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浙江医卫界的九三学社社员始终坚守岗位,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其中先后赴援湖北的已有12人。
2月19日,浙江省抽调172人组成第五批医疗队,再次出征湖北武汉,支援当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九三学社社员、浙江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治医师陈乐高随队出征。出征前,他还特意注射了提高免疫能力的针剂。
陈乐高(左一)随队赴武汉
黄小民出发前注射提高免疫能力的针剂
2月20日一早,九三学社社员、原浙江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黄小民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紧急征召,加入国家卫健委成立的重症救治专家组,启程赴武汉支援。至此,浙江已有12位医卫届社员赶赴湖北支援。黄小民1995-1997年曾参与过援非,在非洲留下了他的“传奇经历”;2003年在抗击“非典”时期,他坚守急诊一线,牢牢把守住“非典”防控关口;2008年在汶川地震伤员转运救治中,他挺身而出,尽心尽责……如今,他已是60多岁的老者,他临行前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听到国家召唤,就应该义无反顾。
九三学社社员、临海市中医院府城中医馆馆长余旭彪赴援武汉后一直奋战在黄陂区方舱医院。因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防护口罩和面屏,不能吃不能喝,忙碌得来回不停地走动,说话总感觉缺氧,时间长了耳朵被勒出了伤痕,鼻梁皮肤有的地方出现了压疮,呼吸的气体会模糊防护面屏,看人、写病历都像‘雾里看花’一样。余旭彪说:“但这一切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战胜病毒的步伐!”黄陂方舱医院收治的都是确诊的轻症病例,医生负责对新入舱病人进行病情评估分级,各班医生特别需要重点巡查和交接班的就是合并有基础疾病的和病情相对较重的病人,对于恶化的病人,将按流程转到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进一步救治。“方舱医院的条件比不了正规医院,除了考虑如何救治患者外,我们还要时刻留意患者病情发展情况、情绪波动等,同时也要注重自我防护。”余旭彪说,“目前,舱里的病人属于家里群居感染的较多,病人多有焦虑等症状,医务人员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李骥(左二)和专家们在隔离病房会诊
2003年抗击SARS,社员李骥接诊了温州第一例疑似病例,17年后的今天,她又站到了战“疫”最前线。这些天,身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的她忙得像停不下来的陀螺。从医院组建隔离病房起,李骥就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其中。1月29日,随着两例重症患者的转入,医院又组建了重症监护隔离病房,工作量再次加大,李骥的生活被切分成这样几个部分——早交班,组织医院各科室专家会诊,查看、调整、讨论重症患者的医嘱,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排除、隔离、确诊等部署,午休时间继续参加各级各部门的电视电话会议和会诊,一直忙碌到深夜……一天半夜,医院收进一名疑似患者,情况十分危险。“患者肺部感染,且有三年的冠心病病史,还伴有发烧、白细胞低等临床症状,入院后他突发胸闷,出现血压下降、心梗等症状。”回想起当晚的情形,李骥用了“危急”二字来形容,一整夜,她都在劳心奔波,组织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ICU等科室医生前来会诊,“经过层层排查,我们最终确定这个病人非此次疫情患者,并为他制订了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这些日子,像这样与死神的竞速,李骥就经历了三个通宵。
斗瘟神
华夏平地起惊雷,
闻报瘟神又重回。
三镇缘因逐野味,
四海无计愁春归。
钟李尽力助神药,
白衣逆行战湖北。
桃樱春风红雨日,
明烛纸船送君飞。
葛新华(中)战斗在一线
这首诗出自九三学社社员、绍兴第二医院感染科副主任葛新华。他以这种方式给患者鼓励,为自己打气,给武汉加油。“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葛新华全面负责了发热门诊。 从1月21日开始,发热病人与日俱增。有自行就诊的,也有医共体各分院转送的,高峰时每天有100多人次。葛新华带领团队逐一进行排查,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并将疑似病例及时送到隔离病房进一步检查排除。因为发热门诊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道关口,如果漏诊1例,后果不堪设想。葛新华深知责任重大,常常加班加点。因为穿着防护服,为避免上厕所,水都不敢喝一口,脱下防护服后里面的衣服总是湿漉漉的。除了发热门诊的工作,葛新华还要参加隔离病房的病例讨论,同其他专家一起讨论疑难病情。葛新华的妻子是医院的护士长,疫情爆发第一时间加入了医院的志愿队,每天在寒风中为进出医院的人测量体温。为了安心工作,两人商量后将儿子送到老家交给年迈的父母。 面对领导和同事的慰问,他总是说:“我是感染科负责人,也是发热门诊把关人,疫情爆发时责无旁贷,理应冲在防疫的第一线,我们是与疫情赛跑的人”。
当温州平阳县人民医院第一次紧急召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动员会的时候,九三学社社员消化内科护士长曲双双第一时间主动发微信给护理部主任报名。每天本已是最后一个离开病房的她,总会留下一句:“记住,遇到任何解决不了的问题或紧急状况必须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每次护士们都会心疼地说:“双姐,快去休息吧,别烧脑了,会烧坏的。”而她总是说“没关系,我能坚持。”在遇到操作难题时,早已全副武装好的她一声“我来”,便已冲进病房。有次一名体重250多斤的男性患者入院时体温40度、呼吸急促、面色及全身皮肤潮红、血氧饱和度只有88%。动脉采血、建立静脉通路,她在护目镜已经起雾的情况下娴熟完成操作。疫情肆虐之下,曲双双还是病患的温暖守护神。一天早上,她刚到病房便听护士说某床阿姨哭了一夜,原来她的母亲在前一天去世了。曲双双做好防护来到病房,手搭在患者肩膀上,“阿姨,我是隔离病区的护士长小曲,你的情况我都听说了,我明白你的伤心与自责,你想哭就全都哭出来吧,我在这里一直陪着你。不过哭完以后,你得好好想想接下来你的首要目标是什么,肯定是早日康复回家,这就需要你尽快调整心态,吃好喝好睡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阿姨哭了一会儿,慢慢抬起头、擦了擦眼泪,“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谢谢你。”后来,查房回来的医生说那位阿姨情绪已慢慢平复,她终于放下心来……许多患者已经在隔离病房里一周多了,焦躁、疑虑、担心、孤独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们。曲双双带领大家采用各种方式安慰、鼓励、温暖患者,也收获了患者最诚挚的感谢。
与战斗在病房里的医生不同,检验科医生藏身实验室内,是外人看不见的医生。与病房里的医生相同的是,他们也要穿戴护目镜、防护服、口罩、橡胶手套……只有全副武装,才能与病毒“面对面”。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委员、省立同德医院检验科主任王伟带领3位同事成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四人组,“捕捉”病毒线索,帮助一线医务人员作出准确判断。 自1月18日接到医院紧急会议通知开始,王伟一直在组织安排检验科的抗疫工作,从发热门诊化验室的改建、到科室生物安全工作的加强、后勤物资的联系等等,天天在医院写文件、做实验、协调各项工作。2月5日起核酸检测四人组24小时住在医院,随时待命,完成检测任务。负压实验室里比较闷,噪声较大,实验时需要精力高度集中,一般完成一次标本的检测至少需他们在实验室里5-6个小时的坚守,一次检测下来整个人都筋疲力尽,工作强度不言而喻;但正是他们,搭建起医生-病原学依据-患者之间的桥梁,成为医生用来诊断、治疗患者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知道既然肩上担了这份责任,那就要时刻做好准备,用自己坚实的臂膀去护卫他人健康!
裘丹红(左一)督查指导
九三学社社员、台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裘丹红在这次抗击疫情中担任检验检测组组长,负责全市检测工作调度,常常工作到凌晨,已连续20多天没有休息。她带领生物安全专家对全市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11家实验室进行资格与能力审核、检测技术与生物安全督查指导,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与检测质量。
看了这些九三人的故事,我们既感动又骄傲。更多社员的抗疫故事也请您常常关注我们的推送,一起为他们加油。为战胜疫情发光发热,你我都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