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中笑:精神长激励 薪火永相传

我有幸于1998年至2006年为王选老师做秘书,8年时间,耳濡目染了大师的工作状态、行事风格和人格魅力,也影响了我的人生道路。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王老师熟悉的身影。他看上去是位典型的大学教授,待人谦和敦厚,真诚坦率,没有名人架子和官气。安排我工作时和颜悦色,充分信任,从来不用命令式的语气。工作的前几年,我的孩子还小,到了下班时间,他如果工作还没结束,总是不忘叮嘱我早点下班。

王老师是学数学出身,计算时间的单位常精确到分钟,紧张的工作节奏使他总在赶时间,走起路来步履如飞,有时我得一路小跑才能跟上;他说话语速很快,记忆力惊人,一件往事,能具体到年月日甚至某时。王老师的报告精彩纷呈,文章平实精炼,闪耀着独具魅力的科学思想、人文情怀与智慧。

2000年,王老师不幸身患肺癌,他泰然立下遗嘱,笑对病魔,顽强抗争,临终前,他用停止输血践行崇尚一生的“好人观”,奏响了一曲超越生命的华彩乐章……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虽逝,风范长存。从2006年到现在,11年间,在陈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在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北大计算机所和方正集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以宣传王选事迹为己任,和同事们一道做了不懈努力:建成王选纪念陈列室,作为九三学社和方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迄今为止接待各界参观者数万人;开设主题报告“王选的世界”,已在大中小学、图书馆和政府企业宣讲100多场;撰写了《王选传》一书并两次再版,编纂了纪念文集、王选画传等,还举办了其它形式多样的宣传纪念活动,包括这次与央视合作拍摄纪录片。

通过上述活动的不断深入推进,我们接触和积累了大量感人事例和资料,对王选精神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一是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1958年,王老师的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家庭遭遇重大变故,20岁出头的王选坚持参加北大计算机的研制工作,每天工作至少14个小时,甚至连续40个小时不休息。疲劳加上饥饿,使他得了重病,被医生诊断为不治之症。他边与病魔抗争,边通过收听英语广播提高英语水平,并进行软、硬件结合的科学研究。动乱年代,他被扣上了“偷听敌台”的帽子打入另册,却用了几年时间设计了新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写了十几万字的设计方案和科研论文。1975年,他开始从事照排系统的研究,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与陈堃銶老师和同事们顶住外界种种怀疑、系统难题频出、国外厂商大举来华等巨大压力,艰苦攻关,十八年不休息,研制成功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技术,掀起了一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他身上有一种打不倒、摧不垮、百折不挠奉献科学的精神。

二是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谈到创新,王老师曾说过一句精彩的话,“我以为除了太太不要变,别的都可以变”。在设计照排系统时,他采用颠覆性的创新方法和技术跨越,往往这一代还在研制和试用,他就开始设计速度更快、功能更强的下一代,接连设计了六代产品,最终赢得了市场。在应用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的同时,他又在规划着告别纸与笔、告别传真机、告别分色机、告别胶片……这正是他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的体现。

三是细致踏实的工匠精神。在陈列室中,展示着王老师设计系统和修改字模信息的手稿,在他家里,还保留着2200多页这样的手稿,每页都比A4纸要大,工工整整,密密麻麻。他曾设计了几个专用芯片,都是一次成功,因为芯片不能重做,每天都要不断地检查,白天没有时间,就在晚上工作。有的设计方案是在出差的飞机上,甚至是在公交车上想出来的。

四是淡泊名利的大家精神。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研制系统最紧张的时刻,王老师谢绝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赴美邀请,婉拒了港商月薪6万港币的许诺。功成名就后,他把获得的奖金或捐献,或设立基金奖励青年人才,总共有上千万元。自己却倡导节约,处处俭朴,到外地出差,总是坐经济舱,住标准间。他的手稿大多写在废纸背面,密密麻麻,几乎不留空白,以至于复印时要缩小比例才印得下。他的领带很长时间只用一条,手表修了多次也不肯买块新的,眼镜更是戴了十多年,直到去世。

从王老师的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顶天立地的开拓精神,甘为人梯的大师精神,挑战生命的超凡精神等等。

今后,我们要继续开动脑筋,加大宣传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像王老师期望的那样“超越王选”,将王选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为建设祖国的美好明天贡献力量。(此稿为王选生前秘书、王选纪念陈列室主任丛中笑在纪念王选同志诞辰8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题目为编者所加)

发布时间:2017-03-17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