺释放,从而使人产生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对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三,合理宣泄情绪。人脑带有“负面偏见”,这是随进化而来的自然现象,更容易受负面信息的影响。负面事件和思想对我们记忆与心理状态的影响比正面事件更大。疫情阶段,出现恐慌、焦虑、愤怒情绪,或者感到沮丧、孤独,固然是不可避免的,因而适当的情绪宣泄很有必要。比如,尝试肌肉放松训练:握紧拳头—松开—再握紧,不停循环,直至肌肉有明显放松;还有其他方法,如呼吸放松训练、给亲朋好友打电话倾诉、唱歌跳舞等,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还可以主动提升正面思维和积极情绪,选择一些积极的、肯定式的、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并反复强化、鼓励自己,如“我今天精力比平时更充沛”“我今天一定能完成这个目标”等。

第四,理性筛选信息。我们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可以说,未来的文盲,并非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分辨、提取有价值信息的人。但由于疫情信息不断轰炸,不仅使举国上下都处在焦虑与不安之中,也大大降低了民众的思考力与判断力。我们能做的,是确保有正确信息来源、不被信息所淹没、不受虚假信息的蒙蔽、能从信息中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合理、正确的信息获取,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保持理性的行为。

第五,寻求专业咨询。如确因疫情或隔离造成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引起明显心理问题的,就要寻求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帮助。目前上海各大中小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各区的精神卫生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等机构,可以为民众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