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寻找浙江那片红


截至目前,已有五批浙江援鄂医疗队平安返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危机中挺身而出,在大考中英勇奋起。“浙”风挡雨、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日夜奋战,救死扶伤来护航,披星戴月沐晨光。向英雄们致敬,为勇士们加油。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你们去时无畏,归来无恙。一袭白衣作战袍,不舍昼夜迎曙光。拨云已觉新风劲,红雨青山向日明。浙江民生资讯广播FM99.6推出特别策划报道《寻找浙江那片“红”》,向抗疫战线上的医务工作人员致敬。日前,FM99.6记者采访了赴湖北一线抗疫的社员黄小民、朱佳清。

黄小民医生在武汉

黄小民医生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症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常委,中国中西结合学会急救专委会委员,也是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

1995-1997年他参与援非,在非洲留下了“传奇经历”;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他坚守急诊一线,牢牢把守住“非典”防控关口;2008年在汶川地震伤员转运救治中,他挺身而出,尽心尽责……如今,他已是60多岁的老者,疫情当前,他依然出征武汉。他临行前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听到国家召唤,就应该义无反顾。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是需要采取严密防控措施的一种临床工作,我们进隔离病房都需要穿上3层隔离,然后要戴上护目镜,要带上两层口罩。”

在黄小民医生看来,参加一线抗击疫情的工作,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要有同行认可的业务水平。而当疫情过去后,他最想做的事情依然是继续工作,他告诉记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就是我理解的小康生活。

朱佳清护士长

2月12日,今天应该会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天。我一直担心的是43床的患者,从我们入驻开始,他就是重点观察对象,我眼看他从病重到病危再到有所好转。但从前天开始,他的病情突然恶化,他却依然顽强地与病魔搏斗,甚至采取俯卧位通气的方式也要坚持下去。我有时也想,如果换作是我,也许没有这么坚强的毅力撑这么久……医疗团队当然不放弃希望,这几天都在积极地想尽一切办法,24小时不停地联系床位和协调120,终于等来了好消息:金银潭有了一个床位,可120设备还没有到位怎么办?都到这一步我们拼了!没有无创呼吸机,我们就用自己的!借来一台不行,就再调来一台!没有氧气筒,我们自己扛下去,一个不行,我们扛两个!就这样,在医生和两个男护一路护送下,患者今天终于安全顺利抵达金银潭!照片中,他闭着双眼,戴着加压面罩却向空中奋力地举起了大拇指。愿他平安!愿他健康!

这是杭州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朱佳清在武汉写下的一篇日记节选,作为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朱佳清除了做好对病人的专科护理,对病情的监护,对危重患者的抢救外,还要负责给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尤其是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负责取送患者的一日三餐,并做好发放。要承担病区卫生的打扫、垃圾的清理以及院感消杀。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疏导。

朱佳清告诉记者,这次驰援武汉工作,无论是从身体的适应能力,还是心理的承受能力来说,都是自己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战。好在,一切都有了向好的形势。她和战友们也于3月22日平安、顺利地返回浙江。这一晚,是他们两个月以来睡得最安稳最放松的一晚。

远离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回忆起在武汉一线战斗的点点滴滴,朱佳清对理想的小康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慨:我理解的小康生活,是生活安定,不会出现小病拖,大病扛,看病难等这些问题,能有相对平等的医疗资源,顺畅的就医流程,和谐的医患关系,生活除了柴米油盐这些琐事,还有诗和远方。

杏林妙手世留芳,悬壶济世尽英雄。向所有为抗疫工作奉献的医护人员致敬!

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的态势下,推进复工复产,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像朱护士长这样每一位平凡而不普通人“诗和远方”小康梦的必然之举。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精准落实到复工复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一步一履,都需要决心与行动。

春已来,花在开。

(摘自浙江民生资讯广播FM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