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伊始,一场疫情像一块巨石砸入我们原本平静有序的生活。为防止疫情扩散,在武汉封城、各家各户都居家隔离之时,他们——同样身为儿女、身为爱人、身为父母的医务工作者,如那在暴风雨中逆风飞翔的海燕,背起行囊,毅然决然加入到援鄂医疗队中,为保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而战斗!
他叫袁连方,是父母的宝贝儿子,是妻子的坚实靠山,是九三学社社员,是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代谢病医院)呼吸科带组老师,也是我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总要有人去,我工作时间长,去最合适了。”他在看到驰援武汉的通知后立刻报了名,他的决定得到了爱人的支持。袁连方的爱人也是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承担着南开医院发热门诊的出诊任务,也同样时刻面临着被隔离的风险。正是这样的伉俪情深,才最理解彼此身为医者的庄严使命!“我的爱人虽然担心,但没有阻止,只对我说了一句话,‘保护好自己,早点回家’!”。他奔赴一线,而他的母亲一直卧病在床,他选择用善意的谎言来安抚家中牵挂的老人,“父母年龄都大了,怕他们担心,就说最近太忙就不回家了”。
为了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为了更好地投入到战“疫”中,他备好肠胃药、安眠药;为了方便工作,留出时间救治更多的患者,上班前,他穿上了纸尿裤;为了不占用当地紧缺的医疗及生活物资,他的行囊里90%以上都是医用防护用品,仅留有几件换洗衣物;湿冷的武汉,隔离服下的衣物湿透了,他自己动手,改造衣裤。
抵鄂的第二天,他就投入到武汉的武钢二院红区“战壕”中。连续奋战8小时不吃不喝,缺氧、水雾朦胧了视线、模糊了意识;湿冷的的天气衣服返潮,密闭的隔离衣下湿透的衣物脱下困难,所有的艰难都在病人充满生的希望的殷切目光中消失殆尽。他曾是2003年“非典时期”与死神抢人的“勇士。这一次,他再次屹立在鬼门关,一脚地狱、一脚人间,背负着病人与死神赛跑!铮铮铁骨却也有着铁汉柔情!在病人说完那句“我听说天津的大夫来了,我感觉我的病又有救了,我能活下来……”后,这位来自北方的硬汉竟潸然泪下!
为防止交叉感染,病区内无法用手机拍照。那就让看一段袁连方大夫书写在武汉一线的日记吧——“在家里他们还是父母的小宝儿,在单位他们还是领导的得力臂膀,在这里他们剪掉长发、穿起战袍变身成了真正的勇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每一次进入红区都是在和时间赛跑、再向疾病发起冲锋,他们来自不同医院、不同岗位,在这里迅速凝聚成一支强大的队伍,团结一致只为一个目标,战胜疫情!临上战场之前,总会互相细致的检查,确认无误后还会继续鼓励一下,加油!我们一定不负使命,直到胜利!
再次进入红区病房发现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在这里非常感谢我们的领队老师们辛苦为大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红区从一无所有,到有少量垃圾篓,黄色垃圾袋…这座楼从只有钢筋水泥,到现在有了电话,有了药品,有了监护…...
医护人员也在逐渐适应身穿防护服以后的缺氧和闷热状态,互相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从第一次进去东南西北都摸不到门四处乱撞,到现在可以最迅速的说出每一个床的位置和病人特点,护目镜上的水汽增加了护士们打针输液的困难,她们也可以克服用最快的速度建立静脉通路,可见这群护理人员都是各个医院的精英力量,下午四个小时的班,查完所有病人,还新收两名患者,给出详细的治疗方案,大家有条不紊,忙中有序,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作为非典时期身先士卒投入疫情防护的勇者,袁连方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援鄂医疗队中像大哥哥一样,关心爱护着队伍里的姐妹们!
致敬奋战在前线的袁连方大夫和全体医务人员,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汗水、眼泪、热血和忠诚!他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用他们的一己之力,护卫一方民众的平安。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愿我们的英雄平安凯旋!(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彜纪念医院(代谢病医院)蔡琦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