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同济医院九三学社社员杨博:“疫”无反顾,同心守望


作者简介:杨博,九三学社社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杨博主治医师

“真佩服我们这帮子要上前线的人,没有抱怨,也没有人逃跑。”

起初是在年前的一次朋友小聚上听说了这种传染病的形势严峻,让我回想起当年SARS时备战高考的那段日子。紧接着听说好朋友将被调往发热病房支援,随后我也接到科室领导的电话安排,要求我们参加医院培训后前往发热门诊报到。接到通知即将奔赴一线,我拨通了老婆的电话,能听出来老婆一千一万个不放心。由于考虑到工作安排,我和老婆决定还是把儿子送回了山东老家,虽然儿子不在我们身旁,但知道儿子在爷爷奶奶那里快活而自由,我似乎也没有那么多顾虑。为人子女为人父母,我绝不愿意灾难降临我的家庭,作为医生被征一线是职责所在,真切希望这种灾难永不再降临。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肆虐,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被确诊的病人越来越多。1月23号,武汉封城,随之带来的是当地人民的恐惧。在同一天作为妇产科医生的老婆也收到了支援前线的通知,即将奔赴中法院区。之前,老婆一直在叮嘱我注意防护,此刻我反而开始担心她。其实,在这场战役中,夫妇双方共同投入到一线战斗的又何止寥寥数人?为了拯救病人,他们要忍受的不仅仅是生命的危险,还有闷热的环境,孤寂的生活状态,难以割舍的亲情、恋情。但所有这些,和这场病毒带来的灾难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为了降低危重病人的死亡率,同济医院再次承担了重任,将医院的中法院区改造成危重病人的定点收治医院,工作重点由普通病房向危重症病区转移。中法院区并没有具备严格条件的传染病房,而在短期内建立一个病房谈何容易!医院的行动迅速,在几天之内把原先的病房改建为分区明确、功能齐备的发热病房。随后根据医务处安排,我被调往中法院区的发热病房支援。从接到通知到新病房接收病人只有短短不到6个小时,穿戴完毕我感觉自己像一只狗熊,行动非常迟缓,呼吸也极度困难。还记得接收病人那一晚,我们小组4个小时一共收了30多个病人。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上班进病房,巡查病人,记下患者的主诉,测量生命体征,修改治疗方案,收集新病人的鼻咽部病原学,记录病程,开药,开化验单,比较患者肺部CT,给患者戴无创呼吸机,抢救,给家属打电话告诉患者的情况,通知噩耗,整个过程无声、悲壮却又是倔强的。危重症病人的死亡率很高,坦率的讲,在生和死的交界线上,医生能做的不是很多,每当送走一位重症患者时,留下的遗憾和愧疚远多于疲劳。

疫情扩散超出政府的想象,整个中国陷入了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恐慌。越来越多的外地医疗队伍前来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这里面包括许多当年的大学同窗,还有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刚刚参加工作的弟弟杜哲也到了这里和我们并肩战斗。当年选择医学这条道路我曾有过后悔,而此刻反而感激同样作为医生的父母,让我有能力保护家人和更多的人。父母所在医院也派出了医疗队前来支援,让我们感到自己不是孤军作战。

我目前被安排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中日联谊医院)的医疗队,协助他们进行诊治工作。这次他们医疗队派出的都是他们医院的精英骨干,虽然有些时候与患者沟通有言语的困难,但是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我的确很是钦佩!现在病房运转起来了,各方面工作都逐渐进入正轨。同时,由于疫情持续加剧,同济医院又改建了光谷院区,以求更多的收治危重症患者,我们器官移植科室又陆续派出了二十几名医护人员参与战斗。白衣战士,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永远有我们这样一群人在战斗!(杨博)

 

虽然和病毒的战斗是艰辛的,但在战场的大后方,我们的隔离生活却充满着阳光和关怀,医院派出了最好的后勤给我们支持。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几乎每一天,我们都能收到来自家人和朋友的关怀和帮助,有朋友寄来的防护用品、药品,还有家人寄来的日用品和食物。科领导每天也给我们发来亲切和鼓励的短信,很想念家人、朋友,很想呼吸自由的空气!希望前线的兄弟姐妹们一定照顾好自己!我们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