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在闵行,我们是第一线


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有三位工作在防控疫情第一线的九三学社闵行区委社员,他们用只言片语记录下了疫情发生后的工作点滴,在这个不一般的冬日里,那些细节和平静的描述,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温暖。

这组日记的作者是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主管检验师、检验科门急诊组长苗群,检验科主管检验师、检验科门急诊组长敖翔和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付明生。

看到镜子里自己脸上深深的压痕

作者:苗群

岗位:发热门诊检验科

1月22日,星期三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愈发严重,接到医院通知,要将发热门诊从原肠道门诊处搬迁至道培医院一楼,并启动24小时排班制。我跟敖翔作为门急诊组长积极协调,所有检测仪器在一天内到位并正常运转。同时积极参与发热门诊检验实验室布局、流程梳理及人员培训等。

1月23日,大年夜,16:10

今天,科室管理群发出通知:赴武汉医疗救援小组需一名检验人员随行,敖翔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报名要求驰援武汉,尽管她家里有各种困难,但家人依然非常支持。

1月26日,初二,星期日

我参与了发热门诊的12小时值班,从8:00穿戴完所有的防护用品踏入发热门诊起,就一刻不停地忙碌工作。因为防护物资紧缺、穿脱耗材,整个班次里忍着不喝水就怕上厕所……直到20:00接班人员上岗。当我脱掉护目镜、帽子、口罩、防护服,看到镜子里自己脸上深深的压痕……深呼吸,外面的空气凛冽清新。

发热门诊的12小时内,接触了数名来自武汉的病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对母女,两人均有发热症状,没有陪伴人员。小女孩才1岁多,不停啼哭,母亲也因为舟车劳顿再加上对疾病的恐惧,极其烦躁。在对母女采样时,我放慢语气轻声安慰,完成采样后,和她们稍微聊了下家常,可以很明显地感觉母亲的情绪得到了缓解,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

1月27日,星期一,7:45

穿戴整齐又投入了常规的节日值班……

“今天除夕,你上班,我也不睡。妈妈,我陪你”

作者:敖翔

岗位:发热门诊检验科

1月22日

接到医院通知,启动24小时排班制。我和苗群作为门急诊组长参与发热门诊检验实验室布局,积极协调各兄弟科室,规范检验流程,组织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确保所有检验设备仪器以最快速度到位,团队进入疫情防治工作状态。

1月24日,大年夜,16:10

科室管理群发出通知:赴武汉医疗救援小组需一名检验人员随行,我毫不犹豫地报名要求驰援武汉。尽管家里有各种困难,但家人依然非常支持。十岁的女儿在第一时间得知我报名的消息后,从远在千里外的家乡打来电话,哽咽着说:“妈妈,你真勇敢。今天除夕,你上班,我也不睡。妈妈,我陪你。”

1月25日,大年初一,8:00

刚出夜班的我,为了解除防疫工作的后顾之忧,避免归家路上意外感染,决定和先生轮流驾车返回1280公里以外的老家长沙,接回两个年幼的孩子。途中接到全院医务人员召回的通知,此时车辆已经来到江西境内,我们一边加快行进速度,一边向院办和科室领导报备,途中无停留,晚21:45安全抵达长沙。

1月26日,大年初二

苗群主动参与了发热门诊12小时值班,同时,远在1280公里外的我,本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快返沪,但考虑当前是防控疫情的关键时刻,每一名医务工作者都相当宝贵,绝对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增大感染几率。了解了医院工作安排后,我决定还是和先生驾车返回,将感染几率降到最低。因为医疗物资和人员相对紧缺,我与苗群一直保持不间断联系,远程协调相关工作。家里父母已年迈,很希望我们多留几天,但我实在没法多待,一边陪伴他们,一边为第二天自驾返程做准备。

1月27日,大年初三,7:00

怀着返岗重上一线的急切心情和对父母亲戚的愧疚,我和先生再次经历了13个小时的高速奔袭,回到医院抗击疫情的一线,这一天苗群也来了,看得出她有点疲惫,但还是穿戴整齐进入了防控疫情的最前沿阵地。

我们是“一线战士”

作者:付明生

岗位:发热门诊内科

1月26日,大年初二,夜班

整个夜班下来,诊治了不少的发热病人,最主要是在这些发热病人中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鉴别出来。我仔细认真询问病史并且仔细检查。其中有一位年轻女性患者,1月13日至1月15日去过武汉,26日测体温升高至37.4度,被120送到发热门诊,给她抽血化验,结果还可以,但是我不敢轻视,还是让她做了胸片,结果胸片提示右下肺有炎症。通知了医院医务科、感染科,沟通下来,觉得该病人需要医学观察。作为医生,负责看好每一位病人,不能遗漏任何一位可疑患者是职责,也是目前我在发热门诊最重要的工作。

疫情仍在继续,我们的工作也必须继续加强,作为医务人员,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平凡的一线战士。

相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疫情一定会得到有效遏制,我们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苗群 敖翔 付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