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上海抗疫故事】普陀日与夜,这位“老法师”带领着一支“抗疫联盟”


上期为大家讲述了战“疫”一线,流调人员与病毒“赛跑”的故事。本期,我们邀请到九三学社社员,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办、应急办主任,慢性传染病防制科科长郑亦慧。

“抱歉,妈妈又要食言了,约好的行程要先取消……因为有一场战斗正在等着妈妈的加入。”为了疫情,她取消了年后和女儿出国的安排,投身“抗疫”一线;从疫情防控到复工指导,她全程参与、统筹调配;因为经验丰富,她被工作小组的队员们亲切称为“老法师”。

今天,她将带领疾控中心的“抗疫联盟”一同亮相,为我们讲述传染病防控工作背后更多的故事。

守住疫情“第一关”的第一人

在传染病防治方面,郑亦慧可谓是“身经百战”。

自1994年参与工作,2003年加入普陀疾控中心后,她先后任传染病控制科负责人、综合办应急办主任、慢性传染病防制科科长,2009年甲型H1N1流感防治、2010年上海世博会传染病保障 、2013年H7N9型禽流感防治的工作中,都有她深入一线、直面患者的身影。

在本次普陀疾控中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郑亦慧承担了整体统筹工作,全权负责疫情的处置和人员的调配。疾控中心接到辖区内医疗机构发现的疑似病例报告后,第一时间第一通知的就是郑亦慧。按照对报告情况的判断,一道道“命令”通过她迅速传递给疫情工作小组的相关负责人,办公室安排车辆及驾驶员、流调组集合准备出发、检验科待命检验样品,所有环节自她开始迅速运转。

一线流调人员,要奔波于医院和疾控中心之间,连续数小时的询问及报告撰写;实验室检验,穿着二级到三级防护服,每一次实验都是近乎六小时的密不透风;消毒组还要额外背上重重的消毒设备,去上门消毒、指导社区及隔离点消毒并对医疗机构开展消毒评估。他们的体能消耗极大,郑亦慧必须安排好一线人员的轮换,确保他们以最佳精神面貌投入战斗。

另外,郑亦慧还细心制作了详细的“防控流程图”发给大家,值班人员在接到医院报告后,怎么通知,对于密切接触者,获取信息后要去告知哪些相关的负责人;流调人员接到通知后,去哪里集合,做什么样的防护,带什么资料,一切按着她的指引做,就是最佳方案。

迅速刷屏的一排“我在”

冲在第一线的流调、消毒、密切接触者管理这三个工作组一共有40名成员,平均年龄34岁,大多是年轻人。平时,郑亦慧会叫他们“小朋友”,而他们则亲切地称呼郑亦慧为“郑阿姨”,并为她冠上了“老法师”的称号。这个称号源于一次经验分享活动,郑亦慧通过实例教授队员们流调技巧时,发出直击重点的“三连问”——

“这个地方属于江苏,既不是疫情严重地区,也不属于医疗水平落后地区,跨省求医是为了什么?如果是因为上海的医疗资源,为什么舍近求远来普陀?他是怎么通过道口的测温检查而顺利来到医院的?我让你们好好再问问,就是因为这三个疑问。”

年轻的队员们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留言,“老法师的实战经验实在太丰富,受益匪浅!”“我要给郑阿姨刷火箭”。

提起队员们,郑亦慧是满满的感激。初期她忙于对诊疗方案、防控方案的学习和人员的确认调配,来不及做太多详细沟通,只能先在工作群内简单询问,“谁在?”

一排整齐的“我在”迅速刷屏。

“随时随地可以安排我”“我都可以”“我也可以来帮忙”,有的队员春节期间害怕耽误时间,一早就来到单位候着待命,这样一天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第一时间出发。有的队员在半夜一两点被郑亦慧叫起出发去医院,也毫无怨言。在他们来看,能被安排做流调,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每当外出流调的队员报告归程后,郑亦慧总会在群里迅速回应,无论多晚从不失约,仿佛是一位等待孩子归家的人,守着一盏令人安心的灯。

队友们也格外心疼这位凌晨被总值班叫起协调各方、白天还要来单位坐镇的“郑阿姨”,一位队员这么留言,“过年期间真的是,眼看着她由于睡眠不足,那个脸又肿又煞煞白”,言语之中,满满的心疼。

专业人士,必须有专业的素质

工作中,郑亦慧对队员们严格要求,“我们是专业人员,一定要有专业的素质,要用数据说话。现在网上的信息真假难辨,有的说病毒已经变异了,那么哪来的毒种?有没有做过病原分离和基因测序?是个人猜测还是科学结论?一个家庭中的首发病例(第一个发病的患者)一定是这个家庭的传染源吗?我们不能只从表象认定,而要用科学的方法判定。只有具备了科学的态度和专业技能,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普陀区公共卫生科普中心,专门陈列着一位身着二级防护服的模特,看起来很帅气,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规范穿脱防护服是对所有业务人员的严格考验。尤其是脱防护服时,必须保证自己不被污染,除了规定的顺序外,全程尽量降低动作幅度,比如说脱防护服时不能直接用手,而是要靠肩膀轻微的抖动同时慢慢卷起才是正确的方法,这格外需要技术和耐心。新进的队员必须一个一个过关,防护服要“穿脱合格”,再把现有的诊疗方案、防控方案学习好,才可以上“战场”。

在郑亦慧念书时,老师曾告诉她,“在公共卫生领域,你看到的是数据,假设一个疾病的病死率是1%,但这个概率一旦落到个人身上,就只有0和100%的区别,也就是生死之别。我们要做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策略去降低这个率,使更多人获益,从而保护人群的健康。”

这句话让她深有感悟,“面对疾病时,我们要从专业的角度去监测、统计、分析,但面对市民时,反而要少用医学专业用语,让市民能够听懂,能明白如果这个疾病发生在他们身上,会产生怎样后果,给到他们最直接的说明和建议。”

平时,疾控中心也经常会接到市民的来电,从春节期间对疾病的担忧和防护知识的咨询,到近日的复工咨询,“我们想复工,要怎么做?”对此,疾控中心会给予技术方面的建议和指导,如怎么做好重点人员的排摸,特殊人群的隔离措施,是否需要做预防性消毒等。

取消了原本约定好的出国行,郑亦慧对女儿很是愧疚,连续几个晚上都没睡好。因为工作,她与家人之间已经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这样的道歉,每一次道歉的背后,都有着她无尽的忙碌……

现在,她最大的愿望暂时变成了睡个安稳觉,“虽然这个愿望可能还要再等等,但是我经历过甲流和禽流感等疫情,我相信一切最终都会好起来的。到那时,我一定重新和女儿补上这次出行!”

春天已经到了,我们也相信,离脱下口罩、尽情欣赏樱花的时刻也不远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宣传部 郭文绮)

图1:郑亦慧介绍普陀区的公共卫生服务

图2、3、4、5:“抗疫联盟”的队员们正在行动

图6:流调人员专题培训

图7:队员在朋友圈记录着流调工作的不易

图8:科普中心的防护服模特

图9:工作中的郑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