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时的合影(前排右二为吴要华)
家人们为出征队员们送行(左六为吴要华)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副院长、九三学社普陀区委副主委邵印麟一直很忙碌。除了顾及好本职工作,他还远程关注着那些普陀区的援鄂医生们,时时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前些日子,一位医生进入了他的视线。
吴要华是来自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的呼吸科主治医师。他是80后,在普陀区援鄂的医生里年龄最小,专业素质却十分“老练”;在同事们眼中,他为人腼腆,却在武汉疫情正处于严峻的上升期时坚定地报名驰援。
“这位医生有情怀、有觉悟、有能力,我很想为组织注入这样的新鲜血液。经过联系,他向我表示,他也很向往九三学社。”
一拍即合,在邵印麟的帮助下,吴要华火线入社。
吴要华在隔离病房中
在吴要华的援鄂日记里,可以窥见他在武汉工作的点滴日常:“这几天,有了一些好消息,有几位患者康复出院了,我们医护人员奋战一线,很累也很值得……上夜班,我怕迟到,就坐前面一趟班车去医院,提前到值班室再窝一会儿……呼吸科的女同胞们给我带的食物装满了一个旅行箱,还给我买了衣服,尺码正合适,谢谢你们……身在武汉,心里也牵挂着远方的父母:挺想你们的,你们好吗?”一个真实而温柔的形象出现在眼前。
在与他联系后我们得知,这些日子以来,远在外地的父母始终不知道他在武汉。“告诉他们,只会平添担心,除了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也没有什么别的意义。”吴要华言语间透露着冷静与理性,内心里却藏着对家人的柔情和体贴。
作为第三批上海援鄂医疗队的成员,从大年初三至今,在武汉已经快2个月了,他还记得出发时的情景。当时武汉疫情高发,组建援鄂医疗队的任务十分紧急,来不及过多考虑,吴要华向医院表态,自己可以前往。“我们科室几位主任年纪比较大了,还有些医生家里老人孩子一大家都在盼着团团圆圆过年。我还没成家,父母也在外地,肯定是最方便的,顶多就是和父母说一声不回家过年了。”提起这个遗憾,吴要华说,从医以来,一直都很忙,回家过年的次数也并不多。
这一批次148位援鄂“战士”,分成两个组,吴要华所在的普通医疗组,主要接管了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的两个病区,在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呼吸科主任王雄彪的带领下,开展查房、治疗等工作。
一开始,三院的定额床位只有350张,后来疫情不断加重,根据“应收尽收”的原则,又因为第五版指南提出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这一分类,武汉市的患者人数一下子激增了15000,吴要华所在病区收治患者的数量也比一个月前翻了个倍,床位不断增加,最多时医院收治了超过600个病人。医护人员的压力很大,“那段时间是最忙的,防护服一穿就是8个小时,再久的话真的受不了。”
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复杂,随时可能出现变化,需要医生们密切观察,及时发现,一丝不苟地做好诊疗工作。“我们曾遇到过临床病理表现非常符合,却经过多次核酸检测才为阳性的患者。可能他的病毒排出量比较小,所以检测了很多次都是阴性,但仍需将他列为高度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收治;另有一些患者,经过治疗后,情况已经非常好,各项指标也都没问题了,但采集了多次,核酸检测都呈阳性。这些患者的病毒排出量比较大,上呼吸道的病毒的载量也相对较高,可能打个喷嚏、咳嗽一下,就比一般患者具有更强的传染性,是一个很危险的传染源。这种病人也必须继续待在医院,直到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
吴要华在护士们写的爱心墙前留影
在医疗一线,医生、护士和院感人员的相互配合和照顾,显得尤为重要,充满“战友”情义。院感防控人员要负责在医护人员穿好防护服、进入污染区之前,进行严格的二次检查。“在初期物资紧张时,我们用的都是非医疗专业的防护服,院感会为我们用透明胶等辅助物品,将防护服的缝隙全部粘贴好,确保防护到位。”
在新冠肺炎病房,护士的工作量也很大,“护士们都非常辛苦,有些体力活,我能帮就帮一把。”吴要华虽然话不多,却心思细腻。
这两天,正值吴要华的轮班休息日。武汉的情况在一天天变好,医生们终于有了轮休时间。病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接收到新发病的病人,也有人陆陆续续出院了。“看到病人出院,十分开心,为他们感到高兴。现在我们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有更多的患者康复。”
“你若信任生命, 你就执着生命;你若信任爱情, 你就执着爱情。尽管创伤还未能愈平,尽管痛楚还不算很轻……你若恋惜春天,你就执着春天;你若恋惜人间,你就执着人间。尽管三月尚多春寒,尽管四月尚立泣鹃。”到武汉的第11天,吴要华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了一首现代诗人吕剑的诗,那时还是绵绵冬雨,春寒料峭。如今,春风吹满大地,白玉兰盛开,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首批返沪队员已于前日凯旋,胜利指日可待!
也愿你早日归来,我们的新新“九三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宣传部 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