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向党盼盛会 奋楫扬帆启新程

发布日期:2022-10-16 来源: 团结报团结网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为迎接盛会的召开,一段时间以来,广大民主党派成员欢欣鼓舞,各级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献礼中共二十大。

高层谋划动员部署

为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今年以来,各民主党派多次围绕“深化政治交接,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主题深入研讨,科学安排、部署谋划下阶段工作思路重点。

“民革各级组织要把迎接中共二十大、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引导民革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在民革十三届十九次中常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指出,民革全党要扎实做好下一阶段各项重点工作,切实推进各项履职工作提质增效。

民建中央为更好开展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部署大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会中央领导赴基层座谈及辅导宣讲,多平台开设专题专栏,迎接中共二十大的召开。

在民进十四届十八次中常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提出,为了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共二十大召开,我们要坚定奋斗目标,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发展信心,正确认识形势变化,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的形势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保持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政治本色。

前不久,农工党思想政治建设研讨会暨“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中期推进会召开。会议强调,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勠力同心、团结奋进,紧紧围绕迎接中共二十大和农工党十七大胜利召开,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九三学社第十四届十八次中常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强调,要确保政治交接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深入基层了解社员状况,深入阐述政治交接的时代内涵,为中共二十大和九三学社十二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丰富活动献礼盛会

同心向党盼盛会,奋楫扬帆启新程。连日来,民主党派各级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的蓬勃发展、新时代的突飞猛进,表达对中共二十大的热切期盼。

丹青吐彩,翰墨飘香。9月29日,由民盟中央主办的“喜迎二十大 携手新征程”民盟盟员书画作品展开幕。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指出,本次书画展是民盟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全盟深入开展“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成果汇报。

台盟中央同样以笔墨寄托情感,10月9日,“喜迎中共二十大暨台盟成立75周年书画展”在京开展。各类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生动展现了台盟与中国共产党七十五载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光荣历程。

除了举办“翰墨飘香——喜迎中共二十大”书画展,致公党中央还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宣讲活动,活动开展以来,来自致公党各级组织、不同岗位的党员通过讲真人述真事传真情,以身边事反映爱国爱党大情怀,展现履职尽责新作为。

在天津,民革天津市委会在民革党员之家举办“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暨学习贯彻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喜迎中共二十大演讲活动;在河南,民建商丘市委会面向全体会员开展以“喜迎二十大,书香伴我行”为主题的读书征文活动;在山东,九三学社济南市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 金秋暖心行”活动,为老社员、机关退休人员送上祝福与关怀……全国各地,在喜迎中共二十大的浓厚氛围中,统一战线成员大团结大联合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接续奋斗共话心声

肝胆相照,和衷共济。广大民主党派成员一致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始终不忘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初心,谱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新篇章。

民革广东省委会主委程萍说,将以政治交接主题教育为主线,切实搞好政治交接,持续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下一步,要把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与推进政治交接主题教育紧密结合,充分激发民建会员的参与热情,提升主题教育的吸引力、参与度和覆盖面。”民建上海市委会主委解冬说。

“坚持服务中心大局,努力续写多党合作时代佳话。”农工党湖南省委会主委张灼华表示,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将一如既往坚持服务中心大局,聚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科技强省和中医药强省等方面,充分发挥农工党的界别特色,提升履职质效。

九三学社海南省委会主委过建春表示,全省九三学社社员将把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共二十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共二十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上来,更好地履行参政党省级组织的各项职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