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春光明媚,大家的心已经飞出窗外,想去感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但是新冠疫情还未结束,请大家千万要摒牢!别辜负这个城市守护者的辛勤付出。
这其中有一群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志愿者”。
今天,让我们通过一组手记来看看,他们经历的抗疫瞬间……
奚恺菁(右二)与同事合影。
讲述人:九三学社浦东区委社员、上海协和双语学校(教科古北课程)副校长 奚恺菁
“招募懂英语的志愿者,在虹桥交通枢纽向外籍入境者宣传政策,指导填写入境健康表等工作,有意向报名者,请速与我联系”。2月9日中午11点半,一条微信出现在协和教育集团(闵行)工作群里,“报名志愿者,奚恺菁,九三学社。”我第一时间留言、报名。
此时,机场、火车站迎来复工大潮,返沪人员不断增加,其中不乏很多外籍人士,根据闵行区防控工作需要,要在虹桥枢纽增设6个卡点,主要为外籍来沪旅客提供健康申报和防疫宣传,我和其他老师一起组成了志愿者翻译小分队,赶赴虹桥枢纽,作为闵行区志愿防控服务支援队,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提供双语志愿服务。
我们的值班是早班5小时、中班5小时、晚班4小时,每班2人,依次上岗,将持续至疫情结束。老师们在群里都表示,全国团结一致抗击疫情,如果不能早日结束这种状况,孩子们就无法正常回到校园,大家都愿意用这种方式尽一份力。
我是第一天的中班,中午12点,我早早地来到虹桥枢纽,开始准备工作,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和护目镜,护目镜要紧紧地压住鼻梁和脸颊,耳朵里最清晰的是裤腿和衣袖摩擦的声响。防护服是一次性的,穿了就不脱了,我中午开始不喝水。早班的小伙伴也提醒了防护服比较闷热,里面不能穿得太多。准备好失联5个小时,事先我跟家人和朋友都打了招呼,微信迟些回复。
下午1点,我和同班的小伙伴正式上岗,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外籍来沪旅客填写《健康状况信息登记表》、上海“健康云”APP操作、指导如何穿戴口罩等一系列自我保护措施。
今天,昔日熙熙攘攘的虹桥枢纽并不忙碌,人们戴着口罩、拉着行李默默地行走,彼此都拉开一定的距离,对相关的信息采集大家表示理解,都认真地填写登记表,我所在的地方比较空旷,穿了防护服我感觉听和说有些困难,我得仔细地听、略大声点地说。有位旅客登记时,我看到他的口罩上的金属条压得不够紧,我提醒他压紧,并且把穿戴口罩的操作细节告诉他……
5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脱护目镜时摸到了深深的勒痕,脱防护服时感到了口干、腿酸。不过,想想我身边的那些好友,他们中有奔赴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也有从大年三十工作至今的社区工作者,觉得自己还有潜力可挖,可以继续发挥我的双语优势,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窗口——虹桥火车站为外籍来沪旅客提供服务,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石云(右一)与志愿者同事们合影。
讲述人:九三学社市委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主治医师 石云
年初五,我们单位所在区发来医务人员抗击疫情志愿招募的报名二维码。我当时就报名了,这就是医者的天性吧。前天,我又收到所在区团委干部的电话,指明要医疗专业背景的志愿服务,而且要男同胞。这倒不是什么性别歧视,主要是工作时间较长,强度较大,需要一定体力。
一早,我吃了一包武汉热干面就出发了,说起这面还是半年前在武汉出差时买的。谁能料想这热干面的主场如今也是抗击疫情的主战场。
为了错峰,我提前一小时三刻钟出门,今天的公交车人数还是有些多。老样子,我坐在最后一排开着窗,这样就不会有来自背后或头上的喷嚏。
进入约定的会议室,等着岗前培训。疾控办的老师进行了防护培训,还带来了防护设备,并告知培训前退出是允许的。当然,我们没人退出。后来,因为我的专业背景,被分配到综合协调组,负责制作报表和相关数据的处理。
20:20,做完一天汇报的数据,我下班了。路上人迹罕至,公交车上更是只有司机和我,如同专车般。第一天的支援,回想起各种数据,我觉得目前防疫工作还是面临很大的考验,需要发动更多人一起投身到防疫工作中,我为自己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感到自豪。
最后,早晨,我发了朋友圈以后,100多位朋友来问候,还有提出要寄物资、药品给我的,真心感谢你们!单位的领导已经为我准备了,我也做好了较为充足的预防准备,请大家放心!
另外就是,今天很多患者来问,门诊何时开,我想这个问题还得看疫情发展的态势,有门诊信息我第一时间会发布。
邬维玉(左二)在企业排摸复工情况。
讲述人:九三学社市委体育专委会委员,宝山区体育局群体科副主任科员、经济师 邬维玉
2月初的一天,我作为宝山区体育局支援高境镇社区的抗疫志愿者上岗了。我“恶”补了外出防护的常识,忐忑出家门,车驶过吴淞大桥和逸仙路高架,空荡荡的马路让人心里发慌。
到了高境镇后,镇政府召开了简单的欢迎会,我被安排在镇政府里配合投促中心工作。
忙碌的工作人员没有时间介绍基本情况,好在有“度娘”,我通过搜索快速了解了高境镇的园区和商务楼宇等情况,以及疫情期间各单位的应对。
不等我理出头绪,园区和商务楼宇的排摸工作同步展开,不管企业大小,我们无差别走访,指导复工准备,收集好的经验,了解存在的问题。还要根据市政府不得早于2月10日复工的规定,做好宣传、指导和抽查。
这天,我上午跑7家园区,下午跑6家园区,除了中午吃饭,回办公室后都在整理走访记录,第一时间向镇领导反馈口罩紧缺等问题。小伙伴惊讶地发现我们当天微信运动步数都超过了一万步。说真的,我们四处奔波,内心也时不时紧张。可当看到居委会干部、小区保安白天晚上忙碌着,市民群众被恐慌裹挟着,也就渐渐的不再害怕。投促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停地说啊说,嗓子都嘶哑了。我主动冲在前面,轮换着问询企业的防疫方案,抽查公共区域的消毒记录等。
高手在民间,众多企业实力演绎了高境镇科创小镇的内涵。有的企业研发检测盒,有的为复工避免人流聚集启用身份证识别系统,有的研发小程序刷脸申请口罩预约,有的开发智能门禁系统,这些消息不仅需要及时反馈上去,也给我这个负责记录汇总的工作人员满满的力量,“5+2”“白+黑”地投入更多热情到工作中。
如果说医护人员在病房和病毒近身肉搏是一线战场,那么守护在社区和市民群众共克时艰,守护园区帮助企业走上复工之路,这就是第二战场。这个全国人民共同经历的寒冬终将过去,我们一定会迎来2020年鸟语花香的春天。
富荷蓉(右一)协助返沪人员登记信息。
讲述人:九三学社闵行区委秘书长 富荷蓉
为了应对春节后的返工潮,响应闵行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号召,我自愿报名参加闵行区统战系统组团式下基层,支援莘庄工业区社区干部防控。接到上岗通知的那一天,我就把妻儿“赶”到丈母娘家去了,他们非常支持我,同时也关照我要注意防护。
早上8:30,我准时在申莘三村门口上岗,登记外来返沪人员的信息、检查出入证明、测体温、保证快递安全发放、检查外来车辆进入……
这是一个老式动迁小区,小区主要居住着本地老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小区里15户40名湖北籍居民已完成居家隔离,陆续赶回来的有不少来自重点防疫城市的务工人员,对他们做好信息登记,并介绍相关政策,“看大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认人,千万不能犯“脸盲症”。
本地老人最爱出门散步,并三三两两聚集聊天,看到他们总是要“聊”两句,让他们出门一定要戴口罩,不要在外面待得很久,回家要注意消毒,有些老人还会来关心一下我们,这个时候我还是感到很温暖的。也会遇到不理解管理措施的居民,此时我依然要保持微笑,耐心地一遍一遍地做解释。
一天下来,回想起来,做的事很普通、很琐碎,没遇上什么大麻烦。但我想,就是靠这些琐碎的事、普通的话,才筑牢了社区防疫的第一道防线,现在我也为这道防线贡献力量,这样想想,再辛苦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