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不怕,但他们依然选择站到第一线,只是为了拼尽全力把病毒从我们身边赶走。
“有他在,大家就有信心”
周仲辉 九三学社南充市委副主委、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副主任(中)
他参加过SARS、甲流、H1N1禽流感、“5.12“汶川特大地震、“7.10”芦山大地震等紧急救援工作,是一位久经沙场的白衣战士,曾获得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1月25日,他率川北医学院医疗队抵达武汉,对口支援武汉红十字会医院。
抵达之初,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濒临崩盘状态:医院床位爆满,疑似病患和发热病患以及陪护家属混杂在一起,医疗物资严重紧缺,缺少防护物资的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
看到如此景象,医疗队队员都深深吸了口气。此时,身经百战的周仲辉坚定地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的团队定会不等不靠,全力以赴,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句话,对于队员们来说,是一剂定心针。
川北医学院医疗队负责接管医院6楼,周仲辉团队当务之急是要把医院污染区、清洁区整理出来,重新规划院感流程。
周仲辉将红十字会医院的团队纳入管理,根据病房设置和人员配备,将两个病区划分为5个医疗组。
周仲辉带领团队拟定查房和收治病人的制度和流程,组织团队跟进学习最新疫情防控指南,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患者收治、会诊和转诊流程。
几天时间下来,医院救治工作逐步进入正轨,队员们都松了一口气。
一天,一位怀孕28周的孕妇被诊断为疑似病患,她的丈夫苦苦哀求医生保住母子平安。接诊医生拿不定主意,征求周仲辉的意见。
周仲辉在了解病人情况后说:“从我们感染科救治甲流患者积累的经验看,孕产妇是发展为重症肺炎的高危群体,我们需要给她制定专门的治疗方案,保证氧合、加强营养支持和免疫功能修复,一定要给她的家人一个满意的结果!”
在周仲辉的指导下,当地专家和来自四川的专家通力合作、全力救治。之后,这位丈夫收到了医院传来的好消息:他的妻子病情稳定,准备出院了!
随着离开家的日子越来越久,周仲辉担心队员们的心理会发生变化,总是想办法抽出时间为队员做心理疏导,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竭尽全力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
元宵节,周仲辉特意召集队员,一起为远方的家人送去祝福,共同度过了一个不寻常又格外温暖的节日。
队员们说:“在我们心里,周仲辉教授是定海神针一样的存在,有他在,大家就有信心!”
“我告诉患者歌唱《我和我的祖国》”
李强 西南医科大学感染呼吸病科副主任医师
他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呼吸病防治专家,参加过非典、甲流、乙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1月25日,他随四川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武汉。
1月26日,李强进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发热七病区,负责该病区30名患者的医疗救治任务,同时也协助当地医护人员共同开展新冠肺炎的诊疗工作。
“60后”的李强是西南医科大学第一批援助医疗队35名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刚开始工作时,由于医嘱系统与原所在医院的不一样,他还稍微适应了一阵。
在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李强负责收病人、写病历、写医嘱等住院医师的工作,从早到晚,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李强戴有近视眼镜,每次工作都必须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热气一起来,眼镜就起雾,半个小时都无法消散。这无疑给他的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除了住院医师的工作,李强还时常指导年轻医生,和年轻医生一起倒班。每个班要上4个小时,他总是提前6-8小时不喝水,以免消耗防护装置。
在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李强是病人乐于称道的“笑哈哈”。病人们都说他很喜欢笑,笑声很爽朗,隔着几间房就能听见。
李强总是鼓励病人,给他们讲政策、谈健康知识。对于一些心理很紧张的病人,李强常常建议他们用唱歌来缓解情绪。
“一般都是告诉患者唱《我和我的祖国》。这些年,我们经历过非典、地震,没有什么事是大家团结一心不能解决的,相信我们的祖国,也相信我们自己!”李强说。
现在,克服了不适应的李强在医院已是小有名气。有些病人专程慕名而来,找他看病和咨询问题。李强也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病患眉头紧锁的脸上恢复灿烂的笑容。
“我的心里更多的是对前路的希望”
刘若阳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从电视上看到,2003年抗击非典的英雄钟南山院士又亲临武汉一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怀揣着对前辈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在这个祖国母亲最需要我的时候,申请到武汉一线.....”1月23日,37岁的刘若阳写下请战书。1月25日,她随四川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武汉。她在忙碌之余记录了工作中的点滴。
1月26日下午,我们正式进驻武汉红十字会医院,这里毗邻疫情发源地——华南海鲜市场,武汉第一批冠状病毒患者就在此收治,也是武汉第一批疑似、确诊冠状病毒患者收治的定点医院。
每一次进入病房前,我们都要戴上双层外科手套,并反复检查隔离衣是否穿戴正确,排除每一个暴露点,最后再戴上一层检查手套。我们都知道,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是保证自身和战友的安全。
进入病房的我,开始积极投入诊疗工作,用平常心对待每一个患者,安抚他们的情绪,和同事商讨患者病情,积极处理患者突发情况,收治新的病患。
每一次听到患者对我说:“看到你们,就看到了希望,终于盼到你们来了”的时候,我都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特别是有一位患者知道我是成都过来的,对我讲了这样一句四川话:“成都的火锅巴适得板,它娃怕火,你们的到来,相信很快就能制服它!”
沉重的气氛一下就消失了,病房里的人哈哈大笑。在这里,武汉人民的每一句感恩与祝福,都给我疲惫的身体注入了强大的能量。
脱下一层一层的防护服,扔掉一层一层的手套,看着已经皱得不成样子的双手,我的心里有疲惫,更多的却是对前路的希望,坚信我的辛苦是值得的,疫情一定可以战胜。
“我们的生活,终将步入正轨”
蒋莉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副主任
1月25日,她随川北医学院医疗队抵达武汉。1月29日,她在武汉郑重写下入社申请书。2月3日,她如愿加入九三学社。这里节选了蒋莉医生的战“疫”日记,字里行间都是温暖和阳光。
1月26日
我们与红十字医院两个病区的主任和护士长见了面,我们医疗队领队周仲辉教授是参加过多次紧急救援任务的专家,组织和协调能力很强。
他对红十字会的主任和护士长表了态:我们团队定会不等不靠,全力以赴。这句话无形中给所有成员打了强心剂。明天就要下病房了,我们会面临什么呢?
1月29日
连日的暖阳一扫阴霾,我们在病房已经工作了三天。工作越来越流畅,与红十字会医院的医生护士也慢慢熟悉起来。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但他们特别能吃苦,面对疫情,他们没有抱怨,坚守着岗位,努力地适应新的变化。这场灾难让本来毫无交集可能的我们成为了战友,也成为了朋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的生活,终将步入正轨。
1月30日
今天上午,刚推开25床病房的门,就听见患者王叔(化名)洪亮爽直的招呼声:“你们好!”王叔是一位有30年工龄的警察。4天前,他被诊断为重症肺炎,面罩高流量吸氧的情况下,说话都很费劲。经过几天治疗,他的情况一天天好转,开始健谈起来。他给我们讲他的故事,我们从他自豪的语气中感受到了铮铮铁汉的勇气。上午十点多,温暖的阳光从窗户照进病房,洒在他的床上。丁医生把窗帘再拉开了一些,让更多的阳光照进来。望着这一切,王叔的脸上露出了温暖的笑意,他不禁吟起了诗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是的,在场的所有人心里都暖融融的,充满了希望。
2月1日
晚上,女儿给我发来几张照片,是她写给我的一封信。我全程含着眼泪,一遍一遍地读着这字里行间的不舍、思念和牵挂,浮现出女儿可爱的样子和送别前的每个细节。我非常的感动,感动于她对我这次逆行的支持,感动于她对这种爱的理解,感动于她迅速的成长。我想,我应该每天都会看一看这封信。哎,这浓浓的化不开的思念!
2月6日
查完组里的病人,我去看了王叔。
他悄悄地说:“我昨天在病房过了50岁的生日!特别有意义的一个生日,永生难忘。”
我“责备”他:“王叔,您太低调了,生日都不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给您庆祝一下!”
他沉重地说:“比起那些生病走了的人,例如我的岳父,我实在是幸运的。感谢你们的付出,你们的到来,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出征武汉的四川社员还有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周雨田医生、峨眉山市中医院黄晓林医生、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苏晓勇医生。工作的忙碌,让他们还不能抽出时间分享他们的故事,但通过微信,我们知道,他们在武汉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