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鼓励脱离实际的纯实验室“科研”,反对把公共卫生学院办成科研机构,引导学生只关心发表科研论文,一心想成名成家的偏颇的倾向。
——陈志潜
编者按
“非典”之后,公共卫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权威期刊《现代预防医学》于2005年刊登了“中国公共卫生之父”、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志潜先生的遗作《对当代公共卫生教学的看法》。
该文为陈志潜先生95岁高龄时撰写,他以其毕生的实践和经验对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提出见解深刻的建设性意见,寄望于对我国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在全国、全世界奋力抗击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之际,重温和学习陈志潜先生这篇振聋发聩的学术论文,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当代公共卫生教学的看法
陈志潜
一、医学是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在古老的有文化的国家里,如埃及、印度和中国,都有各自的传统医术;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前的各国,如罗马、希腊也有传统医术。文艺复兴以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有了考察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即根据观察、对照分析、反复实验,提出理论原则,再从理论原则到应用,循环地记录作为定论。而传统医术则在实践中,一部分被保留下来,一部分被淘汰掉。最后,在十七至十九世纪,才逐渐行成了现代医学。
简而言之,现代医学与传统医术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用了科学方法而后者未用科学方法。现代医学是经过了几个世纪的科学论证而形成了与传统医术不同的内容。
就医学实践而论,不管是传统的或现代的,其首要任务是防治疾病,至于其防治的程度,乃是随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而改变着的。十六世纪的人类可防之病少,现在就多起来了。一切应用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效果,是以社会上被防治疾病的情况作最终判断的。
在传统医术领域中,它防治的对象限制于个体;现代医学防治的对象则有所扩大。特别是对真实病因和对许多疾病的传播途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现代医学的应用范围有了显著的发展。
由于现代医学不仅为个体且为群体和社会服务,原有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就显得不够用了。为预防疾病就必须要改善环境,这就需要另一套知识;为预防群体疾病,还要解决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这也需要一套知识。还要有一些好的办法培养良好的习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因而,医学必须和工程学、教育学综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公共卫生学。可以说公共卫生学也是一门医学和工程学、教育学三者之间的边沿科学。
现代提倡的公共卫生学,似乎一般都倾向于医学,都在医学院里来办公共卫生学。殊不知现代公共卫生学已超过了医学的范围,不能看作仅仅是医学的一部分。公共卫生学不应被看作是医学的分支,因为它包括了改善环境和研究个人行为等等任务。公共卫生学的这些独立性,使它的发展在医学院校内受到限制,因为医学院校往往忽略其与工程学、教育学之间的联系。
二、公共卫生学的发展对象是社会
社会发展的程度是不一致的,因而公共卫生学的内容也不是恒定的,它是随其所在社会的文化与经济而变化着的。各个不同的国家内对个体防病治病的医学是类同的,而公共卫生学则各异。因而我国的公共卫生学不能完全抄袭别国的内容。解放后,抄袭苏联的内容,近年来又有抄袭美国的趋势,这是不对的。我们也不能采用非洲的、拉丁美洲的公共卫生学。虽然,公共卫生学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如它必须是医学与工程学、教育学的联合体。但它是一门应用科学,其内容就必须因社会之不同而不同。否则就不能切合实际解决当前的卫生问题。例如,就中国来说,公共卫生学中包含的医学内容会多一些,工程学的内容还不多,教育学的内容也还未相应地配合上去。有时可以听到一些埋怨,认为公共卫生学还没有得到有关领导或社会公众的重视。我的看法是,今日之所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原因之一是由于目前共公卫生学的内容还没有实际解决社会上的问题。但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才行。
三、公共卫生学的研究必须是结合实际的研究
公共卫生学的研究应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研究理论问题。理论性的研究是属于其他部门的事,不应属于公共卫生学。如果不解决现实问题,公共卫生学是得不到发展的。公共卫生学要应用医学、工程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去解决农村和城市中危害人体健康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去研究某因素对细胞、遗传的影响问题,这些问题应由其他部门的人去研究。公共卫生学不研究纯理论的问题,其当务之急是解决现实问题。
四、公共卫生学人才的培养
公共卫生学的基础是医学、工程学与教育学三方面的知识。过去用苏联教学法,招收高中毕业生,过分偏重它以医学知识为基础,现在看来这种办法是片面的。为了发展公共卫生学,应当着重接受有以上三方面基础的人进行再培养。而且,教学内容不能脱离社会要求。以统计知识而言,我认为统计学可以提出社会性指标、可用于衡量公共卫生学发展的水平,但是学习统计学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统计学方法来发展公共卫生学,解决实际问题。
五、公共卫生学的教学效果 是可以衡量的
公共卫生学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社会要求。公共卫生的社会效果的好坏是可以衡量的。例如:社会上疾病之减少、人群健康素质之提高、人口增长之速度、婴儿死亡之多少等等。在工厂、学校等群体中,要不断进行调查研究,在各级卫生人员中应严格执行登记报告的法规,这样做也可以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实。只谈教学不谈效果是脱离实际的。现代办教育,应该对事业有影响,岂能只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而不着边际、不见实效。
六、对我国公共卫生教学的展望
回想清朝末年,当时的公共卫生机构是设在公安部门的,学校中没有公共卫生课的。后来在日本和德国的影响下,国内有少数医学院校设了公共卫生课,也都只偏重于个人卫生和街道清洁等表面卫生工作。再后来,中华医学会中成立了卫生教育委员会。1914年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192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有了公共卫生学课程。面对社会,1925年北京成立了第一卫生事务所;在定县建立乡村卫生实验区。协和的公共卫生课要求学生到社会上了解卫生问题,提出改善办法,这算是真正中国公共卫生学的起点。
回溯过去,展望将来,我认为我国公共卫生教学今后要抓紧以下三个条件:
(一)担任公共卫生学的教师,要有亲自在社会上做公共卫生工作的实际经验,不能是仅仅有书本知识或只有一套肤浅理论。
(二)教师中应有来自医学、工程学、教育学三方面的人才相互渗透。这样才能从三方面入手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点,过去协和未完全办到。而我在南斯拉夫时,看到他们具体三方面人才都具备。
(三)要有一个固定的现场教学基地,作为教学与科研对象。可以看到它的原貌,它的发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判定效果。不讲具体效果的公共卫生学是不会受到重视的。
以上这些条件,现在看来还不具备,所以,公共卫生课容易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和对社会的关注。但是,我相信在今后全面改革的大好形势下,公共卫生教学的改革是必然趋势,随着社会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公共卫生学的大发展应也是指日可望的。
本文载于《现代预防医学》 2005年10月第32卷第10期。
特别感谢陈志潜先生之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病科陈芙君教授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