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上海7个基层组织联合举办主题教育活动宣讲报告会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2019-11-18 打印 分享
11月15日下午,由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宣传部牵头,社上海卫计委委员会、华东师大委员会、文化委员会、经贸委员会、化工研究院支社、仪电支社、华建集团支社等7个基层组织在上海民主党派大厦报告厅联合举办“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宣讲报告会。报告会还吸引了来自社上海中医药大学委员会、海事大学委员会、同济大学委员会、二工大支社等基层组织的社员,各区委、直属基层组织的宣传委员及骨干也来到现场聆听。
社市委专职副主委周锋主持报告会。他说,这是直属基层组织联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两位上海的社中央宣讲团成员的首次集体宣讲。
社中央宣讲团成员、市政协委员、社市委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曾凡一做题为《传承红色爱国基因,弘扬前辈科学精神,为新时代九三学社增光添彩》的报告。
作为科学家,她身着白大衣,从小学跟随父母到乡村采血,参与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血红蛋白普查开始,到现在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继承并发扬父母开拓的研究事业,开展前沿的“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产业化研究,在科研的道路上她不曾停步。作为歌唱家,在舞台上,她一袭长裙,用歌声唱出对祖国、对生活、对科学与艺术的爱。在她的人生中,科学和艺术两个元素仿佛DNA双螺旋结构一样密不可分。当天,她却选择先从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讲起……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杭州告急,坐落在杭州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学,已经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为了坚持学业,为国家保留一批知识精英,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浙大的教授们依然坚持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多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其中就有一大批九三学社的前辈,他们以自身的光芒,照亮了中国知识界的天空。
曾凡一说:“科学没有疆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从我父亲的导师谈家桢先生,到我父亲,再到我父亲的众多学生,包括我,深厚的爱国基因就这样一脉相承,一代代遗传了下来。”
“微风里吹动着无尽的惆怅,波浪里挥挥手异乡的海岸。我心中燃烧着一叶红帆,那是游子的心点燃的思念……这是我留学期间创作的歌曲《红帆》,那时的我深切地感受到从老一辈科学家那里遗传的浓浓的爱国情怀。”
“2005年学成回国至今,我在学术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得到了一些肯定。如今,我正在用胚胎工程等技术进行乳腺生物反应器制药的研究,寻找治疗血友病的重组基因工程药物,这是目前位居国际前沿的制药新平台。但我也牢记谈家桢教授和老一辈科学家的教导,要做一个多元化和全面发展的人。”
“科学和艺术,成就了我生命中美丽的双螺旋,今后我还是会遵循他们的教导,在科学与艺术融合之路上前行。”
社中央宣讲团成员、市人大代表、社市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研究规划部主任、遗传学部研究组长王志敏做题为《世界因你我发声而不同》的报告。
儿时少年,他在农村观察到母鸡找窝下蛋的习性,意外收获了不少鸡蛋。从此埋下一颗痴迷生物的种子,走上生命科学求学之路。
求学深造时,他被当时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科技大协同氛围所感染,决定扎根于此,献身生命科学研究。
科研取得硕果时,他勇挑重担,从零开始,负责筹建干细胞研究平台和团队,经过四年打拼,干细胞研究所终于走上正轨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加入九三学社后,他常常思考,如何更好将参政议政与本职工作相结合起来。他执笔完成的《关于规范我国基因检测服务市场的建议》的课题被转化为社中央提案,提案积极呼吁要规范基因检测,重视基因信息安全,开展立法保护,为推动生物安全立法进程助力。
在市人代会上,面对李强书记,他两次“抢到话筒”,为夹心层人才、青年科研人员的待遇等问题发声。因为生活在张江,又两次为张江发声,“张江男”成为他的代名词。
他说,他母亲在世时总是问他,“志敏,你做的这些事对人有什么价值,对人有什么帮助吗?”
现场,他与社员分享了他坚守多年科研梦想后找到的答案:“我有一个梦想,能够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背后的助力,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帮到更多的人。”“我有一个梦想,通过政产学研资本多方协助,为推进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科研和产业化贡献力量。”“发出自己的声音!世界将因你、因我的发声而不同!”
这个下午,百余位社员共同聆听了这场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宣讲报告,作为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宣讲报告还将走进基层,持续开展。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宣传部 郭文绮)