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以仁心,予希望——记援鄂九三学社社员姚茂元


从第一次踏上武汉天河机场的那个晚上开始,姚茂元和他的战友们已经在武汉抗疫一线坚守了一个月。期间,姚茂元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一定要有信心。”

 

姚茂元是九三学社社员,淮安市淮阴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淮安援鄂医疗队队长。他的这句“一定要有信心”如同逆境时的一缕微光,激励着同行的医务人员,更为深陷伤痛中的病患带来了希望与光明。

两度请缨的“年轻人”

“把我排上,我去!”疫情发生后,姚茂元第一个报名到发热门诊值班。他对神经内科主任石广莲说:“我年轻几岁,没问题。”这个说着自己“年轻几岁”的姚茂元,今年整整52岁,却真的像年轻人一样,面对疫情无畏无惧,挺身而出:坐诊、检查、抢救,每次从发热门诊出来,裹得严实的防护服里已是全身湿透。

得知要支援湖北后,他又在第一时间里主动请缨,简单收拾几件换洗衣服,匆匆告别家人,就跟队友们一道踏上支援湖北的征程。姚茂元的妻子齐慧云是淮阴医院影像科的一名护士,孩子才3个月大。面对丈夫的义无反顾、逆向而行,齐慧云担心之余,更多的是对丈夫的理解与支持:“放心,家里有我。”

临危受命的“司令”

2月9日中午,当姚茂元和淮阴医院的急诊科医师吴杰、护理部主管护师侯淑洁、普外一科护师袁玥以及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护士顾云云、供应室护士刘安琪一行6人到达集合地点时,才知道自己被市卫健委临危授命为江苏省援武汉第五医疗队淮安医疗队队长,被队友们笑称为淮安队的“司令”。

作为一队“司令”,姚茂元尽力做好队内政治思想、业务工作,厘清“大家”和“小家”辩证关系,提高政治站位,率先垂范,急队员所急,想队员所想。操心的远不止于此:从各项工作内容的上传下达、沟通协调,到业务培训、排班对接、后勤保障、心理疏导,最忙的一个半天,姚茂元手机上接到了2000多个微信和工作通知,不停地接收、回复、转发信息,他的几个手指头一度忙得失去了知觉。

洗手、戴口罩、戴帽子、戴手套、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戴第二层手套、穿靴套、穿隔离衣、戴第三层手套、戴防护面屏、穿一次性鞋套……“入舱”前的培训中,姚茂元不仅自己学得一丝不苟,更紧盯着队友:每天培训结束后,他都要站在旁边,一个一个地亲自检查,每个人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一遍一遍地练习,直到达到规范为止。

点燃生命的希望之光

“方舱医院”是专门为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而建的,人们称它为“生命之舟”。2月13日晚上19时,姚茂元第一次进入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值班。淮安医疗队进入时,500多张床位已经全部住满,共分为6个区,姚茂元负责C区,101个床位。

虽然收治的是轻症患者,但是方舱医院的工作并不轻松,每班6小时,要负责每位患者的转入、收治和转出工作,从进舱前的消毒、穿上层层防护服,到出舱脱下防护服、消毒,一番下来不吃不喝近10个小时,累得衣服全部汗湿了。

深夜,患者大都已经入睡。穿着沉重的防护服,姚茂元轻轻穿梭在舱内,悄悄观察着每位患者的精神状态。“除了药物救治,我们更要给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发放口服药物治疗外,姚茂元特别关注病人的精神状态。有一天晚上,他发现一个女病人坐在床边无声地淌眼泪,原来她丈夫也患了新冠肺炎,重症,已离不开氧气。她入住方舱医院后,跟丈夫通了电话,情况并不好,家里还有两个十几岁的孩子……“请你务必相信我们!”姚茂元俯下身,声音不大,但是说得很用力。他详细分析她的病情,安慰她:“我们来自江苏淮安,有治疗肺炎疾病的经验,你很快就会好的;很多重症患者已经在慢慢恢复了,好多人都出院了,你的丈夫也会康复的。”慢慢地,这位女病人停止了哭泣,平静了些。姚茂元说,对于一些轻症病人来说,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比药物更重要。

如何帮助病人去除患病阴影、减轻心理压力,从而战胜病魔?下了夜班的姚茂元心里琢磨着,一直到凌晨两点,终于理清思路,总结出了“动一动、写一写、说一说、唱一唱、笑一笑、哭一哭、听一听、看一看”的“八个一”缓解法,从做运动、写日记、唱歌、聊天、倾诉、转移注意力等各个方面,有效地帮助患者缓解精神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人康复走出方舱医院,姚茂元和队友们坚信:“武汉的冬天终会过去,美好的春天终将来临!”

“这工作责任大。”姚茂元暗暗下定决心:“既要抗击疫情,更要保护队友安全。淮安队30个人,一定要平平安安去,平平安安地回来。”

3月6日,作为援鄂医卫人员先进人物和典型模范,姚茂元被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卫健委给予记功奖励。

(九三学社淮安市委 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